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光圣 《遗传》1988,10(5):8-11
黑麦属(Secale)是小麦的近缘属之一,该 属有普通黑麦(S. cereale)、山地黑麦(S. montanum)、非洲黑麦(S. a犷ricanum),瓦维洛 夫黑麦(S. vavilovii)和森林黑麦(S. sylvesire) 五个种【“。其中,除普通黑麦被广泛用于改进 小麦和合成小黑麦外,其他四种黑麦种基本上 没有被利用。  相似文献   

2.
黑麦属(Secale)是小麦的近缘属之一,该属有普通黑麦(S.cereale)、山地黑麦(S.montanum)、非洲黑麦(S.africanum)、瓦维洛夫黑麦(S.vavilovii)和森林黑麦(S.sylvestre)五个种。其中,除普通黑麦被广泛用于改进小麦和合成小黑麦外,其他四种黑麦种基本上没有被利用。 为了探索普通黑麦以外的黑麦种在小麦和小黑麦育种上的价值及利用途径,作者近年来研究了不同倍性小麦与各黑麦种的可杂交性,  相似文献   

3.
威岭栽培黑麦抗白粉病特性导入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威岭黑麦(Weiling rye)是一个高抗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nis f.sp.tritici)的中国矮杆栽培黑麦。以Weiling rye作为白粉病抗源,高感白粉病小麦栽培品种My8443为母本,从Weiling rye与小麦My8443远缘杂交的BC_2F_6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No.147,以实现威岭黑麦白粉病抗性向普通栽培小麦的转移。No.147及其亲本的抗白粉病特性通过苗期和成株期优势生理小种混合接种和室内单生理小种接种鉴定,改良的染色体C-分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Ge- 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被用于鉴定小麦和黑麦的染色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被用于鉴定黑麦醇溶蛋白1RS特异条带,11个黑麦种属特异性标记SCM(Secale cereale marker)引物被用于扩增分析黑麦特异性简单重复序列(SSR)。研究结果证实No.147是一个新的高抗白粉病的1BL/1RS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并对其产生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分析。论文对中国栽培黑麦抗性基因资源的利用和该易位系在小麦遗传育种改良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小麦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本属约有15种。一年生(春小麦)或越年生(冬小麦)草本,复穗状花序顶生,小穗有3-7朵小花。普通小麦(T·aestivum)又称软粒小麦,品种很多。外稃有芒或无芒,颖果。它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小麦中,还有硬粒小麦、圆锥小麦等。其他麦类作物有大麦属的大麦(稃与颖果粘合,俗称有稃大麦)和裸大麦(又称元麦),与小麦合称为三麦。此外,还有燕麦属的燕麦和黑麦属的黑麦等。稻禾本科,稻属。有20多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我国为原产地之一。栽培稻(Oryza sativa),疏散圆锥花序,小穗有3小花,下方两花退化,顶端花发育,外稃较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春-帝国黑麦2R附加系(CS-2R)为对照,采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秦岭黑麦75K γ-secalin亚基;对该亚基编码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1)秦岭黑麦75K γ-secalin(NCBI数据库登录号EU368041)具有75K γ-secalin亚基典型的氨基酸一级结构;(2)在DNA水平,秦岭黑麦同南非开普敦的栽培黑麦材料存在一个SNP位点,与欧洲的帝国黑麦存在8个SNP位点,与黑麦属其他3个种S.vavilovii、S.strictum、S.sylvestre分别存在2%、4%和6%的差异;(3)在氨基酸水平,秦岭黑麦与来自南非开普敦的栽培黑麦无差异,与欧洲的帝国黑麦差异极小,而与其他3个黑麦种的差异大,这为发掘75K γ-secalin基因提供了参考信息;(4)基于该基因构建的进化树能有效区分黑麦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S.vavilovii种与栽培黑麦关系最近,S.sylvestre与栽培黑麦最远,而S.strictum则是介于中间的一个种,这与先前的细胞学、rDNA ITS及SSR等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黑麦属植物具有许多有益基因,将其导入普通小麦对于拓宽其遗传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概述了黑麦属的分类及分布,分析了黑麦属染色体的C分带核型、DNA重复序列及其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关系,论述了黑麦有益基因导入小麦的途径及其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阐明了全面挖掘黑麦有益基因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有关黑麦属种间关系、黑麦属与小麦属和山羊草属种系发牛关系的新资料,应用Ban HI等8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解黑麦属5个种的叶绿体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酶解图谱。结果表明,黑麦属种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与小麦属和山羊草属的叶绿体基因组非常相似。根据黑麦属5个种遗传距离的估算,并与小麦属和山羊草属已知叶绿体基因组间所观察到的遗传距离相比,黑麦属叶绿体基因组的分化很少;这些资料进一步证实黑麦属的近代起源;并表明黑麦属、小麦属和山羊草属间的亲缘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8.
黑麦1R染色体特异性PCR引物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黑麦(SecaleceraleL.)与小麦(TriticumaestwumL.)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按Koebner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了黑麦特异引物NOR-R1。运用该引物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增,观察表明,含有黑麦1R染色体的植物均扩增出黑麦的特异带,但含有其他黑麦染色体的小麦种质,普通小麦品种及其近缘物种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Host)Beauv)  相似文献   

