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灰鹤的冬季生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灰鹤(Grus grus liffordi)夏季在我国内蒙占及新疆繁殖、冬季迁来南方越冬。笔者于1971—1978年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坝区对越冬的灰鹤习性、数量变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灰鹤秋季迁徙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灰鹤秋季迁徙期的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了在这一时期灰鹤的日行为节律以及时间分配比例,一天中觅食占68.11%、静栖1.44%、警戒10.33%、游走11.11%、理羽6.44%、其他(包括打斗、追逐、鸣叫以及不可见的情况等)2.56%.在一天中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8∶ 00~11∶ 30、13∶ 00~16∶ 30.一天中行为分配比例受天气状况影响而有所不同,在观察期间发现清晨有雾以及全天风较大、温度较低的天气状况下,各行为分配比例和正常天气有差异,尤其是觅食、警戒及理羽行为所占比例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豹冬季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90年间、作者于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豹(Pantherapardus)的冬季生态进行了研究,指出豹在冬季的活动路线不甚固定。冬雪覆盖后,活动半径13-15km,且有时在居民区附近觅食。冬季以狍(Capreolarcapreolus),野猪(Susscrofa)为主要食物。其日活动规律为黄昏时下山,拂晓时上山、白昼潜伏于密林深处,在冬季有“雪浴”的习性。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农业生态类型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综合性概念。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干预形成的农业生物群落两大部分组成。其组成部分及诸要素多重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结构中共同实现系统功能。进行农业生态类型分区是为农业生态系统总体结构的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对  相似文献   

5.
大仓鼠冬季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de Winton)在太原市和晋中地区称为搬仓。我们于1963—1964年的10至12月,在太原市南郊区对该鼠的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在研究期间共放置鼠铗2050个,捕获大仓鼠140只,挖掘完整洞穴35个,测量洞口287个。研究结果分別介绍于后: 栖息地 根据挖掘的35个洞穴的情况,大仓鼠的洞穴大都建筑在土质疏松而干燥,离水  相似文献   

6.
四川山鹧鸪的冬季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四川山鹧鸪调查在四川省马力县黄连山林区。冬季单只、成对活动。其数量在原始林为每平方公里2.75只,人工杉木林和自然更新林为每新林为每平方公里0.75只。主食草子、根等物,夜栖树上。冬季的主要天敌为猛禽。野外考察还发现沐川县为新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张文  刘宁  刘小葛 《四川动物》2008,27(3):356-362
2006年2~3月,在云南省丽江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对越冬灰鹤 Grus grus生境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越冬灰鹤的生境选择,同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鸟类生境进行评价.结果 发现灰鹤对该区域各类型生境均有利用,但对不同特征的生境具有不同的选择性.通过对越冬灰鹤的生境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越冬灰鹤生境选择的因子依次是食物(贡献率为39.211%),隐蔽性(20.426%),干扰(18.358%),水源(16.967%).因此与之相应的小麦地和豌豆地非常适合灰鹤的越冬需求,评价结果也显示这两类生境状况为"优",而相对差的为杂草地和草滩两类生境.  相似文献   

8.
灰鹤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路纪琪 《四川动物》2001,20(2):88-89
本文对灰鹤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大体解剖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灰鹤具有发达的舌、小肠、肝脏和胰脏;相对发达的盲肠;但嗉囊不甚发达。  相似文献   

