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CD4~+T、CD4~+CD28~+T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两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外加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CD4~+T及CD4~+CD28~+T水平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将观察组患者根据预后是否并发终点事件,将其分为预后良组(未并发终点事件)和预后不良组(并发终点事件)两组,分析不同预后ACS患者CD4~+T、CD4~+CD28~+T水平变化及与预后发生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4~+T明显升高,CD8~+T、CD4~+CD28~+T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中,对照组患者预后有23例终点事件发生,观察组患者预后有26例终点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CD4~+T降低,CD4~+CD28~+T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ACS患者预后发生终点事件与CD4~+T水平呈现负相关(r=-0.682,P=0.000),与CD4~+CD28~+T水平呈现正相关(r=0.733,P=0.000)。结论: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ACS患者预后发生终点事件与CD4~+T水平呈现负相关,与CD4~+CD28~+T水平呈现正相关,可为临床ACS患者预后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分离了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a)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sSOS1,并对其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NsSOS1包含3 516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 17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28.34kD。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NsSOS1包含12个跨膜结构域,具有植物SOS1蛋白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sSOS1与其他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处于同一个次级分化群,与锦葵科海滨锦葵KvSOS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显示,NsSOS1基因在西伯利亚白刺的根和叶中表达量较高;其表达受到非生物胁迫(NaCl、低温、干旱)和外源激素(MeJA和GA)的诱导,表明NsSOS1基因在西伯利亚白刺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GTP酶1(Irgm 1)对小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野生型(WT)、ApoE~(-/-)Irgm 1~(+/+)和ApoE~(-/-)Irgm1~(+/-)小鼠3个月,建立AS模型;取小鼠主动脉弓,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WT和ApoE~(-/-)Irgm 1~(+/+)小鼠血管AS斑块中Irgm 1的表达情况及部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WT和ApoE~(-/-)Irgm 1~(+/+)小鼠血管AS斑块中Irgm 1蛋白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WT和ApoE~(-/-)Irgm 1~(+/+)小鼠血管AS斑块中Irgm 1 m RNA表达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ApoE~(-/-)Irgm1~(+/+)和ApoE~(-/-)Irgm1~(+/-)小鼠血管AS斑块形成情况;结果:与WT组相比,ApoE~(-/-)Irgm 1~(+/+)组小鼠主动脉弓AS斑块中Irgm 1+细胞明显增多,Irgm 1+细胞主要位于血管AS斑块的表面;与WT组相比,ApoE~(-/-)Irgm 1~(+/+)组小鼠血管AS斑块中Irgm 1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01),Irgm 1 m RNA表达显著增多(P0.01);与ApoE~(-/-)Irgm1~(+/-)组相比,ApoE~(-/-)Irgm1~(+/+)组小鼠主动脉弓AS斑块面积显著增大(P0.01);结论:Irgm 1能够促进血管AS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基线值与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免疫重建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挑选进行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20例,并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值分为A组(≤100·μL~(-1))共66例和B组(100·μL~(-1))共54例,对两组患者的CD4~+T以及CD8~+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进行定期观察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疗后,B组患者各个阶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水平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9个月内,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2);12个月后,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幅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P=0.219,P=0.738);经抗病毒治疗后,两组组患者各个阶段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P=0.681,P=0.639,P=0.464,P=0.886,P=0.712)。结论: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受CD4~+T淋巴细胞基线高低的直接影响,而CD8~+T淋巴细胞计数的回升相对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5.
喜树碱是一种从木本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中分离得到的抗癌活性物质,通过细胞培养合成喜树碱是喜树碱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Cu2+对喜树愈伤细胞培养中喜树碱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5培养基中添加0.008mg/mL Cu-Cl2时,对喜树愈伤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喜树愈伤细胞合成喜树碱的促进作用最强,喜树碱含量比未诱导前增加了约30倍。Cu2+阻止培养细胞后期过氧化物酶活力的下降,并抑制花青素的生成。与黑暗培养相比,光照条件下添加Cu2+更利于喜树愈伤细胞诱导合成喜树碱。  相似文献   

6.
