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霉素链霉菌无活性突变株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霉素链霉菌抗噬菌体菌株L156和生产菌株LDC2经诱变剂处理,得到了5个无活性突变株.用琼脂条法进行了共合成的互补测定,发现它们分属于3个不同类群,并初步确定了它们在红霉素合成代谢路线上发生障碍的前后顺序。我们选择了无活性突变株L156—19Em-和LDC2-4,Em-做新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溶菌酶处理时间与原生质体释放数量间关系的列比试验,不同培养基与原生质体再生频率关系的对比试验,和用琼脂块法检出融合体的试验,发现在30℃温溶中溶菌酶处理1小时即可达到最高的原生质体释放量。不同的再生培养基对于原生质体再生频率有较大影响,其中R2L培养基效果最好,其再生频率可达36%,不加特殊成份的一般斜面培养基(ZL培养基)也可以作原生质体再生,只是再生频率较低(1.2%)。用琼脂块法检出融合体是切实可行的,融合频率为1.6%。  相似文献   

2.
用琼脂块转化的交叉互补方法以及液体共合成的初筛和复筛,将69株力复霉素产生菌,地中海诺卡氏菌的非活性突变株(rjf~-)分为五个类群,即类群Ⅰ至类群Ⅴ。根据供体菌与受体菌生化互补共合成力复霉素的特性,初步制出了力复霉素的生化互补图,为提取和研究力复霉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阐明力复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红霉素链霉菌的噬菌体曾有过一些报导,国内,张筱玉等人从被感染的发酵自溶液中分离出八株噬菌体,对其中三株噬菌体做了电镜观察。并筛选出了相应的抗性菌株。我们对大连制药厂近年来在红霉素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发酵现象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由力复霉素产生菌,地中海诺卡氏菌诱变得到的非活性突变株,经共合成方法由6株非活性突变株配成8对有共合成能力的生化互补菌株,并证明互补菌株共合成产生力复霉素并不是由于酶的作用,而是由于一株非活性突变株产生一种力复霉素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经另一非活性突变株转化为力复霉素。前者为供体菌,后者为受体菌或转化菌,供体菌在力复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上经突变而引起的阻断部位必然在受体菌的后面。 五株突变株生化互补的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并经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测定,证明是属于力复霉素一类环桥抗菌素。  相似文献   

5.
红霉素链霉菌的溶源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62菌株是一溶源性菌株,合成红霉素能力稳定,气生菌丝生长良好。经42℃培养后筛选得到的4株无活性菌株(Em-)便不再释放噬菌体,成为去溶源菌株,并对P4噬菌体敏感。当此菌株再次溶源化后,又恢复了合成红霉素的能力,表明p4噬菌体与红霉素产生密切相关。 经诱变获得的1-9及10-25Em-菌株,气生菌丝生长受抑制,呈光秃型,经连续传代20次仍保持菌落类型纯一。当1-9及10-25菌株成为1-9(P4)及10-25(P4)时,选择恢复气生菌丝生长的菌落用琼脂块法测定,均获得产生红霉素的性能,并都释放噬菌体。说明P4噬菌体具有溶源转换的性能,它与红霉素的生物合成及气生菌丝的形成等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6.
7.
我们从红霉素的异常发酵液申分离到14株红霉素链霉菌噬菌体。对每一噬菌体进行了纯化,并描述了噬菌斑的形态。大部份噬菌体的噬菌斑六而清晰透明,而P4、P8、P10的噬菌斑小而呈半透明。根据血清中和反应试验,这些噬菌体可区分为三种血清类型。选择三种血清型的代表噬临体做热失活及pFt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噬菌体对热的失活呈明显差异,而对PH的适应性较为广泛。寄主范围测定结果,P4、P9噬菌体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菌能感染,为一多价噬菌体,P1 仅对红镱紊链霉菌能感染,为单价噬菌体。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的脱叶链霉菌FT05W和深蓝链霉菌ZEA17I孢子悬浮液浇灌盆栽非洲菊,筛选出非洲菊的最佳施用浓度,探索两株链霉菌对非洲菊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非洲菊生产上科学合理施用链霉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脱叶链霉菌FT05W和深蓝链霉菌ZEA17...  相似文献   

