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国内发生的水稻黑尾叶蝉主要是普通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种,过去习惯于把二者当作同一黑尾叶蝉的不同生态型,认为它们之间形态及色泽的不同是由于生态环境不同而引起的。 Nasu,S.认为他们发现的三个独立种N.impicti-ceps,N.apicalis和N.cincticeps是不可能杂交的,但这不能否认在广大东洋区里有杂交的可能。井上齐得出: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70对有24%雌产生杂种,相反的组合的所有个体都不亲和产无精卵。所有的F_1雌虫和黑尾或二点雄虫回交虽产受精卵,但F_1雄虫为不妊。F_1雄成虫的主要形态的形态特征多为两亲的中间个体。 黑尾叶蝉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们又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国内对上述二种黑尾叶蝉的形态和生态作了鉴定和研究,并注意到两者传播水稻病毒病上的差异。但是以上二种黑尾叶蝉是属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还是为不同的独立种,有不同的看法。澄清这一问题,无论在对黑尾叶蝉的测报、防治以及研究水稻病毒病的种类、株系、分布及流行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63年10月间,我们在浙江省平阳县良种繁育场四周的苦楝树上,发现有黑尾叶蝉集聚为害。未见在杂草上有黑尾叶蝉。 黑尾叶蝉为害苦楝树,为害状与水稻一样,形成白色斑点,连结成条状,并使叶子形成黄驳斑,提早衰落。根据文献记载:浙江省黑尾叶蝉在紫云英和杂草上越冬,在苦楝树上还未发现;现根据我站的观测,10月间在水稻黄熟期,平均每张苦槐树叶片有5—8只成、若虫。11月初,随着苦楝树的叶子枯黄,紫云英的发芽出土,苦楝树上虫口下降,平均每张叶片为2—3只,紫云英上虫口逐日增加。因此,我们认为,黑尾叶蝉在苦楝树上是一种中间寄主,是水稻黄熟期到紫云英出土前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3.
传播水稻病毒病的介体黑尾叶蝉发生动态及化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是我国长江流域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作为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原的介体,传播水稻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所造成的损失,远比吸汁为害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其为害,我们先后在浙江省4个县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研究基点,进行黑尾叶蝉传染水稻病毒病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黑尾叶蝉作为传病介体,在稻田的种群动态与病毒病的关系,及其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4.
荧光物示踪检测主要稻虫对水稻危害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主要稻虫在水稻的秧茵、分蘖、壮苞3个不同生育期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6种质量浓度15,10,5,1,0.5,0.1mg/L中,所测稻虫荧光物含量(μg)/鲜质量(g)在15,0.5,0.1mg/L下有显著较高的数值,与水稻荧光和吸收曲线相符,4种稻虫在水稻3个生育期的荧光示踪摄食量比较发现,稻给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荧光示踪摄食量分蘖期显著高于秧苗期;壮苞期的褐飞虱显著高于分蘖期的白背飞虱。在水稻秧苗期,稻纵卷叶螟幼虫蒌光示踪摄食量显著高于黑尾叶蝉;分蘖期稻纵卷叶螟幼虫与白背飞虱,黑尾叶蝉与白背飞虱荧光示踪摄食量均有显著差异,而稻纵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其大小顺序依次为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5.
<正> 在日本、朝鲜和我国,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是水稻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所以,选育抗黑尾叶蝉的品种是“治虫防病”的一种有效途径。井上齐(1966)首先报道了水稻对黑尾叶蝉感受的品  相似文献   

6.
为害水稻的几种叶蝉、飞虱卵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条黑尾叶蝉N.apicalis Mots.、大白叶蝉Tettigo-niella spectra(Distant)、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Mots.、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 Mots.、褐稻虱Nilaprvata lugens St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Fall.)等均为水稻重要害虫,有些还是传播病毒的媒介,造成水稻病害和损失。 为便于基层植保员在调查测报中,对上述几种虫卵的比较识别,现将其产卵部位、产卵痕迹、卵粒排列等情况列表及图如下:  相似文献   