稀土La3+跨PC12细胞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AR-CM-M1C阳离子测定系统,发展Fura-2荧光测定技术,将其应用于测定细胞内游离稀土离子La3+,并以此研究了La3+跨PC12细胞(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膜的行为.结果表明:在模拟细胞内离子组分,pH=7.05的溶液中,测得La3+-Fura-2的表观解离常数为3.27×10-11 mol·L-1.对于PC12细胞,静息条件下La3+不能跨越细胞膜进入胞内.与钙离子通道相关的KCl和去甲肾上腺素均不能刺激稀土La3+过膜.用哇巴因(ouabain)使胞内Na+超载后,La3+可过膜进入细胞内,且过膜量与胞外La3+浓度和胞内Na+超载程度有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提示La3+可以经由Na+/La3+交换机制过膜而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金属离子诱导下感受态细胞形成的机理及揭示转化发生的机制,分别用Ca~(2+)和Sr~(2+)(0~140mmol/L)制备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并转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a~(2+)和Sr~(2+)诱导的感受态细胞的效价不同,两种金属离子对大肠埃希菌细胞内外膜的通透性均有较大影响,但细胞内外膜的改变程度与转化率无直接关系;电镜结果显示,未处理的细胞呈簇聚集发生粘连现象,感受态细胞整体呈分散状态,局部发生聚集,而转化后的细胞独立存在,边缘异常清晰。  相似文献   

8.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杨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于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之后,轻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迅速降低以后趋于稳定,而重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缓慢下降至趋于稳定。轻度污染下的欧美杨叶片的15N含量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4 mg/g,干重,之后15N含量迅速下降至趋于稳定。重度污染下的叶片15N含量在处理第1天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处理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3 mg/g,干重。处理7 d后,欧美杨不同组织器官吸收或通过再分配获取的15N含量存在差异。轻度污染下,细根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树皮、叶柄、叶片次之,髓最低。而重度污染下,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细根、叶柄、树皮次之,髓最低。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NH+4和NO-3的含量均表现为重度污染大于轻度污染,且两种污染程度下的欧美杨各组织器官对NO-3的吸收均大于对NH+4的吸收。重度污染下,欧美杨茎木质部对15N(NH+4和NO-3)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Nitroge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最大,其次为髓,叶片最小;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的15N分配率表现为叶片细根叶柄树皮粗根茎木质部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2.5的机制及有效利用植物降低颗粒物污染、净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研究了L7811鼠腹水肿瘤细胞和615系鼠胸腺细胞(正常对照细胞)。结果发现在肿瘤晚期阶段,L7811腹水肿瘤细胞的含磷化合物未进入完全不活跃状态。此外,腹水肿瘤细胞的磷脂组成与含量亦有明显改变。因此, 31P-NMR谱可做为观察肿瘤细胞内能量生成和某些磷脂合成宏观动态过程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胞外Ca2+对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首次证明胞外Ca2+能明显促进粟酒裂殖酵母的增殖,其作用方式主要是缩短了粟酒裂殖酵母的生长延滞期。当起始的接种细胞密度升高至使粟酒裂殖酵母的生长延滞期消失时,外加Ca2+的作用也消失。EGTA可抑制粟酒裂殖酵母的细胞增殖,而外加Ca2+能够有效消除EGTA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胞外Ca2+是粟酒裂殖酵母增殖所必需的。此外,外加EGTA除了可延长细胞增殖的延滞期外,还能显著降低指数期细胞分裂的速率以及达到稳定期时培养液中的细胞总数,提示缺Ca2+还影响粟酒裂殖酵母细胞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动态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不同临床阶段NK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活化性/抑制性受体等分子的变化,探讨患者抗汉坦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为本病的抗感染免疫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收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液样本57份,以健康人血做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样本NK细胞数及NK细胞亚群、NK细胞活化及抑制受体、CD8+T细胞数及其表面NK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上述观察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患者的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4个不同临床过程中NK细胞水平都处于升高状态,其中少尿期高于其他各期(P0.01)。