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中国尖额溞属新检索表(甲壳纲:双甲目)陈受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尖额(Alona)是我国枝角类中种类最多的属。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卷中记载了15种 ̄[1]。近几年来,国内又陆续发现了此属的新种、新亚种、新记录种和亚种十余个 ̄[...  相似文献   

2.
直额裸腹潘对海水盐度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枝角类广布于淡水水体且是幼鱼的主要食料,仅有少数种类分布于海水。海产枝角类繁殖力低又不易大量培养,作为海水动物养殖的活饵料意义不大。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养殖的活饵料的可能性,我们对不同产地的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裸腹溞是淡水枝角类中繁殖力最强的一个属,直额裸腹溞在我国干旱地区半咸水水体很常见,曾经在盐度5.5‰的达里湖中形成优势种群,从培养海产动物活饵料的来源,应是很  相似文献   

3.
武昌的秀体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燮治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i054-i055,313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Spandl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  相似文献   

4.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 Spandl 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他报告了浙江、四川、台湾、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秀体溞共有6种,即: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Liévin)],长肢秀体溞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南漪湖沉积物(1~28 cm)中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共鉴定出中华拟同形溞、盔形溞、蚤状溞、网纹溞、微型裸腹溞、象鼻溞、船卵溞、粗刺大尾溞和盘肠溞9种枝角类的卵鞍.大型溞属种类和小型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和0~10.0 ind·g-1 DM.中华拟同形溞和网纹溞分别是南漪湖沉积物大型枝角类和小型枝角类的优势种.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鞍密度与1#采样点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3#采样点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3个采样点中(除2#采样点总氮外),网纹溞的卵鞍密度与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暗示,湖泊富营养化和鱼类捕食影响了南漪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经历了气候变化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扰动,在多重环境压力胁迫下,该区众多湖泊的环境生态功能出现了明显变化。枝角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处于湖泊食物网的中间环节,敏感地响应于湖泊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亚化石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沉积柱中枝角类亚化石序列的建立,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揭示了该湖百余年来的历史环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石塘湖枝角类群落长期以象鼻溞(Bosmina)占优,湖泊环境在1980年左右发生明显的状态转变,枝角类属种从附生圆形盘肠溞(Chydorussphaericus)及底栖属种龟状笔纹溞(Graptoleberistestudinaria)为主的组合向尖额溞(Alonaintermedia、Alonarectangular等)及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的组合转变。1980年以前,自然环境条件为影响枝角类种群动态的主控因素,此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揭示出浅水湖泊中枝角类亚化石对湖泊营养富集及人类活动扰...  相似文献   

7.
一、种名细额溞(Oxyurella Dybowski et Grochowski,1894)隶属于甲壳纲双甲目盘肠溞科之盘肠溞亚科,是淡水枝角类中较小的一属鹾奔鱿质蔽窒∩伲灰酌?获。至今仅记载过4个种,即:瘦尾细额溞Oxyurella tenuicaudis(Sars,1862)、环纹细额溞O.singalensis(Daday,1898)、长尾细额溞O.longicaudis(Birge,1909)和林氏细额溞O.1indbergi Brehm,1953。对后一种尚有争议,认为可能是环纹细额溞的同物异名(Green1962)。另外,Brehm(1933)采自非洲Banfora湖的新种Alona gauthieri,R2óska(1952)、Fryer(1957)、Green(1862)等都认为…  相似文献   

