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长爪沙鼠血清雌性激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长爪沙鼠、NIH小鼠和SD大鼠的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为研究长爪沙鼠的生殖和胚胎工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上述动物生产前后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不同阶段雌性沙鼠E2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P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E2值比较,处女期沙鼠与同期NIH和SD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经产期的动物间水平接近(P>0.05);P值比较,处女期沙鼠与NIH接近,与SD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经产期沙鼠在三种动物中是最高的(P<0.01)。结论长爪沙鼠血清E2、P的含量具种属特异性,并随动物的生理发育时期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蒙古长爪沙鼠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蒙古长爪沙鼠标准G带染色体的核型 ,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的背景数据。方法 雌、雄各 3只成熟长爪沙鼠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制片、镜下观察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随机计数 10 0个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确立长爪沙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 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 ,建立标准G带核型。结果 长爪沙鼠染色体数为二倍体 ,4 4条染色体 ,可划分A、B、C、D、E、F六组。中着丝点区域的 11对 ,主要分布A、C、E三组中 ;近中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B组中 ;端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D、F组中 ;x为第 6号中着丝点染色体 ,y为端着丝点的区域染色体大小在 14号与 15号染色体之间。结论 长爪沙鼠染色体为 2n =4 4 =2× 11m +2× 5sm +2× 5t+(x)m +(y)t  相似文献   

3.
长爪沙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参考值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作者对长爪沙鼠血液生理生化 33项指标进行测定 ,比较国内饲育不同地区长爪沙鼠种群。方法 实验动物空腹 1 2h ,次日眼球采血 ,分两组 ,分别检测生理和生化指标。结果 年龄的差异对大多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大 ,性别差异除GLU、CK、CRE、UA、TG、GOT、CHO、ALP、LDH、RBC、HGB、MCHC、PLT、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外 ,各指标均不受影响。结论 饲育不同地区长爪沙鼠大多数生理、生化指标差异较大 ,提示饲育环境与年龄差异是这一指标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长阶段长爪沙鼠血清中氧化与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阶段长爪沙鼠血清中氧化与抗氧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 1月龄、3月龄、2 4月龄的长爪沙鼠各 16只 (雌雄各半 ) ,测定长爪沙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结果 丙二醛 (MDA)在 3月龄最低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在 3月龄最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随着长爪沙鼠的月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在长爪沙鼠生长过程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含量变化与丙二醛 (MDA)含量变化有直接关系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变化与MDA含量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速发型高脂血症模型的方法。方法用含1%胆固醇高脂饲料分别饲养大鼠、小鼠和沙鼠,检测其血清TC、HDL-c、LDL-c、TG,比较三种动物对饲料反映的特点。结果沙鼠组的TC、HDL-c及LDL-c在第1周时明显的升高,并且平稳的保持此升高趋势到第四周。而TG数值相对平稳,没有变化。而大鼠和小鼠的TC、HDL-c、LDL-c、TG值没有变化。结论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可快速诱发长爪沙鼠形成高脂血症模型。  相似文献   

6.
炔雌醚对一些鼠类种群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为探究炔雌醚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riculataus种群繁殖的影响,于2006年5—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农牧交错带展开了炔雌醚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繁殖的控制实验。设置了投药区和对照区,5月初进行投药,实验期间采用夹线调查法逐月对样地内的长爪沙鼠进行系统的取样调查,分析炔雌醚对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投药之后的6—8月,投药区成体鼠的子宫坏死率分别为75.3%、61.5%和48.7%,与对照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投药区成体鼠的怀孕率下降,与对照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投药区的胎仔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综上表明,炔雌醚对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ulatus)腰带骨的比较,研究材料共30只骨骼标本均为成体。从测量中发现,它们之间差异比较突出,其主要特点: 1.腰带骨指数大沙鼠小于50,而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都大于50。 2.大沙鼠坐骨弓指数在100以上,长爪沙鼠90以下,子午沙鼠80以下。说明大沙鼠坐骨弓较深。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骨盆联合指数都小于大沙鼠。  相似文献   

