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雏鸡死亡,蛋鸡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IBV是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第三群的典型代表种[1]。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7.6kb[2]。IBV S蛋白形成病毒表面的纤突结构,翻译后的前体蛋白在跨膜时被…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雏鸡死亡,蛋鸡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IBV是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第三群的典型代表种[1].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7.6kb[2].IBV S蛋白形成病毒表面的纤突结构,翻译后的前体蛋白在跨膜时被裂解为N端的S1和C端的S2两个亚单位.S1为IBV的重要免疫原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和病毒中和抗体[3].而且S1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或重组是IBV产生新血清型、亚型或变异株的主要原因[4].S2糖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将S1蛋白锚定在病毒粒子的囊膜上,同时其N端也存在抗原表位[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特点。方法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例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时间限定为1984-2017年。结果共获得32篇文献,涉及35例患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报道最多,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大部分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发因素。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约一半以上表现为皮肤溃疡,其中面部中线区域溃疡亦不占少数。也可模拟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毛囊炎、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等,还可表现为皮下脓肿、皮肤斑块等。所有病例均通过真菌培养确诊。病理下可见假菌丝和(或)孢子。结论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表现为溃疡,其中面部损毁性溃疡是常见类型,可模拟多种疾病表现,临床上易造成误诊。病理下可见假菌丝和(或)孢子,病理组织中假菌丝较少,以孢子为主,这可能是造成临床误诊的原因。病损局限或基础病较轻患者预后较好,基础病较重或出现系统播散可致死亡。致病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6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择有监护的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根据特征病情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或疑似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情感性精神病或疑似情感性疾病、其他精神障碍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肤软组织损伤、神经系统疾病、骨折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精神病的好转率及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浪精神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在治疗上一般较为困难,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需采取针对措施,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腺相关病毒(AAVs)已被用作多种人类疾病基因疗法的载体。AAV由60个病毒壳粒组装而成,壳粒可经基因操作,在其表面高密度地展示短肽序列。我们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鸟卵中取得的卵清蛋白(OVA)作为模式抗原或过敏原,分别评估腺相关病毒样颗粒(AAVLP)展示的B细胞表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ΔVA-衍生的B细胞表位表达为与AAV-2衣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母婴皮肤细菌群落特征,本研究对8对母婴7个不同皮肤部位的细菌群落进行焦磷酸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细菌主要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总体而言,母婴皮肤细菌群落的组成相似,但丰度存在差异。母亲皮肤表面的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丰度显著高于婴儿(P<0.05)。在婴儿皮肤表面,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最丰富;剖宫产出生的婴儿额头表面葡萄球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P<0.05)。婴儿皮肤表面特有的常驻菌属包括孪生球菌属(Gemella)、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罗思菌属(Rothia)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与成人常见的口腔细菌一致,表明母亲的口腔细菌对婴儿早期皮肤微生态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婴儿皮肤表面的细菌种类与自己母亲相近,各细菌的含量则与其他婴儿相近。母亲皮脂溢出部位(额头和背部)的细菌多样性较其他部位低,且皮肤潮湿、干燥、脂溢部位之间细菌群落差异较大;而婴儿背部细菌群落与肘窝相似,额头与手背相似。  相似文献   

7.
<正>理毛行为(Grooming behavior)的定义是动物个体对自身或其同类个体体表(皮肤、毛发或羽毛等)进行的多种形式护理,包括对体表进行有规律的梳理,以及用舌头或嘴唇舔皮肤和毛发等(Veà et al., 1999)。在灵长类动物中,理毛行为大多表现为个体接触和探查自身或另一个体体表被毛,将毛发分开后从中拣出盐粒或皮肤寄生物放入口中咀嚼或直接用嘴咬食被毛下的盐粒或皮肤寄生物(李银华和李保国, 2002)。依据理毛接收对象的不同,可将  相似文献   

