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6年出版的《云南中生代瓣鳃类化石》一文,记载了云南上三叠统一种双壳类,命名为疑问翼蛤?Pteria?problematica J.Chen(马其鸿等1976,287页,图版28,图1—9,11)。当时,因壳体内外有关部位构造了解不全,作者在讨论这一种的比较时曾作如下说明:“已知材料表明,当前的标本很可能为Pteriidae 科内一个未被描述的新属,因未见内部构造,暂被置于  相似文献   

2.
张采繁(1982)在建立 Thinnfeldia orientalisZhang 一种时,既未作表皮特征描述,也未作详细讨论。本文根据几块保存完好的同种标本的研究,对其特征作了增订。标本系周志炎等于1977年在湖南衡阳县杉桥煤矿塘冲老井井下的下侏罗统观音滩组搭坝口段一层局部可采煤层顶板的灰色泥岩中采集的。同层产出的还有Clathropteris,Nilssonia,Ctenis 等化石,均因标本破碎,难以确定种名。角质层采用舒氏溶液浸解法处理后,制作薄片和扫描电镜样品进行观察。在研究 Thinnfeldia orientalis Zhang 的同  相似文献   

3.
Polygrapta一名是1946年Novojilov建立的叶肢介化石Estheria的一个亚属,属Limnadidae科,产自苏联哈坦加地区晚二叠世鞑靼阶米萨依拉帕组。主要特征是壳椭圆形一卵圆形,初生壳小,背缘直。壳面由许多紧密排列的小点联接组成的单枝或分叉的射线状装饰,线脊间布满小点。共包括10个种。1954年Novojilov将Polygrapta改为属级,并建立Polygraptinae新亚科,包括Polygrapta,Pteriograpta,Cyclograpta,Rhombograpta和Opsipolygrapta五个属,隶属于Bairdestheriidae科。  相似文献   

4.
前言百余年来,虽然人们对栗蛤类(Nuculids,双壳纲)代表的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多有研究和报道,但正如L. R. Cox(1959)在“原鳃类的地质历史及栉齿类瓣鳃纲的双重起源”一文中所说:“Nuculacea超科和Nuculanacea超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相当难以区分的,如某些侏罗纪的Nuculana按分类位置属Nuculanacea超科,但未见均质结构,却见到了Nucula  相似文献   

5.
论志留纪王冠虫Coronocephalus Grab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鸿基 《古生物学报》1990,29(5):527-547
一、前言本文以简单的统计方法对属于王冠虫类的34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至少可以识别两个组合,第一组合称王冠虫亚属组合,第二组合称王冠盾壳虫亚属组合。其中Senticucullus Xia, 1974, Coronocephalus (Coronocephalina) Wu, 1979和Coronocephalus Grabau,1924,3属或亚属是同物异名,前两名应予废弃。本文新建一亚属Coronocephalus (Coronaspis) Subgen. nov.(王冠盾壳虫),模式种为Coronocephalus changningensis。这一亚属地质历程较长,在王冠虫亚属的种发生之前就已出现,并可延续到秀山“期”之后。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饶河东安镇组的 Buchia 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2年,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一队四分队马万昌、付磊等同志,在饶河县东安镇西部(插图1)出露的灰色粉砂质板岩、页岩中发现一些双壳类化石,并测制剖面,建立了东安镇组。因标本少,经顾知微教授等鉴定,仅2属5种。1983年,袁福盛等又进行了较详细的化石采集工作,获得了数量较多的双壳类化石标本,经笔者重新研究,化石以Buchia为主,共4属,计16种,其中包括2新种,1亲近种,2比较种,3未定种及2归属存疑的未定种。所定各种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Hansford(1961)的分类系统和鉴定方法,采集、鉴定和整理了海南省的小煤炱菌共4属73种;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2种,小光壳炱属(Asteridiella)10种,针壳炱属(Irenopsis)3种以及小煤炱属(Meliola)58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和29个在中国分布的新记录。新种是:黄牛木生小光壳炱Asteridiella cratoxylonicola Y.X.Hu海南小煤炱Meliola hainanensis Y.X.Hu新种有英文、拉丁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散斑壳属的两个新种,即生于黄山杜鹃Rhododendron maculiferum ssp. anhweiense上的纠丝散斑壳Lophodermium implicatum和强壮散斑壳L. validum。对它们作了拉丁文特征简介、汉文描述和图解。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合肥。  相似文献   