患者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表达总水平有下降趋势,在少尿期下降的比较明显(P0.01),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表达呈上升的趋势,不同病程中表达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患者的NK细胞亚群CD56~-CD16~+和CD56~(bri)CD16~(-/+)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56~(dim)CD16~+细胞NK亚群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CD8~+T细胞总数及病程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CD8~+T细胞表达NK活化受体NKG2D和抑制受体NKG2A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急性期NK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其中CD56~(bri)CD16~(-/+)NK细胞亚群及CD56-CD16~+NK细胞在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能源植物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为实验材料,在NaCl胁迫条件下用外源IBA(100 mg/L),CaCl_2(浓度分别为0、1、2、5 mmol/L)处理杂交狼尾草幼苗,处理3周后测定植物的存活率、鲜重、干重、株高、生根数和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离子含量。结果表明,经过IBA溶液预处理的杂交狼尾草幼苗的存活率、鲜重、干重、株高、生根数明显高于未处理的幼苗;在NaCl胁迫下,随着外源Ca~(2+)浓度的升高,杂交狼尾草幼苗的存活率、鲜重、干重、株高、生根数以及Ca~(2+)含量都明显升高并在CaCl_2浓度为2 mmol/L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外源Ca~(2+)浓度的升高,Na~+含量、Na~+/K~+降低,当CaCl_2的浓度为2mmol/L时,Na~+含量、Na~+/K~+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外源Ca~(2+)和IBA对NaCl胁迫下杂交狼尾草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以缓解NaCl胁迫对杂交狼尾草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杂交狼尾草幼苗在NaCl胁迫下的成活率;缓解盐害的最适的Ca~(2+)浓度为2mmol/L。  相似文献   

13.
对比MNC和CD34+富集细胞在SCF+IL-3+IL-6+FL+Tpo细胞因子组合下的体外扩增特性,发现:CD34+富集细胞具有很高的扩增潜力,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总细胞持续扩增了8周,扩增倍数达31270.9±8640.5倍;而MNC在培养至第4周扩增就已呈现下降趋势,最大仅扩增了53.3±6.2倍。对比集落和CD34+细胞的扩增发现,MNC的集落密度和CD34+细胞含量由第0天至第7天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而CD34+富集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集落密度和CD34+细胞含量却始终呈下降趋势。在体外培养过程中,CD34+富集细胞的CFU-GM和CD34+细胞最大分别扩增了185.7±14.1和191.7±188.8倍,明显高于MNC的12.4±3.2和50.6±33.2倍;而CD34+富集细胞和MNC的BFU-E则只实现了少量扩增,分别为7.2±5.2和10.1±3.4倍。结果显示,从CD34+富集细胞出发扩增造血干/祖细胞,可以得到更多的CD34+细胞和CFU-GM集落形成细胞。 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通道阻断剂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技术发现,锌离子可诱发爆发波放电(BD),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对BD无效应,而钙通道阻断剂——Ca2+则可使BD消失,Cd2+可使[65Zn2+]i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Zn2+诱发BD的产生机理很可能是Zn2+代替Ca2+通过钙通道进入胞内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Yb~(3+)-儿茶素配合物(Yb~(3+)-C)的合成、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展开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合成配合物Yb~(3+)-C的最适摩尔比为1∶4.Yb~(3+)-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显著低于Yb~(3+)和C,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及沙门氏菌(Salmonella)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更强,其MIC值低至0.0963 mmol/L.进一步研究表明,Yb~(3+)-C仅需要2 h就能杀灭细菌,可有效缩短杀菌时间.此外,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以及Yb~(3+)在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吸收和分布表明,Yb~(3+)-C对细胞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与穿透力,使Yb~(3+)更容易在细胞质中累积至有效浓度,从而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并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肺腺癌A549/DDP细胞周期变化及其多药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Fura-2/AM标记药物敏感的肺腺癌细胞A549和抗顺铂药物的肺腺癌细胞A549/DDP两种细胞胞内游离Ca2+,用碘化丙锭(PI)标记细胞DNA,检测其胞内Ca2+的变化及两种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抗药性细胞株A549/DDP胞浆内游离Ca2+的浓度仅为药物敏感细胞株A549的1/3左右,同时前者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后者明显增强,而且细胞周期也明显缩短.当用BAPTA-AM和EGTA或A23187和Thapsigargin处理细胞以降低或升高其胞内自由Ca2+浓度时可改变细胞的生长周期,二者也呈现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表明,对顺铂产生耐药性的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胞内Ca2+浓度的降低,可能影响细胞的增殖,缩短细胞的生长周期,特别是影响起决定作用的G1期,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特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7.