9.
远缘花粉延迟授粉诱导小麦单性生殖的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很尖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观察了以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第一代为母本,以硬粒小麦(T,durum)品种“阿普洛”等和黑麦(Secale cereale)品种“D. T. R.”等的花粉为诱导者授粉产生的后代染忿2术-从中筛选鉴定出真正为单性生殖的后代,可作为选育品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小麦远缘杂交的珍贵种质沙丘小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兰州黑麦(Secale cereale cv lanzhou)杂交筛选具有可交配性基因(kr)品种中,发现普通小麦品种沙丘小麦(原产于日本)不仅具有kr基因和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ph),而且与兰州黑麦杂交的第一代自然结实。这样的种质资源在小麦远缘杂交和品种改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庆温光型雄性不育小麦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静  余懋群  邓光兵  任正隆 《遗传》2002,24(2):163-165
本研究采用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重庆温光型雄性不育小麦的染色体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染色体1B短臂(1BS)已被黑麦1R短臂(1RS)取代,具有1RS/1BL易位染色体及普通小麦细胞质。 Abstract:Seed gliadin acid-polyacrlamide-gel-electrophoresis(APAGE) and chromosome C-band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Chongqing thermo-photo sensitive male sterile wheat.Results showed that 1BS of the male sterile lines was substituted by 1RS of rye.They were 1B/1R wheat with Triticum aestivum cytoplasm.  相似文献   

12.
关于普通小麦减数分裂二倍化的遗传控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近来,一些学者对小麦染色体配对进行人工调控,以期诱导小麦与近缘属种间的染色体交换,培育栽培小麦优良新品种。笔者曾报道过普通小麦Ph基因缺失对于小麦-黑麦杂种染色体配对的遗传  相似文献   

13.
He-Ne激光对小麦属间杂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1988年以来,作者采用He-Ne激光辐照黑麦花粉与杂交相结合的新方法,对小麦属间杂交(普通小麦×黑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单粒条播.辐照方法,采用He-Ne激光分别以100秒、200秒、300秒辐照三个黑麦品种的花粉,与普通小麦授粉,配制成9个(普通小麦×黑麦)属间杂交组合.所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法,测定了组合与对照组合相比的差异显著性,也测定了各组合间相互比较的差异显著性.激光辐照小麦属间杂交所获种子的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对照,为113.52~341.60%.籽粒千粒重和饱满度均超过对照,分别为84.07~295.43%、30.30~127.27%,差异均极显著.L1代籽粒出苗率和植株成活率分别比对照提高58.18~83.06%、41.35~87.7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He-Ne激光的诱变作用,在于促进了小麦属间杂交的可交配性,提高了杂交籽粒的结实率,改善了籽粒的饱满度,提高了籽粒的千粒重,因而促进了杂种种子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并且,在L1代植株中均获得了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双二倍体即小黑麦种子.现已获得L1~L8代的小黑麦后代材料和稳定株系.高科技的激光诱变育种,为小麦属间杂交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简便途径.  相似文献   