8.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冬、春季节仍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为第一优势种,但以往夏、秋季节的优势种群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规模却日趋减少,并趋于消失;而杂食性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种群规模则不断变大,最终跃为东湖夏、秋季节枝角类的优势种群。即在夏、秋季节,优势种群已由专性植食性种演变为杂食性种。在种类演替的同时,枝角类小型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平均体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隆线溞一亚种:Y=122.23-0.06107X 透明溞:Y=142.28-0.07117X 短尾秀体溞:Y=61.56-0.03067X 渔业的强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东湖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同时,这也是引起枝角类小型化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苏州工业园区湖泊和河流水体的浮游甲壳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度变化,探讨其分布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园区水体有枝角类6科12属24种,桡足类7科13属18种,其中短尾秀体溞、长额象鼻溞、汤匙华哲水蚤及近邻剑水蚤在不同水体中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在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且在夏、秋季分别具有2个峰值.枝角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河流水体中均高于湖泊水体,两者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在河流水体和湖泊水体间差异不显著,而平均生物量要显著高于湖泊水体.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在溶解氧、pH、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盐度、总磷、总氮及铵氮含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无论是湖泊水体还是河流水体,多数浮游甲壳动物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等指数呈正相关,只有枝角类中的溞属、船卵溞属种类的分布与水体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疏浚工程前后杭州西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疏浚工程前(1995年)与疏浚工程后(2003年)杭州西湖四个湖区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包括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组成的变化,并对枝角类生物量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湖枝角类平均密度由1995年的1.86ind/L上升到2003年的4.53ind/L,生物量由1995年的0.051mg/L上升到2003年的0.093mg/L,而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则由1995年的10.39下降到2003年的4.33。疏浚后,西湖原第一优势种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一些体型较小的优势种,如长额象鼻涵(Bosmina longirostris)、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的优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某些湖区长额象鼻溞和微型裸腹溞取代了长肢秀体溞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枝角类年平均生物量与水体年平均叶绿素a和总磷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有随水体透明度提高而增加、随pH值增大而下降的趋势。长肢秀体溞、长额象鼻溞和颈沟基合溞在营养水平较低的湖区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微型裸腹溞则在营养水平较高的湖区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同被认为是枝角类在湖区间具有不同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丽尖额溞(Alona pulchella King,1853)是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区、埃塞俄比亚区以及新热带区的一种枝角类。据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卷的记载,在我国只分布于广东、福建、北京、陕西及西藏,而且并不常见,雄性特征也不明。1989年6月中、下旬,在武汉市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只曾用于培养本市东湖的水草而后閒弃室外的小水缸中,出现了美丽尖额溞的种群,而且有雌雄两性以及带卵鞍的个体,这在过去的文献中从未报道过。  相似文献   

12.
松子坑水库是位于深圳市的一座调水型的中型水库, 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具体热带中型水库的典型特征。为了解该类水库的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特征, 于 2012 年 2 月-2012 年 12 月对该座水库的浮游甲壳类进行了逐月采样。研究主要分析浮游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个体体长、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以及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共检出甲壳类浮游动物 16 种 , 其中桡足类 5 种 , 枝角类 11 种 , 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桡足类主要优势种为钩指复镖水蚤、温中剑水蚤和右突新镖水蚤, 枝角类以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和奥氏秀体溞等小型个体为优势种。同时还检测到了盔型溞以及大型枝角类理查德薄皮溞, 反映出该水库相对较低的捕食压力。同一种类丰水期的平均体长显著小于枯水期 ; 丰水期的桡足幼体/成体比较低 , 枯水期在种群发育的重要阶段。温度和捕食是影响该水库浮游甲壳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 50号灯标,全长181.8 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 km扩展为约90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 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 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Ⅲ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韩小玉  徐磊  陈向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1,30(3):273-279
为了解华南地区深水水库中枝角类休眠卵在底泥中的种群特征,于2009年2月对广东省流溪河水库沉积物中的枝角类休眠卵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研究。在湖泊区、过渡区和河流区共设置8个采样点,采集表层15cm柱状底泥,经600、200和35μm三种孔径的网筛分离休眠卵后显微镜下计数。15cm样品根据柱状底泥的纹层确定为18~24年的沉积物。共检出12种枝角类休眠卵,河流区采样点未检出,两条入库河流汇合区种类数为10,其余采样点有4至5种。15cm沉积物中休眠卵的平均密度为1.3×105 ind.·m-3。休眠卵的多样性及密度分布特征与生境相关,过渡区底泥中的多样性高于湖泊区,但湖泊区底泥中密度高。卵库中的优势种类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船卵溞属(Scapholeberis sp.)和溞属(Daphnia sp.),均为逃避能力弱的种类。流溪河位于热带北缘,水温常年较高,多数枝角类可通过孤雌生殖终年存在于水体中,导致休眠卵的种类数量与密度均明显地低于温带湖泊。  相似文献   