9.
论二叠股蛤(Permoperna)(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二叠股蛤(Permoperna)在我国南方、日本等地二叠系,是常见的化石.1968年,Nakazawa和Newell创立了这一属名,当时被作为waagenoperna的一个亚属,并指定Waagenoperna (Permoperna) hayamii Nakazawa et Newell为模式种.他们给予的定义是:"壳楔形,成年期近不斜,不等侧,不等壳,左壳较右壳膨凸.壳顶低而不显,壳嘴前转,位近前端.前耳十分小,后耳分化不明显.韧带区细而长,至后端变得不清楚,上有几枚近方形的弹体窝,每壳各有  相似文献   

10.
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 Gu et Zhi 的叶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解剖研究所用的D-1标本是笔者于1984年5月在贵州水城大河边煤矿二采区新开辟的运输巷侧壁砂岩中采到的,其层位经对比与田宝霖和张连武(1980)描述的水城汪家寨矿区综合地层柱中龙潭组下部第8分层的中部砂岩相当。该叶片沉积时受水流冲击,以中脉为对称轴向远轴侧对折成约20°角状(图版Ⅰ,图2)。  相似文献   

11.
叠饰伪转叶肢介(Difalsisca)的特征是初生壳大,背缘末端的后背角反弯曲,装饰为小针网状,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有叠网状装饰。新属与伪转叶肢介属(Falsisca)的区别就是具有叠网状装饰,其他特征均相似。叠饰叶肢介科(Diestheriidae Zhang et Chen)是1976年建立的。主要特征是在壳表面原有的网、线和线网状装饰之上又叠覆一层更大的网状物,称为“叠网状装饰”,它主要分布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本科包括叠饰叶肢介属(Di-estheria Chen,1976),新叠饰叶肢介属(Neod-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Chiropteris一属的化石以叶部呈掌状,并具网状脉为主要特征,最早为Kurr发表于Bronn(1858)的论三叠纪动、植物化石一文中,当时并无属征随之发表。后来Schenk(1862,1864)重新研究这些标本时,结合补充材料,指出:其模式种,Ch.digitata Kurr的叶部每一裂片均有主脉——尽管不甚明显。这些主脉不仅在他们的图影上未能清晰地显示,而且甚至Schenk本人到1890年时,还有“Chiropteris的  相似文献   

13.
青南、藏北中侏罗世 Holcothyris 内部构造的研究及修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沟孔贝(Holcothyris)是青藏高原中侏罗统最常见的腕足动物之一。但自它被建立之后的近七十年来,其详细的内部特征及地理、地层分布了解甚少,在系统分类上仍然存在着不少混乱,亟待澄清。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采自藏北双湖地区那底岗日,东双湖西雅岗、多格错仁湖及青海南部唐古拉地区雁石坪、温泉南的材料为基础,对Holcothyris 的内部构造和腕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对它的地理及地层分布做简短讨论,对其分类进行初步的修订和整理。文中记述的标本部分由笔者之一采于唐古  相似文献   

14.
论螺旋笔石*     
笔者于1948年讨论单笔石科(Monograptidae)的分类时,认为单笔石(Mono-graptus)一属的范围过于广泛,有进一步分类的必要。捷克和德国的古生物工作者已经将单笔石一属分作若干科包括许多属。可是这些科和属尚未得到许多古生物学家的承认。其中耙笔石(Rastrites)一属是大家所公认的,有的将它当作单笔  相似文献   

15.
文中定为 Notoconularia damxungensis sp. nov. 的锥石标本系笔者之一于1985年参加中、英联合拉萨-格尔木地质构造考察期间采集的.化石产地在拉萨以北约100km的当雄县城东4km的查那拉,产出层位为旁多群上部.旁多群由李璞(1955)建立,以拉萨地区林周以北旁多、  相似文献   

16.
前言榆林、神木、府谷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1982至1983年本单位陕北中生代课题组对该煤田区开展了多方面的煤田地质工作.笔者在测制考考乌素沟剖面时于延安组第二段中部采得大量双壳纲化石,经鉴定为 Hunanella-Margaritifera (Qiyangia)动物群.计有5属21种,这个动物群在我国北方神木地区为首次发现,对于我国  相似文献   