14.
节节麦与小麦、黑麦或小黑麦的杂种幼胚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羊草属节节麦作母本,普通小麦、二粒系小麦、黑麦及小黑麦分别作父本杂交,将授粉后不同天数的幼胚取下,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试管内培养。共接种101个杂交组合的1090个幼胚,分化成全苗的31个(2.84%),无根小苗20个(1.83%),类苗24个(2.2%)、愈伤组织66块(6.05%)未分化的950个(87.16%)。在31个全苗中包括普通小麦的21株、二粒系小麦的5株、黑麦的2株、小黑麦的3株。试验说明,用二倍体节节麦作母本,借助于幼胚培养,也可以获得远缘杂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和八倍体小滨麦950059杂交合成了小麦-黑麦-滨麦草三属杂种,对不同基因组染色体在三属杂种F1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劲松49和小滨950059均包含44条小麦染色体和12条外源染色体,三属杂种F1中含有6条黑麦染色体和6条滨麦草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黑麦和滨麦草染色体很少与小麦染色体配对.常以单价体形态存在.小孢子中的微核主要由外源染色体组成.在三属杂种F1的花粉发育过程中还发现了染色体浓缩不同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组织培养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八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mack)杂种F0幼胚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2个代换系930498、930483和1个附加系930029。以黑麦(SecalecerealeL.)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了黑麦染色体的存在。在有丝分裂中期,经FISH处理的黑麦染色体为黄绿色,明显区别于红色的小麦染色体。染色体配对、C分带、麦谷蛋白电泳分析,证明两个代换系为1D/1R代换,附加的也是黑麦1R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幼胚或幼穗培养技术在克服远缘杂种生活力弱和不结实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已得到小麦、大麦、簇毛麦、黑麦、山羊草、冰草、偃麦草以及小黑麦等多种属间杂种幼胚或幼穗培养再生植株。近年来,我们对二倍体普通小麦、4D 缺体小麦与黑麦、小黑麦、山羊草、小偃麦杂种后代的幼胚或幼穗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8.
黑麦(Secale cereale L., RR)是改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的重要基因资源,将黑麦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是小麦品种改良的有效途经之一。文章将四川地方品种蓬安白麦子(T. aestivum L., AABBDD) 与秦岭黑麦(S. cereale cv. Qinling, RR)杂交,染色体自动加倍获得八倍体小黑麦CD-13(AABBDDRR);通过顺序FISH和GISH分析,发现该八倍体小黑麦1RS端部与7DS的端部发生相互易位,是一个携带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染色体的八倍体小黑麦。利用八倍体小黑麦CD-13与四川推广小麦品种川麦42杂交、连续自交,获得包含60个株系的F5群体;对F5群体的58个株系进行GISH和FISH分析发现,其中13个株系含有1RS-7DS.7DL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在这13个株系中,株系811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是稳定的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并且1RS特异分子标记和醇溶蛋白分析表明,1RS-7DS.7DL易位染色体1RS小片段的断裂点位于分子标记IB267-IAG95之间,不包含编码黑麦碱蛋白的Sec-1位点;同时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的千粒重与川麦42相当,远远高于八倍体小黑麦CD-13,对千粒重无负作用。因此,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RS小片段上的优异基因及其遗传效应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9.
小麦-偃麦草-黑麦三属间杂种人工合成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缘杂交是创造新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用小麦属(Triticum)先后分别与偃麦草属(Elytriga=冰草属Agropyron)和黑麦属(Secale)等杂交,以获得二属间杂种,一般需要分两步进行,即首先合成二属间杂种,然后再用第三个属与二属间杂种F_1进行杂交。但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三属间杂种照例是不育的。我们认为,合成以小麦特性为主,兼有偃麦  相似文献   

20.
小麦、黑麦和小黑麦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及其亲缘属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Bhatia发现普通小麦和某些四倍体小麦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没有差异。Barber等人观察到小黑麦能产生5条快速移动带,在带5(来自黑麦)和带1、2、3(来自小麦)之间出现了1条新的带4。Mitra等人1971年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并把这一新形成的酶带假设为杂种带。Sing等人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