7.
稻叶蝉为湖南省五大稻虫之一,为害双季稻仅次于三化螟。某些年份局部地区稻叶蝉(公黑尾叶蝉及白翅叶蝉为主)为害晚稻的损失,超过螟虫。 关于水稻黑尾叶蝉(Nephotc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及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 Melichar)的为害状,过去国内不少书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均把水稻叶片上的白色斑点或白色波浪条斑看作是黑尾叶蝉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 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 XS110)对稻叶蝉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蝉类主要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frons (Stål)和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chulsky组成, 其中黑尾叶蝉是优势种。虽然3种叶蝉的种群密度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有所不同, 但是转基因水稻对3种叶蝉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年份, 黑尾叶蝉成虫、 若虫及其两者总密度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存在差异, 大多数年份, 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 (P>0.05)。另外, 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种群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也相似。综合评价认为, 本供试转基因水稻品系G6H1对稻田稻叶蝉种群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通过介导内吞作用为发育中的卵母细胞摄取卵黄原蛋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在昆虫生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VgR(NcVgR)基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生殖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并解析了NcVgR基因的序列,并对其时空表达进行了研究。【方法】根据黑尾叶蝉转录组数据信息,利用RT-PCR克隆了NcVgR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成虫不同组织NcVgR的表达水平。【结果】NcVgR c DNA序列全长6 676 bp,开放阅读框长度5 568 bp,编码1 855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06 k D,N端前17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分析显示,NcVgR具有低密度脂蛋白家族的5个经典保守域,即:配体结合域(ligand-binding domain,LBD)、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域(EGF-precursor homology domain,EGFP)、O-糖链结构域(O-linked sugar domain,OLSD)、跨膜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和胞质尾域(cytoplasmic domain)。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cVgR与褐飞虱N.lugens VgR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cVgR转录起始时间为5龄若虫,羽化后转录水平逐渐上升,至羽化后8 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有意思的是,随着黑尾叶蝉产卵,NcVgR转录水平再次上升,至羽化后16 d达到最高水平。组织定位结果显示,NcVgR在黑尾叶蝉雌成虫卵巢中特异性高表达,而在雌成虫脂肪体和肠道中微量表达,在雌成虫脑及雄成虫中均未检测到表达。【结论】NcVgR在黑尾叶蝉雌成虫卵巢中特异性表达,并且不同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量,这为研究黑尾叶蝉的生殖调控机理提供了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0.
空中昆虫的航捕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1978—1980年,我所利用改一型航模靶机和伞翼航模机进行了空中昆虫的观察。本文着重分析捕虫动态。三年共捕各种昆虫139头,已鉴定107头,隶属9目20科。不少种类系重要害虫,其中褐稻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某些蚜虫等已被证实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其余种类可作为今后研究发生规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冯银喜 《昆虫学报》1981,(4):471-474
目前,主要产稻国都在研究利用水稻抗性来防治黑尾叶蝉。因为它既能防治黑尾叶蝉对水稻的直接为害,又能防治由它传毒引起的病毒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簇矮病和通格鲁病等。 农作物品种的抗虫性通常分不嗜性、耐害性和抗生作用三大类。利用抗生作用能最有效地压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媒介。 具有抗生作用的水稻品种能使饲放的黑尾叶蝉成虫和各龄若虫迅速死亡(见表1、2)。使雌成虫产卵量明显降低(见表3)。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农林业生产中的宽广蜡蝉属Pochazia常见种类提供准确鉴别依据,补充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昆虫分类的形态学资料,对5种中国常见的宽广蜡蝉(眼斑宽广蜡蝉P.discreta、圆纹宽广蜡蝉P.guttifera、柿宽广蜡蝉P.sublimata、山东宽广蜡蝉P.shantungensis和阔带宽广蜡蝉P.confuse)的外部形态和雌雄外生殖器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宽广蜡蝉在外部形态特征(体色、身体各部分比例及前、后翅斑纹)、雄性外生殖器构造(尾节、肛节、阳茎干)及雌性外生殖器构造(肛节、第一产卵瓣、第三产卵瓣)上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这些差异特征可作为种间鉴别的分类依据。5种宽广蜡蝉的雌性外生殖器构造均为首次报道,此外,还给出了这5种宽广蜡蝉的整体形态图、局部特征图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以及在中国分布的10种宽广蜡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国内争议颇大的为害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问题。【方法】通过网捕法采集贵州、重庆、海南、福建4省(区)茶园的小绿叶蝉昆虫标本,在体视镜下根据外部形态并结合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检视了44个茶园2 988号小绿叶蝉标本,共有7种: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烟翅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limbifera(Matsumura)、拟小茎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paraparvipenis Zhang&Liu、广道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hiromichii(Matsumura)、匀突长柄叶蝉Alebroides shirakiellus(Matsumura)、叉突长柄叶蝉Alebroides similis Dworakowska和里偏小叶蝉Asymmetrasca rybiogon Dworakowska,以小贯小绿叶蝉数量最多(98.90%),匀突长柄叶蝉(0.57%)和拟小茎小绿叶蝉(0.335%)次之,其余种类个体数量极少且分布狭窄。【结论】综合分析7种茶园小绿叶蝉的个体数量及分布范围后认为,小贯小绿叶蝉、匀突长柄叶蝉和拟小茎小绿叶蝉为茶树危害种,其中优势种是小贯小绿叶蝉。其他4种小绿叶蝉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是茶树的危害种类。我国大量文献记载的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vitis(G?the)应系误鉴,并非中国茶区小绿叶蝉优势种发生了改变,建议及时更正。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靶机捕捉迁飞昆虫的试验,在广州空军高炮部队的大力支持下,于1978年11月7日至20日,与海康县病虫测报站同志一起,在海康县城南郊进行。经15个白天和9个夜晚共飞行七十架次,历时19时15分,实际放网航捕为14时46分,飞行高度200—500米,共捕获分属于5目8科的昆虫43头。经初步鉴别,有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黑尾叶蝉Nephotettix[bipunctatus]cincticeps(Uhler),大斑黑尾叶蝉  相似文献   

