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RNA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的科学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表明,每当DNA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都会出现一个RNA研究的高潮.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掀起了在RNA转录和翻译水平解读遗传信息的高潮,导致mRNA,tRNA和rRNA的发现以及遗传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建立.1977年分裂基因(split gene)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在RNA转录后加工水平解读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及机制.  相似文献   

2.
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发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经典中心法则由萌芽到产生和修正的历史过程,阐述中心法则的发展及其新的外延和内涵,指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非线性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必需经过加工和修饰,蛋白质和酶也传递遗传信息;最后结合朊病毒遗传机制的研究成果展望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振刚 《生物学杂志》1994,(2):12-13,37
二、RNA中的遗传信息并不一定来自DNA(RNA编辑的发现)。 根据中心法则,mRNA的序列与其DNA模板的序列是严格的——对应的,这种所谓  相似文献   

4.
三、DNA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活字版(movable—type tempIate)。 传统遗传学的中心概念是染色体基因决定论,“基因论认为个体上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生殖质内的成对口寺要素(基因)”,简言之,基因决定一切性状,而基因本身自决,或者说,基因是生命系统中独立的、稳定的、自我决定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一切性状,但不被任何性状所决定,DNA双螺旋结构及自我复制能力被认为是证明了基因的稳定性、自决性。继基因论之后,“一个基因,一个酶”,“一个顺反子,一条多肽链”的理论则更  相似文献   

5.
FrancisCrick 1 95 7年在实验动物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蛋白质合成”的报告 ,该文发表于 1 95 8年。在这篇论文中 ,Crick首次列出了 2 0个氨基酸残基的标准位点 ,并提出了核酸碱基序列可以独特的表达一段核酸的特异性 ,该序列编码某一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还提出了蛋白质三维空间的形成是由它的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论据 ;并指出蛋白质合成一定是连续的 ,阐明了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由“中间体 (adaptor)”分子介导的假说。最重要的是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中心法则在过去和现在一直在影响着分子生…  相似文献   

6.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已被公认为20世纪生物学研究中最伟大的科学成就。这种与生物遗传变异密切有关的大分子结构被阐明,揭示了生命本质的特性,使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导致人类社会进入了基因时代。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与朋友、同事们津津乐道地议论这项杰出的创新成果,总想搞清楚,这项划时代的研究是怎样开始的?为什么这些学者能想到要进行这项研究?他们是怎样获得这项重大研究成果的?虽然许多报刊书籍中...  相似文献   

7.
宋迟  杜茁 《植物杂志》2009,(11):44-45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DNA是生命信息的代码,通过合成RNA进而制造蛋白质来行使生物学功能。通俗地讲,DNA是胶片,RNA是放映机,而蛋白质就是放映到荧幕上的电影。DNA和蛋白质对生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RNA分子长期以来被认为仅是联系DNA与蛋白质的纽带,简单地起着“放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迟  杜茁 《生命世界》2009,(11):44-45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DNA是生命信息的代码,通过合成RNA进而制造蛋白质来行使生物学功能。通俗地讲,DNA是胶片,RNA是放映机,而蛋白质就是放映到荧幕上的电影。DNA和蛋白质对生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RNA分子长期以来被认为仅是联系DNA与蛋白质的纽带,简单地起着“放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阳  杜茁 《生命世界》2008,(5):66-67
从DNA双螺旋结构真面目的揭示到人类基因组蓝图绘制的圆满完成,人类实现了对自身遗传信息认识的飞跃。但是,当我们满怀希望地打开“生命天书”时,却尴尬地发现人类的基因是如此之少!控制我们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性格外貌的基因其实只占生命天书很小的一部分,也许比书的目录还短!  相似文献   

10.
任本命 《遗传》2005,27(6):I0011-I0012
在遗传学发展史上,遗传物质DNA(或RNA)的发现和鉴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1869年米歇尔的“核素”以及1879年科塞尔对核素的研究,到1944年艾弗里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论断,再到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空间结构的阐明,前后花了80余年的时间,数十位科学家投入了这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Joe Howard     
《Current biology : CB》2005,15(18):R743-R744
  相似文献   

15.
Howard Berg     
Berg H 《Current biology : CB》2005,15(6):R189-R190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Economic botany》1993,47(3):335-337
  相似文献   

20.
Jonathon Howard.     
Jonathon 'Joe' Howard (Fig. 1) is Group Leader and Director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 he and his research group moved to Dresden, Germany, in July 2001. Howard received his PhD in neurobiology in 1983 from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anberra. He did postdoctoral research there and also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an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In 1989, he joined the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is book "Mechanics of Motor Proteins and the Cytoskeleton" was published earlier this year. [interview by Mari N. Jens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