15.
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3年对博斯腾湖17个站位的枝角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11次季度采样调查,阐述了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分析了博斯腾湖枝角类物种和多样性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1)调查期间共鉴定枝角类14种,其中优势种3种.与历史数据比较,喜贫营养型水体的种类减少甚至消失,喜富营养型水体的种类逐步占据群落优势地位.2)枝角类密度时空变动较大,调查期间各站位密度变幅为0~567.0 ind·L-1,总平均为30.0 ind·L-1;年际变动上2011年最高(82.5 ind·L-1),之后逐年递减;水平分布上密度差异显著,主要呈沿岸浅水区高、中心深水区低的特点.3)水温是影响枝角类群落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种类分布对水深的响应表现在长刺溞在深水区分布较多,长额象鼻溞多集中在浅水区;食物限制和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捕食可能是影响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内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和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枝角类22种,隶属5科10属,优势种7种,主要为蚤状溞(Daphnia pulex)、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和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枝角类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5.02 ind·L-1和11.14 mg·L-1;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4月,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枝角类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呈现秋冬季高、夏春季低的规律。枝角类的种群特征指数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 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氨氮是影响该系统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有关鱼类重要饵料资源的淡水枝角类,过去虽有一些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但都不够全面。蒋燮治和堵南山(1979)在编著中国动物志枝角类时,总共记述了45种。而就在动物志中记述了与四川接攘的湖北省有枝角类68种,云南省有76种,这也说明有关四川枝角类的调查研究是不够的。作者借工作之便,近三年内收集的浮游生物标本中,经初步整理鉴定,共有枝角类65种,隶属于24属,6科,其中有26种为我省第一次记录。根据蒋氏等记载的45种中,尚有6种(鹦鹉溞Daphnia(Cteno-daphnia)psittacea、宽尾网纹溞Ceriodaphnia laticaudat…  相似文献   

18.
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在浙江省选取了10个水库和10个河网饮用水源地,进行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采样调查。记录浮游动物101种(轮虫60,枝角类24和桡足类17种)。水库和河网轮虫的优势种分别为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枝角类分别为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桡足类均为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水库中有一些能指示良好生态或水质的指示性种类。水库枝角类与桡足类群落之间周年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轮虫与桡足类类群之间的相关性最弱;河网枝角类与桡足类在夏、秋、冬季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浮游动物类群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以水库的秋季与河网的夏季为最高。轮虫与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丰富度随着饮用水源水体透明度的变化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陈花  林秋奇  徐磊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1,30(3):223-228
秀体溞是枝角类中重要的属,其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目前我国秀体溞属有10个种,即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 Liévin,1848、兴凯秀体溞D.chankensis Ueno,1939、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 Negrea,1982、模糊秀体溞D.dubium Manujlova,1964、杜蒙特秀体溞D.dumonti Korovchinsky,1996、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1885、蒙古秀体溞D.mongolianum Ueno,1938、多刺秀体溞D.sarsi Richard,1894、大眼秀体溞D.macrophtalma Korovchinsky & Mirabdullaev,1995、热带秀体溞D.tropicum Korovchinsky,1998。在综合现有文献和研究模式标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述10个种的分类检索表,并对我国最为常见的4个种: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 Lievin,1848、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 Negrea,1982、模糊秀体溞D.dubium Manujlova,1964、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1885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目前我国与国际在秀体溞分类上的一些异同,讨论了我国秀体溞分类中存在的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枝角类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甲壳动物,营养丰富,是淡水鱼类的优质饵料,也是禽畜的优良促长剂。研究枝角类的培养技术,对促进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枝角类中的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是淡水鱼苗转食后的适口饵料,也是某些成鱼的终生饵料。该溞最适的生长繁殖季节正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摄食和生长旺季。它具有生长快,性成熟期短,生殖量较大等优点,可作为优良的培养种类。对发头裸腹溞的培养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