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玉芳 《蛇志》1999,11(4):84-84
急重症患儿易发生糖代谢紊乱,即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但临床上易漏诊。本文对89例急重症患儿进行血糖监测,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4年1月至1998年7月我科住院患儿,男52例,女37例,符合小儿危重症标准(评分<72分)[1],年龄<1岁60例,>1岁29例;原发病:重症肺炎29例(32.5%),颅内感染19例(21.3%),颅内出血13例(14.6%),感染性休克10例(11.2%),急性中毒6例(6.7%),其它急重病14例(15.7%)。对照组72例,评分均≥72分,其疾病种类、年龄、性别,输糖浓度与观察组无差异(P>0.05)。两组病例均排除了糖尿病及家族史。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硒补充对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稳态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硒补充对人群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稳态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使用Jadad量表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n=21 419)。Meta分析结果显示,硒补充可降低胰岛素浓度[WMD=-2.78,95%CI(-4.56,-1.00)]和胰岛素抵抗指数[WMD=-0.78,95%CI(-1.52,-0.04)],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WMD=0.01,95%CI(0.00,0.02)],但对于空腹血糖[WMD=-1.76,95%CI(-5.95,2.44)]无显著影响;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OR=1.12,95%CI(1.01,1.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硒补充增加糖尿病患者和50岁以上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降低50岁及以下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硒补充能够降低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但对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在特定人群中硒补充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硬骨鱼类leptin基因表达与血糖之间的关系, 研究在禁食与胰岛素处理后, 检测鳜血糖和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表达水平。在禁食实验中, 鳜被禁食10d, 并分别于禁食后0、4h、2d、6d和10d取样。禁食后6d鳜血糖开始降低, 禁食后10d鳜血糖显著降低。同时, 禁食后6d鳜肝脏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禁食后4h鳜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在胰岛素处理实验中, 分别于注射后12h和36h取样。腹腔注射胰岛素后12h, 鳜血糖显著降低, 而鳜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腹腔注射insulin后36h, 鳜肠道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禁食或胰岛素处理均能够降低鳜血糖水平, 且影响消化器官和脂肪储存器官leptin-A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Danio rerio)在糖负荷状态下表现出持续高血糖现象。与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灭菌去离子水)相比,葡萄糖组(仅腹腔注射葡萄糖)血浆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胰岛素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肝胰脏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GLUTs)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说明斑马鱼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葡萄糖转运迟缓是导致其在糖负荷状态下持续高血糖的原因。为了观察外源性胰岛素对斑马鱼血糖及其在体内转运的影响,设计低(1.25 IU/kg)、中(12.5 IU/kg)、高(125 IU/kg)3个浓度的胰岛素,分别与葡萄糖溶液(0.1 g/mL)共注射斑马鱼并观察其血糖变化。结果表明,低剂量胰岛素能有效促进斑马鱼血糖的降低,且能直观反映糖负荷后血糖的变化情况,为最适注射浓度。此外,研究显示斑马鱼血糖变化不受性别影响。在胰岛素最适注射浓度下,与葡萄糖组相比,胰岛素组(葡萄糖与胰岛素共注射)可以显著减少斑马鱼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斑马鱼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肝胰脏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但胰岛素基因表达却被显著抑制。综上所述,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葡萄糖转运迟缓是造成斑马鱼持续高血糖的原因;外源性胰岛素能够促进糖负荷状态下斑马鱼血糖的降低,但是具有反馈抑制斑马鱼肝胰脏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2013年江苏高考题生物卷第30题出发,深入探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血糖调节异常(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了解降糖治疗的疗效,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价值,确定其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地位。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予常规的指尖血糖监测,观察组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血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血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疗效优于常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了解降糖治疗的疗效,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价值,确定其在 治疗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地位。方法:选取2008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住院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95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48 例和观察组47 例,对照组行予常规的指尖血糖监测,观察组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 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 血 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 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血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 组患者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疗 效优于常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期血糖监测对糖尿病血糖控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中心2010-2011年度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2组均接受正规降糖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指导,干预组每周进行一次血糖监测,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组按患者意愿测定血糖指标,通过12个月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由定期监测血糖前的(7.26±1.36)mmol/L降至(6.68±1.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由定期监测血糖前的(12.34±2.29)mmol/L降至(11.09±1.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由监测前的(7.99±1.61)%降至(6.60±0.8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生活方式亦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的改变不如干预组。结论:通过定期血糖监测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促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细胞骨架与血糖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伟  刘卓  左瑾  孟雁  方福德 《生命科学》2005,17(2):159-164