15.
为害苹果的两种新叶蝉(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集昆 《昆虫学报》1965,(2):196-202
为害苹果的叶蝉种类很多,我国已经记载的,据“中国果树病虫志”有以下九种:1.黑尾大叶蝉 Cicadella ferruginea(Fabricius 1794)2.桃大对蝉 C.ferruginea apicalis(Walker 1851)3.大叶蝉 C.viridis(Linne 1758)4.黑扁叶蝉 Penthimia nitida Lethierry 1875  相似文献   

16.
叶蝉卵褐腰赤眼蜂生物学特性及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蝉卵褐腰赤眼蜂(Japania andoi Ishii)是黑尾叶蝉卵的主要寄生蜂,在我省稻区均有分布。据调查,早、晚稻后期黑尾叶蝉卵寄生率高时可达80%以上,对控制叶蝉猖獗为害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探明对该蜂保护利用的途径,本所在过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褐腰赤眼蜂生活习性的初步研究,现将结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岩地区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灭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us Failén)、褐飞虱(Nilaparvata oryzae Matsumura)和白背飞虱(Sogata, furcifera Horvath)。早稻以灰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稻叶蝉种类繁多,共中为害较重的有黑尾叶蝉(Nephote-  相似文献   

18.
<正>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与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bipunctatus)cincticeps(Uhler)的重要天敌,普遍分布于我国南方稻区。近年来,国际水稻研究所(1971—1974,1978)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曾先后对黑肩绿盲蝽在田间控制褐稻虱和二点黑尾叶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我国广东农林学院(1976)及江西省农业科学院(1977-1979)等也曾相继对黑肩绿盲蝽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及田间发生经过进行了观察。为了探索黑肩绿盲蝽对褐稻虱的实际控制作用,我们对这两种昆虫进行了两年的室内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是我省水稻上的两种主要害虫。前者主要为害晚稻,如防治不善,会严重威胁水稻的  相似文献   

20.
Bt水稻对田间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以下简称汕优63/Bt)为材料,亲本汕优63(以下简称汕优63/CK)为对照,在田间自然感虫条件下研究汕优63/Bt对稻田几种非靶标害虫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汕优63/Bt上稻苞虫Pelopidas mathias(Fabricius)和稻眉眼蝶Mycalesis gotamaMoore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但汕优63/Bt对稻苞虫的毒性强于稻眉眼蝶。汕优63/Bt上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混合种群数量通常与对照品种基本一致,在少数调查时间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相反,除少数调查时间与对照品种没有显著差异外,稻叶蝉(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iscens(Distant))混合种群数量通常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稻飞虱和叶蝉成为汕优63/Bt上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