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利用柑橘皮固体发酵生产复合酶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14个菌株以柑橘皮为主要原料固体发酵生产复合酶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 发现宇佐美曲霉Aspergillus usaanii具有较好的复合酶产率,为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的产酶能力, 我们利用γ-射线辐射对其进行了诱变育种,选育得到一株纤维素酶活提高26%、酸性蛋白酶提高28%、木聚糖酶提高24.5%的突变菌株AU—C33。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该菌株的基础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豆粕和尿素含量对各酶活具有极显著影响。以柑橘粉计,当添加23% 豆粕、8%麸皮、3%尿素,水分含量在60%,28℃培养60h后,CMCase、FPA、β-葡萄糖苷酶、酸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分别达到了20.8U/g、7.25U/g、74.7U/g、7248.4U/g和3222.6U/g。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红曲色素的液态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与Box-Benhnken试验对红曲霉MY-03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葡萄糖50 g/L、蛋白胨58.07 g/L、Mg SO4 2 g/L、Na NO3 2g/L、Mn SO4 0.3 g/L、Zn SO4 0.1 g/L、装瓶量50.8 m L、接种量10.0%(V/V),于150 r/min、30℃恒温培养7 d,红曲色素色价可达342.24±2.88 U/m L,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86.9%。 相似文献
5.
6.
紫外诱变选育米曲霉高产蛋白酶菌株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从自然发酵黄豆酱中筛选的5株野生米曲霉为供试菌株,以这些菌株产蛋白酶(酸、中、碱)、淀粉酶(α-淀粉酶、糖化酶)活力大小为评价标准,筛选出米曲霉K61作为诱变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对米曲霉K61菌株进行改造,最终筛选出一株蛋白酶活力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Y29。将米曲霉Y29菌株应用于黄豆酱的生产中,并与目前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进行比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米曲霉Y29菌株的蛋白酶(酸、中、碱)活力明显高于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但α-淀粉酶、糖化酶、生长速度和孢子数这4个指标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制酱品质试验结果表明,米曲霉Y29菌株的酱香更浓郁一些,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0.77g/100mL,高于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其它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2718-1996。 相似文献
7.
8.
9.
产氨基酰化酶米曲霉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亚硝基瓜抑菌圈法对米曲霉菌株3042,AF92011,AF93018,AF93020,AF93022,AF93332进行诱变处理,从诱变菌株中筛选到几个高产氨基酰化酶菌株(3042-5,AF93020-2,AF93020-6和AF93022-5),对DL-蛋氨酸的拆分活力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34.1%、157.6%、152.4%和145.4%,其中米曲霉菌株3042的诱变菌株3042-5最高酶活力达203.1U/ml 相似文献
10.
11.
高产降胆固醇活性物质的红曲霉菌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红曲霉出发菌株经紫外线 (UV)、硫酸二乙酯 (DES)、氯化锂 (LiCl)等诱变剂反复诱变处理 ,获得供试红曲霉菌株 10株。用薄层层析法初筛得到可能产MonacolinK的菌株 4株 ,再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初筛菌株进一步进行检测 ,证实其中 3株具有较强的产MonacolinK能力 ,特别是诱变株M7的含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 4 1倍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获得高产MonacolinK的红曲菌菌株,将经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的携带潮霉素抗性基因且以甘油为原料液态发酵高产MonacolinK的发白红曲菌H2和以大米为原料固态发酵产Monaco-1inK的烟色红曲菌9908作为亲本,对其原生质体分别进行热灭活及紫外灭活,然后对灭活双亲用PEG作融合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从融合子中选出有潮霉素抗性的突变株,通过发酵与亲本对比,筛选得到一株以大米为原料固态发酵高产MonacolinK的融合株F12.11,其MonacolinK产量达到8.73mg/g;较发白红曲菌H2与烟色红曲菌9908分别提高了100.23%和48.98%;一株以甘油为原料液态发酵高产MonacolinK的融合株F13-2,其MonacolinK的产量达到1752.46mg/L,较发白红曲菌H2与烟色红曲菌9908分别提高了32.98%和1979.33%。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样品中的真菌进行了L-精氨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从红曲米中分离出1株高产L-精氨酸菌株红曲霉H13,其初始发酵液中L-精氨酸产量为1.67 g/L.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液体发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佳浓度为10%,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浓度为3%,最佳pH值4.5,温度30℃,种子培养时间为18 h,摇瓶装液量50 mL/250 mL.转速为120 r/min,发酵时间7d.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所得发酵液产L-精氨酸4.08 g/L,菌丝体干重为10.32 g/L,菌丝体中L-精氨酸含量为24.17 mg/g. 相似文献
16.
17.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6,(2):46-49
以产L-缬氨酸的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为原始菌株,利用注入低能氮离子束进行一系列诱变,获得一株稳定的高产L-缬氨酸突变菌株。摇瓶培养96h后发酵能力可达38.0g·L-1,较出发菌株提高18.01%。通过对摇瓶中葡萄糖、玉米浆浓度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发酵能力达到40.6g·L-1,50L发酵罐的发酵能力可达70g·L-1左右。 相似文献
18.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油为碳源进行微好氧培养筛选到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兼性厌氧菌I,其可将界面张力由16.36mN/m降到6.49mN/m。以其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和甲基磺酸乙酯复合诱变,得到1株性能优良的变异新菌株,其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显著提高,界面张力降低了32.8%。性能评价表明,该菌株能在72℃高温和30%矿化度下生长。有望用于微生物采油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