细胞骨架由微丝、微管和中间丝构成,参与血糖调节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在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功能和糖代谢相关酶类的细胞内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细胞骨架与血糖调节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收的88例T2DM患者,按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4,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对照组(n=44,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胰岛素(FINS)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机体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治疗需要每日注射或持续输注外源性胰岛素,以调节体内血糖达到正常水平。然而目前胰岛素的治疗手段受到低血糖风险的限制。以生物材料为载体构建递送系统可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基于智能胰岛素递送系统的研究开发对提高胰岛素给药的可控性是必要的。对近年来胰岛素的不同给药方法进行综述,阐述智能胰岛素递送系统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不同给药方法下智能胰岛素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脑-肠肽,但它在脑中的生理作用尚不清楚。本工作在家兔侧脑室埋藏慢性套管,并通过注射20μl含0.5—5μg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在注射后的15、45、75、105分钟各取血样测定血糖、血浆自由脂肪酸(FFA)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发现:(1)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影响;(2)能引起血浆 FFA 浓度降低,且与剂量有依赖关系,在注射后的45分钟,FFA 降低最明显,以后逐渐恢复;(3)皮下注射阿托品(0.2mg/kg)或静脉注射酚妥拉明(5mg/kg)均不能消除侧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降低 FFA 的作用;(4)静脉注射心得安(5mg/kg)能阻断侧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的降低 FFA 的作用。这似表明脑中的胰高血糖素可能参与脂代谢的调节,并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β-受体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以工程化制备由分子内在因素制导的可溶性长效胰岛素为目标,提出以“增加次级键,稳化寡聚体”原理,用以减缓注射进入体内的胰岛素六聚体的解聚速率,形成能持续供应胰岛素单体的“库”,从而获得长效作用。据此以精确的胰岛素三维结构为基础,进行了分子设计和计算机模拟,提出了对胰岛素的B链c端和N端修饰产生长效性的分子改造方案,重点分析了B2Lys/Arg和B31Lys/Arg胰岛素。用化学半合成制备的上列二种胰岛素,生物学测试表明确有长效性。2埃分辨率B31-Arg人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显示了Arg-B31与相邻分子Glu-B21间存在一对附加氢键作为长效效应的主要结构基础,证实分子设计思想的基本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d glucose,2hPBG)、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糖首次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适用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黄连素低(100 mg/kg)、黄连素中(200 mg/kg)、黄连素高(300 m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50 mg/kg),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黄连素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每天分别灌胃100、200和300 mg/kg黄连素;对照组每天灌胃二甲双胍50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 1次/天,连续灌胃4周。通过测定大鼠血FBG、果糖胺水平,OGTT实验,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来评价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给药前模型组大鼠静脉血FBG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2周及以后给药4周后阳性对照组、黄连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静脉血FB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给药4周后,阳性对照组、黄连素低、中、高剂量组OGTT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血糖值均显著低于模...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小鼠皮下注射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胰岛素皮下注射后不同时间对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正规胰岛素制剂0.5U/ml予小鼠按0.054ml/10g皮下注射后,观察在注射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和150分钟后血糖的变化,并在注射150分钟后予10%葡萄糖灌胃,观察小鼠30分钟和60分钟后的血糖变化。结果:皮下注射各剂量的胰岛素均能引起小鼠血糖降低,其中以注射90分钟后血糖下降最为明显,高剂量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最明显。给予葡萄糖水灌胃后血糖有所升高,但是高剂量恢复比较慢。结论:0.5U/ml胰岛素按0.108ml/10g皮下注射会引起小鼠血糖过低,不利于实验数据的收集,0.027ml/10g和0.054ml/10g剂量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血糖平衡的调节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是依靠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且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教师如何依据现代教育理论,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模拟血糖的调节机制,建构和不断修正动态的物理模型,再建构抽象的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概念模型,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血糖调节的机制,更好地理解体内激素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不仅是突破教学难点有效途径,对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介绍“建立血糖调节模型”的教学设计和“概念模型”的教学组织策略两个方面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高血糖是危重疾病中代谢紊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活机体的炎症防御系统,引起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损害。作为机体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不仅可调节血糖发挥间接抗炎作用,减轻高血糖的危害,而且还可直接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机体炎症损伤而保护脏器功能。鉴于此,胰岛素除被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之外,还在多种危重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本文对现阶段心血管方面有关胰岛素抗炎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的结果作收集与讨论,旨在总结既往研究成果,为探索胰岛素抗炎作用机理、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体内最重要的促合成激素,胰岛素不仅仅能降低血糖,而且能改善代谢失调、炎症应答、免疫功能,并促进创伤愈合.胰岛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危重痛、创伤外科、感染外科等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氧化应激、血糖水平以及肾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9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7例,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48例,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酐清除率(CCr)、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24 hU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Cr水平提高,24 hUP、SCr、BUN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4 hUP、SCr、BUN水平更低,CCr水平更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降低,SOD、GSH -Px水平均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DA水平更低,SOD、GSH -Px水平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疗效明确,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肾功能与血糖,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