17.
和温虫(Hewenia)自1977年建属30余年来鲜有报道。本文对陈贵英、韩乃仁等在2009年、2011年采自广西靖西的无刺和温虫(Hewenia anacantha)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并将当前标本与之前周天梅和朱学剑描述的同属标本进行对比讨论。此批标本数量较大,保存较好,甚至有唇瓣保存。Hewenia anacantha是一以截锥形头鞍、新月形大眼叶、加宽的前边缘、狭长后侧翼、颊刺小或缺失为主要特征的后颊类小尾至异尾型三叶虫。  相似文献   

18.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9,38(2):147-154
燕海扇(Aviculopecten)由McCoy(1851)创立,是燕海扇科和燕海扇超科的模式属,故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石炭-二叠纪海扇类中最为常见的属名之一.由于它的模式种Aviculopecten planoradiatus McCoy只有左壳,而右壳和铰部构造的特征不明,在实际应用中,其含义被不适当地扩大,从而导致在燕海扇类研究中的混乱.1986年,笔者在大英博物馆发现4块燕海扇模式种Aviculopecten planoradiatus的右壳标本,其中包括一块双壳铰合在一起的标本,另有2块标本显示了铰合构造.这些标本的发现为系统修订燕海扇属的属征创造了条件.最近,Newell和Boyd(1995)根据Pecten flexuosus (McCoy,1844,p.93,pl.18,fig.1)和Aviculopecten americanus Newell et Boyd(1995,p.60,Fig.44)的特征,推测燕海扇属的特征为两壳相等或几乎相等,这一推测显然与燕海扇模式种的特征不符,因此,他们对燕海扇和燕海扇科所作的定义不能成立.我们认为,对任何属征的修订都应基于对模式标本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应避免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修订.燕海扇属的主要特征是左壳膨凸,右壳近平;两壳壳饰相同,均由简单的射褶组成,插入仅见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与之相似的属有Deltopecten和Hayasakapecten.这次发现的2块右壳标本在壳顶下显示了三角形弹体窝的存在,表明它和Deltopecten属确实不同.Hayasakapecten和Aviculopecten的区别在于双壳近等,同心饰在脊间沟下伸为刺;Newell和Boyd(1995)定义的"燕海扇"似应归入Hayasakapecten属的范畴.Newell (1938)修订燕海扇属时所依据的北美石炭纪标本和燕海扇属的模式种差异甚大,不宜继续归在燕海扇属内,本文将它们归入异海扇属(Heteropecten).异海扇的左壳特征和埃赛海扇属(Etheripecten)颇为相近,但埃赛海扇左壳的首级射饰特强,脊间沟颇宽,其中插入多条细弱得多的次级射饰,次级射饰间的级间差异不甚明显.异海扇左壳的射饰虽然也是间生式,但其各级射脊依次插入,强度依次顺序减弱,据此不难区分.这两个属右壳间的差别比较明显,埃赛海扇为间生式,而异海扇是分叉式.  相似文献   

19.
吉林桦甸早二叠世大河深组的心脉羊齿(Cardioneur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脉羊齿(Cardioneura)属是安格拉植物地理区特有的蕨型叶化石,由查列斯基于1934年创立。其时代分布自中石炭世至二叠纪。1932年,查列斯基在研究米努辛和卡拉干达植物化石时,曾将一部分标本定为心羊齿(Cardiopteris)的几个种。但这些种与Cardiopteris的原属征极不一致。辛普(W.P.Schimper,1869)将Cardiopteris的属征归纳为:单羽状复叶,羽轴上具  相似文献   

20.
多毛类环节动物在现代海洋分布广泛,其中能分泌钙质栖管、虫体营隐居生活的龙介虫科(Serpulidae)的许多属种,经常保存成为化石。笔者在酸蚀处理广西晚二叠世硅化标本时,获得许多Serpulidae科的不同属种,其中以Serpula数量最多,它的栖管常附着于腕足类Spinomarginifera,Leptodus,Orthotetina等属的背壳上。特别有趣的是,在合山组标准地点——来宾县合山马滩,从合山组中部的灰岩中,发现五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