8.
陶翠兰  罗南辉 《四川动物》1998,17(4):188-188
兔螨病是由兔疥螨和兔痒螨寄生于兔体皮肤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一经感染,患部奇痒,骚扰不安,皮肤脱毛,结痂,影响采食和休息,且易继发感染其它疾病,造成消瘦、生长迟缓;患病母兔长期不孕,产死胎或产仔减少,是养兔业中危害较大,较难根治...  相似文献   

9.
半滑舌鳎侧线器官和无眼侧皮肤表面的特殊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爱军  王新安  庄志猛 《动物学报》2007,53(6):1113-1120
为了解决半滑舌鳎的摄食难题,探讨其摄食机理,本文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手段对半滑舌鳎有眼侧侧线管和无眼侧皮肤表面的特殊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有眼侧:半滑舌鳎侧线孔圆形,孔径与所在部位侧线管径相同,孔上并连有一胶质管,这种特殊结构既可以提高管道内感觉器官(管道神经丘)的敏感性,又可阻止外界异物进入侧线管内部,具有保护作用;半滑舌鳎口腔附近的侧线管管径及侧线孔孔径较其它部位大,侧线孔密度高,认为口腔附近侧线管道内的感觉器官(管道神经丘)的敏感性较其它部位高,在鱼类捕食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2)无眼侧:躯干部表面覆盖圆鳞,头部皮肤无鳞,表面被覆相互连结的黏液管,形成黏液管皮肤;极其发达的黏液管构成管状黏液分泌系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头部黏液管皮肤表面镶嵌着一种乳头状突起(Pailla),其典型特征是在表面被覆一盾牌状结构,一般多个簇生在一起,很少单独存在,其分布密度是从吻端向内逐渐减少,组织切片显示内部结构周边是套细胞,中央是感觉细胞,具一柄或两柄。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作者推测,这可能是半滑舌鳎特有的一种触觉器官,并在其摄食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半滑舌鳎极其发达的黏液分泌系统对于裸露的乳头状突起(Pailla)具有相当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瘰疣螈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皮肤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肤厚薄、微血管、色素分布,以及腺体的分布和大小等方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头和背部的皮肤厚于腹部;黑色素细胞多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腹部及背侧无瘰粒处多见;真皮层富含黏液腺和颗粒腺,但分布不均匀;头嵴棱部及背部瘰粒下方颗粒腺的数量多、体积大,并充满分泌物;表皮下腺体外突,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分泌物有效通道。同时,将红瘰疣螈皮肤与其他两栖类相比可知,其以上皮肤结构特征均体现了红瘰疣螈对山区阴湿环境中陆栖生活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11.
…篡篡蕊巍图1.皮肤表面及断面的扫描电镜图象本图上部为皮肤表面(么):其细胞外形呈鳞状细灿ITljl址接松散。图L「,部为农皮的断日,角质洲胞}!习被撕裂呈隙状(*),但细地界限不明廿。图厂邝为爽皮层及l你日、日。可见有较粗戈的胶原纤纬‘CF、。%书。。图2.皮肤真皮的扫描电镜图象旧为人及刘夫贝皮的姗决层。丁犷长原纤维粗大,排列方向不规则或呈沮曲状。丫只叩图3.毛千表面的扫描电镜图象图示兔毛。一般遥束厂。扛_。但毛千粗绷不一。在毛于:之、,彼益瓦状排列均毛小庆所覆盖(个)。只!二口图4.毛囊的扫描电镜图象咚!为兔次之毛囊,其毛根与…  相似文献   

12.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上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1].MD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家禽传染病之一,是造成世界养禽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早期MD疫苗的发现才使MD得到控制[2].  相似文献   