8.
通过Gompertz方程拟合分析了野外围栏条件下当年春季出生的长爪沙鼠(Merioties unguiculatus)体质量生长模式.结果表明:雌、雄鼠体质量生长系数相近,该结果支持生长系数具有种的特异性,反映物种固有特征的结论;但雄鼠的当年稳定体质量和体质量日瞬时增长率高于雌鼠,雄鼠的体质量增长的拐点时间、生长速率降低到起始值的时间以及达到稳定体质量90%的时间均较雌鼠的晚,这些指标呈现的性别差异提示了长爪沙鼠婚配策略中的多配倾向.  相似文献   

9.
长爪沙鼠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和荒漠草原及农牧交错区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 年10 月至2004 年10 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对其不同季节出生群性成熟特征和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个体月补充率等繁殖参数的季节特征研究显示:冬季和春季出生的个体性成熟较夏季出生的个体快,尤雌鼠表现突出,其3 个季节出生群的性成熟时间分别为4. 6 ± 0.2、4. 4 ± 0.8 和7.7 ± 0.4月龄。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和个体补充率月间差异显著,季节消长明显,即春季最高,秋季(9 ~10月间)最低。结果还显示,种群性成熟比率与气温和降水负相关。长爪沙鼠喜栖于植被稀疏、低矮的干燥沙质土壤环境。从初春到夏末,随降水和气温增加其栖息生境的植被由低矮稀疏变得高而稠密,土壤湿度和粘性亦随之提高,地面种子库因发芽贮量减少,适宜生境的减少可能加剧了社群竞争,抑制了种群的繁殖表现。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季节变化反映了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的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爪沙鼠脑底前后交通动脉变异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剖观察成年长爪沙鼠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的缺失变异类型。方法选用128只成年长爪沙鼠,脑缺血死亡或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后在镜下对其脑底表面的动脉及前后交通支进行了观察。结果所解剖的长爪沙鼠存在7种前交通支的变异类型和5种后交通支变异类型。其中,前交通支缺失的类型占总数的46·1%,后交通支的缺失类型占总数的85·2%,两者同时缺失的概率为39·27%,与单侧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成模率相近。结论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存在多种变异,尤其是某些个体存在完整的后交通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长爪沙鼠精子的形态和结构。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 长爪沙鼠精子由头、颈、尾三部分组成 ,全长为 ( 15 6 3 2± 6 61) μm ,头长为 ( 10 4 3± 2 12 ) μm ,颈、尾部长为 ( 14 5 89± 5 14 ) μm ,具典型的啮齿类动物的精子形态 ;长爪沙鼠精子的尾部轴丝是 9+ 2模式 ,轴丝外围有 9条大小、形态不一的外周致密纤维 ,外周致密纤维从主段到末端逐渐变细 ,并在主段的近末端处分 4批终止 ;主段的纤维鞘具有腹侧纵柱、背侧纵柱、内嵴等结构。在精子尾部的末段 ,外层仍保留有纤维鞘的结构 ,但无外周致密纤维 ,轴丝仍然为 9+ 2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建立快速检测长爪沙鼠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及获得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现用微卫星位点的结构。方法利用17个微卫星位点(9个来自长爪沙鼠,8个来自大小鼠)进行了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组合了6组双重PCR及两个复合式点样,用上述8个组合对普通级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43、444、5三个世代核心群各100只种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三个世代的300只种鼠的检测结果表明,9个长爪沙鼠位点均为微卫星,其中7个位点为完全型的微卫星,1个为复合型,1个为不完全型,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核心序列的重复;来自大小鼠的8个微卫星位点,有7个在Z:ZCLA长爪沙鼠核心群中得到有效扩增,只有3个位点在三个世代中均有出现,对测序结果分析后发现,其核心序列均为小卫星。结论来自长爪沙鼠的位点,无论结构还是遗传方式均符合微卫星遗传标记的特点,可用作检测长爪沙鼠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长爪沙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建立及辛伐他汀的影响。方法在饲喂长爪沙鼠高脂饲料的同时给予不同浓度辛伐他汀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通过观察肝脏颜色,测量体重、肝重、TC、LDL-C及HDL-C等血脂和肝功能指标判断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对血脂和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动物体重、肝重和肝脏指数没有显著变化。高脂饲料能够促进脂肪在肝脏的沉积,但是对AST和ALT等肝脏功能指标影响不显著;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TC、LDL-C、HDL-C、TBA和GLU的升高,但对其他指标影响不明显。结论高脂饲料能够快速建立长爪沙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辛伐他汀能够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从而有效抑制血浆胆固醇(TC)、LDL-C和HDL-C的升高。结果表明,特殊的反馈调节机制导致长爪沙鼠无法在大量摄入胆固醇时终止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长爪沙鼠特殊的反馈调节机制可能是易发高胆固醇血症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封闭群FMMU白化豚鼠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本室培育的封闭群FMMU白化豚鼠的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FMMU白化豚鼠系三色豚鼠的变异株(种),由于严格采用循环交配的封闭群繁育方法,其产仔数、泌乳力、哺乳期增重等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指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三色豚鼠相接近。有关繁殖性能指标为:胎间隔8.67±17.4/d、窝产仔数2.89±0.66/只、初生个体重86.39±10.17/g,泌乳力402.1±48.32/g、离乳数为2.68±0.41,离乳率为90.71±12.71%,离乳个体重为178.65±26.68/g。3、9、15、20日龄豚鼠个体重分别为88.76±10.81/g、123.18±12.55/g、163.41±21.13/g、175.36±22.17/g;雌性豚鼠个体重分别为90.37±13.72/g、130.74±22.18/g、169.79±27.82/g、179.98±28.12/g。  相似文献   