9.
从具有完整气象资料的62个县中选取与小麦生产有关的9个地理、气象因子,6个品种和栽培因子,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将全省小麦分为三大麦区:(1)晋南冬麦区,(2)晋北春麦区,(3)晋中和晋东南冬麦及冬春麦交界区.三大麦区又可分为11个副区.部分地区修改了传统区划的界线用数学方法分区的界线与现场考查结果一致.三大麦区与全国麦区划界一致.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虫生真菌生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山西省主要植被区的虫生真菌资源区系分布特点 ,于 1996~ 2 0 0 1年连续对山西省境内芦芽山、庞泉沟、蟒河 3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虫生真菌进行了生态多样性研究。采集的 4 6 9份昆虫标本中有 2 76份分离出真菌 ,总检出率为 5 8.8%。根据菌落形态、营养体、孢子等特征将 12 4株虫生真菌初步鉴定到属 ,其中 110株已鉴定到种和专化型 ,共计 10属 2 5种。对各地区和各生境中真菌类群进行统计比较的结果表明 ,各保护区内虫生真菌物种资源都很丰富 ,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生境中 ,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点。从菌株数量来看 ,从大到小依次为蟒河(45株 ) >庞泉沟 (40株 ) >芦芽山 (39株 ) ;从属的种类来看 ,蟒河地区 (10属 )标本中的类群略多于其他 2个自然保护区 ;但从属内种类多样性来看 ,蟒河 (18种 )明显比其他 2个自然保护区丰富。白僵菌 (Beauveriaspp .)、绿僵菌 (Metarhiziumspp .)等优势类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和小生境分布特点 ,中等海拔区域 (10 0 0~ 2 0 0 0m)分离菌株数最多 ,占到 6 6 %以上 ,包含种类最丰富 ,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 ,混交林、阔叶林和溪边灌林中 ,虫生真菌种类丰富 ,分布均匀 ,尤以混交林中菌株最多 ,共 2 3株 ,占到 37% ,种类也最丰富 ,包含 8种  相似文献   

11.
绿尾虹雉的冬季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属雉科(Phasianidae)虹雉属(Lophophorus),是我国特有珍稀雉类,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我们于1983年起对绿尾虹雉的生态进行专题研究,现根据对绿尾虹雉的野外考察所得,整理成本文。 野外考察的时间、地点、及路线 我们于1983年4月至1984年7月在四川省宝兴县跷碛公社对绿尾虹雉的生态做了四次考察,前后为期近十个月,其中冬季考察时间为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  相似文献   

12.
白尾鹞冬季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焕金 《动物学研究》1985,6(4):421-422
1980—1982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在太原连续三年调查证实白尾鹞(Circus cya-neus)在山西省中部为冬候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11—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鸨的冬季生态和狩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邮湖水面宽阔,滩多水深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因而成为各种禽类觅食、越冬的好场所。每年冬季有一定数量的大鸨(Otis tarda)来此越冬。 大鸨又名地鹋,为大型的走禽。雄鸨体形大于雌鸨。颏下有须状羽,雌鸨无。雄鸨的尾羽比雌鸨长。当地群众误认为鸨无雄鸟,传说它是百鸟之妻,实则毫无科学根据。这是由于雌雄区别不大,把雄鸨误为雌鸨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16.
鸟雕冬季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ll—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白鹳冬季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鹳(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是大型涉禽。主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繁殖,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越冬区向东南延伸至福建,广东等地。 白鹳冬季生态的研究,国外未见报道,国内仅有严凤涛(1987),对江苏盐城保护区内白鹳越冬生态作了初步观察。1986年11月—1989年3月,笔者在湖北沉湖地区对白鹳的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8.
短耳鹗(Asio flammeus Pontoppidan)隶属鹗形目、鸱鹗科、耳鹗属,猛禽,又名“短耳猫头鹰”、“小耳木兔”、“田猫王”,群众称之为“猫头鹰”。此鸟在苏北分布数量不多,较为罕见,笔者于1983—1986年5月,在江都、高邮等地对短耳鸦进行了观察,现将短耳鹗冬季生态简要报道如下。一、越冬期短耳鸮是苏北地区的冬候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迁来,翌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迁离,1984年10月27日,曾在江都三周乡的爱民村见到6只,1985年11月16日,在江  相似文献   

19.
20.
毛脚(Buteo lagopus)为山西省的冬候鸟。有关其冬季生态的专题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1988—1990年,我们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鸟的冬季生态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工作地点和方法本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地处东经111°22'—111°33'和北纬37°45'—37°55',有关本区自然概况见刘焕金等(1991)。1.1 野外鉴别用望远镜观察时,体羽灰白,跗蹠被羽,多见在开阔的电杆、枯树顶端长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