13.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会反复发作、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性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逐年增高.AD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受损引起的皮肤微生态失衡和变应原渗漏,激活对应的炎症反应,造成"屏障受损-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AD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其副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人类的良性皮肤赘瘤。有关本病病原的性质曾有过许多研究,其病毒性病因也早已确定。但有关本病的病毒和受侵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还不多,而且意见仍不一致。近年来由于病毒与肿瘤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注意,传染性软疣再次被列入研究的内容。由于大量动物病毒性肿瘤的发现,病毒可以引起某些动物肿瘤的问题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但是病毒引起肿瘤的机转,尤其是肿瘤病毒与一般传染性病毒之间的区别何在。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全国各地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大力开展疾病救治和防疫工作。本文收集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预测疫情走向。传统SEIR模型中仅考虑病例和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病例具有传染性而潜伏者无传染性;事实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医院中隔离无法对外界易感人群造成感染,有研究表明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改进的传染病传播模型—ISEIR,将患者分为未收治的发病患者(具有传染性)和已收治的确诊患者(不考虑传染性),并考虑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具有传染性;以历史数据动态拟合模型参数,来摆脱固定参数的局限性。在数据预处理中根据每日有效再生数的概率分布将2020年2月12至14日这三天的临床诊断数据进行预处理,摊入到前期数据中。疫情分成全国(湖北省外)和湖北省两大区域分别进行探讨,通过新模型ISEIR预测今后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并计算每日的有效再生数变化。结果显示,湖北省的有效再生数从3.108逐渐降低,2020年4月19日所有患者将全部治愈出院,累计确诊患者为66 487人;全国(湖北省外)的初始有效再生数为1.929,小于湖北省,2020年3月26日所有患者全部治愈,累计确诊患者13 270人。从结果中可以发现,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抑制,验证了目前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但仍需要防止复工潮引起的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因其高传染性和不可治愈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HIV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发病机制、抗逆转录病毒耐药及肠道免疫激活的相关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降低肠道黏膜免疫和导致持续炎症的独立风险因素。肠道菌群参与或干扰抗病毒药物的代谢,造成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移位,激活不同的T细胞亚群的免疫活性,产生炎性因子导致CD4+细胞数量持续低下。某些特定的益生菌及粪菌移植(FMT)可调节HIV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延缓AIDS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消毒剂抗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体表面和传播介质中,消毒剂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卫生、健康、防疫等领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全球消毒剂的使用量激增,对有效防控病毒传播和防止疫情扩散起到重要作用.但消毒剂的不正确使用会降低其有效性,甚至会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从而增加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微生物的消毒剂抗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是否能通过罗汉果种子传播.本研究通过取ZYMV阳性的罹病罗汉果植株种子700粒,400粒直接播种于防虫网室中,300粒经表面消毒处理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最终获得213棵罗汉果实生苗.对所获得实生苗进行生物学鉴定及ZYMV 特异性RT-PCR检测,均未检测到ZYMV阳性植株.结果表明ZYMV不能经罗汉果种子传播,或其传播率很低.  相似文献   

19.
人体皮肤表面定居着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是正常人群皮肤表面微生物的主要成员之一,对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环境下,表皮葡萄球菌通过抗菌肽参与皮肤固有免疫,其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有助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启动,从而调节皮肤免疫过程。通过分泌鞘磷脂酶,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对皮肤上的神经酰胺进行补充,同时可以增强角质形成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而维护皮肤屏障稳态。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和多种细菌进行交流,在皮肤抗菌防御中发挥着良性的作用,并且可以促进皮肤的再上皮化,加速伤口修复。本文归纳总结了表皮葡萄球菌在维持健康皮肤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及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为潜在益生菌充分发挥对皮肤的有益影响,为皮肤病的治疗及化妆品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20,(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MARSI)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科治疗使用医用粘胶剂的2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MARSI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患者中,发生MARSI(损伤组) 49例(23.33%),未损伤(未损伤组)161例(76.67%)。对损伤组患者的医疗护理因素(操作技术、粘胶性质、皮肤消毒剂)、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文化程度、皮肤过敏史、是否手术)等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未损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粘胶引起患者皮肤损伤的原因较多,临床上应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护士风险识别和技能操作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减少医源性因素对皮肤造成的损伤,保证患者的皮肤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