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8,43(1):57-57
对于你的大脑而言.一只小猫的叫声与一个婴儿的啼哭没有什么两样。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当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暴露在猫、猴子和人类声音下的志愿者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与人类发出的哀鸣一样,悲伤的动物叫声同样能够激活大脑的前额叶,这一区域与人的决策有关。这一发现表明.与之前的估计相比,大脑对不同物种的情绪暗示的响应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王静怡  李春明  林婴伦  李大锋 《生态学报》2022,42(21):8928-8934
声景生态学是研究景观中生物与非生物声音在多种时空尺度下的声学格局与过程,揭示声音与人类以及声音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科。基于声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声景元素解析、生物多样性评估及人类身心健康评价应用案例中,梳理了数据分析的前沿方法。结论表明,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声景生态学的研究呈现从人工到机器、从单一特征计算到多维特征提取、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联合分析的技术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着声景生态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同时这些分析技术的发展也急需优化和标准化,来提高方法的通用性和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此外,需要融合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声景生态学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时,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停息地向地球索取所需的自然资源,导致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尖锐,一个共同的声音在呼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全球不能携手共计,人类将面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我  相似文献   

4.
声音通讯是非人灵长类研究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了解非人灵长类的社会行为、个体关系、行为进化和社会演化等,甚至对探究人类语言起源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的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梳理,探讨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研究的前景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内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研究的深入,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杂志》2010,(5):4-4
那些没有一副好嗓音的男性无需再发愁了,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男性声音频率变化越小,越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这意味着不温不火的声音更具异性缘,个中翘楚当属好莱坞的当红影星乔治·克鲁尼。研究者称,不是声音本身的作用,而是其间蕴含的力量具有吸引力,单调的声音是力量、独立与主宰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动物可以通过声音信号完成识别、求偶、报警等交流活动,越复杂的声音信号携带的信息越多,越能传达完整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发声者和接收者的适合度。然而动物只能发出有限的音节,句法的存在使得有限音节通过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复杂的声波序列,从而传递更加精细、丰富的信息。另外,动物句法跟人类语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动物的句法结构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形成机制。本文总结已有研究,将动物的句法结构进行归类,有助于系统地揭示动物叫声的形成规律;同时,讨论了不同动物的句法分化和地理变化,为人类方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最后,总结了不同动物类群句法研究现状,针对性地为未来句法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凡是因振动发出声音的物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发声体;人类的语言、歌唱和动物鸣叫所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声器官的振动发出的,因此把发声的器官叫做发声器。人和有听觉的动物基本上都具有发声器。人的发声器同动物的发声器相比较。显然人比动物更为复杂。如果我们再从发出声音后所起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来分析,又可将动物发声器发出的声音分成二类:第一类的声音可以作为讯号在同种的个体间交往,不同的声音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吸引异性、报警、惊吓、避开袭击和求食等。这类声音无疑是具有真正的生物学意义;另一类声音是动物体进行其他活动时,相伴随而发出的声音,这类声  相似文献   

8.
基于Mel倒谱系数和矢量量化的昆虫声音自动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乐庆  王鸿斌  张真 《昆虫学报》2010,53(8):901-907
为了给生产单位害虫管理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简便易操作的昆虫种类鉴别方法, 本研究把人类语音识别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昆虫识别,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昆虫声音自动鉴别方法, 用声音参数化技术为昆虫声纹识别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案。声音信号经过预处理、分段得到一系列的声音样本, 从声音样本提取Mel倒谱系数(MFCC), 并用Linde-Buzo-Gray(LBG)算法对提取的MFCC进行矢量量化(VQ), 所得码字作为声音样本的特征模型。特征参数之间的匹配用搜索最近邻的方法实现。本文方法在包含70种昆虫声音的库中进行了试验, 取得了超过96%的识别率和理想的时间性能。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鸟类的效鸣     
动物界中除了人类,几乎只有鸟类能够模效同类之间的声音、其他动物的叫声以及器物的音响,甚至于人类的语言。鸟类虽然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次于兽类,然而发声的富于变化,尤其是鸣禽类,似为他种动物所不及。至于声音的模效,更为兽类所不能。 效鸣,并不是所有的鸟都能具有这样的能力,仅局限于鸣禽类若干种别的雄鸟。效鸣的情况,决定于人为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文摘     
首次宣布动物经络线存在及确切位置今年5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经络生物物理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祝总骧首次正式宣布:用声音即高振动音的方法可以证实在人类和动物体内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家兔、大鼠、羊、猪4种动物的经络系统与人体相类似。  相似文献   