15.
Z:ZCLA长爪沙鼠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9个微卫星座位的扩增,研究了Z:ZCLA长爪沙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Z:ZCLA长爪沙鼠在其中1个位点上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在其它位点上均有2~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6个。平均杂合度0.4684,平均多态信息量0.416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1756。全群基因纯合度从0.1111~0.5555,平均0.3389,提示目前本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度多态。  相似文献   

16.
链脲佐菌素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可能性,并观察模型动物早期肾脏损害情况。方法雄性长爪沙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1(DM1组)、模型组2(DM2组),DM1及DM2组沙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100 mg/kg、200 mg/kg STZ,NC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注射STZ后1、2、4、6周末,分别监测沙鼠一般情况,血糖、胰岛素等血清学指标和尿液指标,并处死沙鼠进行胰腺和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STZ 24 h后,DM2组及DM1组部分沙鼠逐渐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DM2组沙鼠持续高血糖,DM1组沙鼠血糖值与N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有下降趋势;DM2组沙鼠胰岛素显著性降低(P0.05),其他血清学指标及尿液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0.05),DM1组沙鼠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DM2组沙鼠及DM1组少数沙鼠胰腺组织中可见胰岛β细胞减少、空泡样变性等变化,DM2组沙鼠肾脏组织中出现肾小球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襻扩张等病变,DM1组沙鼠肾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STZ 200 mg/kg可成功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病程早期沙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Due to its good low-frequency hearing, the Mongolian Gerbil (Meriones unguiculatus) has become a well-established animal model for human hearing. In humans, sound localization in reverberant environments is facilitated by the precedence effect, i.e., the perceptual suppress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carried by echoes. The current study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gerbils are a valid animal model for such complex spatial processing. Specifically, we quantify localization dominance, i.e., the fact that in the context of precedence, only the directional information of the sound which reaches the ear first dominates the perceived position of a sound source whereas directional information of the delayed echoes is suppressed. As localization dominance is known to be stimulus-dependent, we quantifie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pectral content of transient sounds affects localization dominance in the gerbil.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gerbils show stable localization dominance across echo delays, well comparable to humans. Moreover, localization dominance systematic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enter frequency, which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in an animal before.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peripheral-auditory processing to perceptual localization dominance. The data show that the gerbil is an excellent model to study the neural basis of complex spatial-auditory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