9.
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38-2-14突变株叫,用紫外线处理和紫外线及异氰酸苯酯复合处理,以菌落产生赤褐色色素,作为挑选高产去甲基金霉素和去甲基四环素突变株的指标,选出金霉素链霉菌635突变株。在改变种子养培基成份的基础上,缩短了母瓶种子培养时间,去甲基金霉素和去甲基四环素的摇瓶单位达2925徽克/毫升,为今后工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链霉菌降解角蛋白的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降解角蛋白的生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在角蛋白底物作用下诱导产生角蛋白酶。它是一种复合蛋白酶,含有二硫键还原酶和多肽水解酶等多种酶活性组分。硫酸钠、亚硫酸钠和巯基乙醇对角蛋白酶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其主要表现作用于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亚硫酸钠在0.01mol/L浓度下不仅作用于二硫键还原酶,而且还作用于多肽水解酶。硫代硫酸钠对二硫键还原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角蛋白酶降解羽毛角蛋白首先是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使角蛋白中二硫键裂解产生变性角蛋白,然后变性角蛋白在多肽水解酶的共同作用下逐步水解成多肽、寡肽和游离氨基酸,使角蛋白彻底降解。在角蛋白降解过程中,角蛋白中的硫也随之转化成巯基化合物,H2S和硫酸盐3种含硫化合物存在于降解产物中。  相似文献   

11.
在红霉素生产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噬菌体的感染。我们从被感染的发酵自溶液中分离出7株噬菌体,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1、P3、P6的形态。以不同类型的噬菌体选育出抗噬菌体菌株,其中一些抗性菌株的抗菌素产量,比敏感的出发菌株高,曾先后用于生产。用噬菌体处理得到的抗性菌株的产量,比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因素处理得到的菌株提高幅度大。  相似文献   

12.
从基因重组技术问世以来,对红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基因学的研究到目前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就这2个领域中对红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组合生物合成)作以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链霉素是由链霉糖、链霉胍和N甲基一L一葡萄糖胺三部分组成。我们证明了经高温消除质粒后不产链霉素的突变株不能合成链霉胍。在补加外源链霉胍、链霉胍磷酸酯酶、并有ATP和Mg~(2 )存在的条件下,由链霉胍磷酸酯酶催化外源链霉胍转变为O-磷酸链霉胍,进入链霉素的正常生物合成途径后产生链霉素。本文证明了灰色链霉菌质粒编码链霉胍磷酸酯酶的基因以及链霉胍合成的有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从四川和广东的土壤中分离到两株产生麦迪霉素的链霉菌:74—10204和1748。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前一株菌与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近似,但形态与培养特征有某些不同,并能利用甘露醇,故定名为生米卡链霉菌四川变种(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a var.Sichuanensis Yan);后一菌株鉴定为生米卡链霉菌1748(S. mycarofacins 1748)。这两株菌所产生的抗菌素,经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熔点、比旋光度、分子量和化学反应性质的测定,红外和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分析,确定为麦迪霉素。  相似文献   

15.
几株农用拮抗链霉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分离到5株链霉菌。琼脂移块法和发酵液扩散法试验表明,它们所产生的抗生素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水稻纹枯病菌(Pellicularia sasaki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等十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对果蔬贮藏期间的病原真菌,如木霉(Trichodermasp.)、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根霉(Rhizopussp.)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从金霉素链霉菌38选育产去甲基金霉素的突变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紫外线和乙烯亚胺处理四环素生产菌株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38的孢子,从棕红色的突变菌落中得到三株突变株:金霉素链霉菌38—2、38—14和38—42。在沉没培养条件下,于产生金霉素的同时,它们都能产生一定量的去甲基金霉素。该菌株经诱变因子处理后,能提高棕红色变异菌落的出现率。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用紫外线照射,棕红色突变菌落的出现率比用乙烯亚胺处理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灰色链霉菌中存在质粒及其和链霉素生物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灰色链霉菌 No 45-706 (Val-)经36℃处理后,100%的菌落都不能形成气生菌丝,在28℃经多次传代培养,气生菌丝生长受抑制的突变株的出现最终频率为9.0%,而同时氨基酸缺陷型(Val-)回复突变率是6.63×10-6。高温突变株No 45-3 (bald)经自发和NTG诱发突变,均未得到气生菌丝回复生长的菌落,但当用NTG处理菌株No 45—706(Val-)时,却得到了1.26×10-6的缬氨酸营养缺陷回复突变率。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合成二甲胺基四环素的原料——去甲基金霉素(去甲基四环素),可以通过发酵途径制备。出发菌株Sir.…eofaciens 38—2在产生去甲基金霉素的同时,还产生大量的金霉素。以Str. Aureofaciens 38-2作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乙烯亚胺及二者复合等诱变处理,根据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中菌丝体呈赤褐色,并有可溶性色素分泌的特征,挑选出54株变株,在紫外线的处理中,得到了一株颜色突变株,编号为38-2-14。经过纸谱层析、生物显影及紫外线吸收光谱等测定,证明系一株仅产生去甲基金霉素和去甲基四环素,而不产生金霉素的菌株,在用培养基(2)时,摇瓶培养96小时的生物效价测定,发酵单位为1075微克/毫升。  相似文献   

20.
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近年来,国外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和基因工程的研究非常迅速,不仅认识了许多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过程,而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合成了100多种非天然的“天然”抗生素。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是抗生素基因工程的基础。本全面介绍了五厌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红霉素生物合成分子生物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