11.
科学趣闻     
《生命世界》2007,(3):8-8
“回忆”与“展望,老鼠也做梦?大象能模仿周围声音。  相似文献   

12.
范艳珠  方光战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18-1128
声音通讯包含鸣声的产生、传播及对鸣声的感知与行为响应。对大多数无尾两栖类而言,雄性个体间的竞争(即雄雄竞争)、雌性配偶识别与选择几乎完全依赖声音通讯,因此准确及时的声音信息传递与接收对蛙类的生存和繁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总结了蛙类鸣叫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归纳了声音通讯在蛙类性选择中的功能及协同进化,探讨了鸣声感知的神经机制及声音通讯的内分泌机制。最后对蛙类声音通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人类起源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会触及很多哲学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古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为基础,简要概述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大历史,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神创与演化、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推动力、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灵长类起源开始算起,人类演化至少有5600万年的历史,如果从演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猿分异算起,也有700~800万年的历史。人类作为一类生物有机体,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承载体,人类存在的本质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甚至不可能有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本质上即是自然的存在,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的存在。人类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特征,即是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应该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不同角度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加以研究。哲学层面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是科学问题,不存在科学研究上的检验标准。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有目的和意义,那么这个目的和意义就是“存在”。虽然传统的神创论已经不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但是以智能设计论为代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边琦  王成  郝泽周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3):1119-1128
声音是生物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对生物声音的监测与分析是描述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新兴方法.这种方法不侵入和破坏自然环境,通过声音记录生态信息,并有效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工具.从声音角度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拓宽了多学科交叉的新思路,因此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中.本文阐述了利用声音监测评估生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受水温和光周期等自然变化影响的饲养状态真鲂鮄发声的昼夜与季节变化,并研究了实验鱼活动(鱼类游泳次数)的日变化。声音信号的昼夜节律记录发声活动的日常水平(摄食之外的时期),但是每月变化的记录(季节性式型)则在摄食期间进行,因为摄食时声音信号增加,而日常发声活动较不频繁。实验鱼包括雌雄两性,且未达性成熟。真鲂鮄在白天发声多一些,也更活跃。声音为阵发式的,较不频繁(平均值=0.04发声/min每鱼每天)。最少的发声活动出现在晚上,凌晨和黄昏居中(声音的阵发更频繁,但是声音更少),最多的发声活动出现在白天(声音的阵发更频繁,并且含更多数目的声音)。竞争摄食时声音信号的比率不呈现季节性变化(平均值=3.98发声/min每鱼),与温度也不相关,显示出竞争摄食时声音的发出以最大比率进行。敲击声和呼噜声的某些声学特征与温度相关,特别是在较高的温度下呼噜声的节拍间隔急剧下降。敲击声和呼噜声的声音参数中的季节性变化,多数可以解释为发声肌肉和中央声音控制回路的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吉林珲春地区野猪危害防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日趋严重。2012年7月到2014年10月,利用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粪便、声音在吉林珲春地区开展了野猪(Sus scrofa)危害防控研究。以采取防控措施起始时间到野猪进入实验样地或对照样地的时间间隔作为防控有效期;以实验结束时实验样地内放置东北虎粪便、东北虎声音播放器位置或对照样地中心点与样地内野猪危害发生处的最短距离作为防控范围。将防控有效期和防控范围分别转化为有效期指数和范围指数。结果表明:(1)东北虎粪便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期指数和范围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东北虎声音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期指数和范围指数均差异显著(P0.05);(3)同时应用东北虎粪便和声音防控野猪危害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期指数和范围指数均差异显著(P0.05);(4)单独应用东北虎粪便、单独应用东北虎声音与同时应用东北虎粪便和声音的各种防控方法之间,有效期指数和范围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认为,东北虎粪便、声音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显著与东北虎是野猪天敌,且珲春地区存在东北虎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了解病毒与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病毒感染宿主机制非常重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复制、扩散和致病等方向上,对病毒与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病毒与人类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涵盖来自218种病毒的1 674种蛋白与来自人类的13 724种蛋白的108 832对蛋白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鉴定出109个至少与12种病毒家族存在蛋白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定义为人类的病毒互作广谱蛋白(简称广谱蛋白);从结构、功能、蛋白互作网络以及组织表达量等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广谱蛋白的特征,发现广谱蛋白相较于非广谱蛋白以及其它人类蛋白具有更密集的转角结构、更多的结构域、更高的网络中心度和组织表达量,表明它们可能在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病毒感染人类模式的理解,同时也对进一步探究病毒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谢建平  肖永红  周钢桥 《遗传》2023,(11):945-949
<正>瘟疫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病原体与人类不断相互适应。虽然疫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但是传染病仍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现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时,突发的新传染病又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健康。人类活动也增加了自然压力的强度和频率,产生新的压力,改变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又加大了新发传染病风险。构建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应对来自不同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挑战。深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尤其是作用的途径和网络、免疫保护的分子事件等,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研究了结合刺激对声音信号感受阈的影响。与声音信号结合的刺激分别为另一声音、视网膜闪光、及皮肤电刺激。结合刺激可以与声音信号同时开始、比它先开始或后开始(差距范围为635——635毫秒)。结果表明,不管刺激开始时间差距如何,结合刺激对声音信号感受阈并无明显的影响;只是在结合刺激为作用于同一耳的另一声音时,信号才受到掩盖,而掩盖的程度也和刺激开始时间差距无关。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条件反射性联系的形成与感觉的相互作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发声与语言动物的发声器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是一种生物通讯的信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有集合的信号、危险的信号、告知发现食物和求取食物的信号、呼唤异性示爱的信号等。这些讯号是很复杂的,科学家们虽然在不断地探索,直到目前还未能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被科学家们一一搞清楚,并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