以细胞壁崩溃酶-Driselflse短时间处理水霉(Saprozegma ferax)菌丝,pH5.0时可使原生质从菌丝亚顶端喷出,pH6.0~8.0时则不导致该现象发生;适当浓度EGTA的存在,可提高pH5.0时酶解引起的原生质喷出频率、使pH6.0~8.0时生长菌丝的顶端原生质也喷出、并且喷出多发生在菌丝最顶端;外加CaCl2.不抑制菌丝顶端原生质的喷出,排除了Ca2+抑制酶活性的可能。随后的跟踪观察显示,长时间以缺Ca2+培养介质培养菌丝,同样能够导致菌丝顶端原生质喷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培养介质中Ca2+和H+对菌丝完整性的维持起调节作用,细胞壁上的Ca2+可能参与了水霉菌丝细胞壁物理特性的修饰。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生长环境下植物叶片碳(C)、氮(N)、磷(P)、稳定碳同位素(δ~(13)C)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该文以挺水植物芦苇、浮水植物水葫芦和沉水植物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典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δ~(13)C特征及种间和微生境的差异,并基于植物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酸氢根离子(HCO3-)的碳量。结果表明:(1)三种植物叶片δ~(13)C的变化范围为-28.47‰~-21.69‰,平均值为-24.83‰,不同生活型植物间δ~(13)C存在差异,金鱼藻水葫芦芦苇。(2)植物δ~(13)C值与叶片C、N和P元素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与C/N、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底泥的有机质、速效氮、总氮、速效磷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会仙喀斯特湿地三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平均值为10.34,表现出植物受N、P共同影响的特征。(4)δ~(13)C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三种水生植物可能通过增加磷利用效率来促进低水分利用率环境下的碳的合成,通过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策略来代偿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5)芦苇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159.60 t·a~(-1)·km~(-2),水葫芦为10.80 t·a~(-1)·km~(-2),金鱼藻为9.24 t·a~(-1)·km~(-2),平均值为59.88 t·a~(-1)·km~(-2)。会仙喀斯特湿地植物的不同生活型、光合作用途径和生长微环境,是影响叶片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Na+H+逆向转运蛋白对植物耐盐起着重要作用 ,它利用质膜H+ATPase或液泡膜H+ATPase及Ppiase泵H+产生的驱动力把Na+排出细胞或在液泡中区隔化以消除Na+的毒害。主要讨论植物中Na+H+逆向转运蛋白研究在分子水平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18)F-FDG PET/CT常规代谢成像反应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及乏氧情况,而~(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反映PET/CT成像早期肿瘤的灌注情况。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在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即~(18)F-FDG PET/CT灌注成像中,存在独立于常规60 min~(18)F-FDG PET/CT代谢成像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高摄取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够进一步对实体肿瘤的活性区域进行评估,能够更好评价患者预后、完善治疗方案。当前~(18)F-FDG早期动态成像已经应用在肝癌、肾癌以及膀胱癌等实体肿瘤诊断中。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结合常规标准~(18)F-FDG PET/CT代谢成像,对实体肿块进行一站式成像方法,能够更好的对肿瘤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