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循环的概念动物及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一个整体系统,心脏是动力部分,各级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级静脉负责血液回流。在动、静脉系统的交接处,也就是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有一簇簇网状分布的微细血管把微动脉和微静脉连接起来。现代生理学把这一局部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由于这一部分毛细血管在开闭时循环血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以排出或潴集大量血液,所以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海绵样”结构,甚至有的微循环学家认为,人体就是由微血管组成的“海绵体”。从历史上看,微循环的研究早在300多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正置双光子显微镜系统和荧光探针标记技术,观察活体小鼠脑内血管的三维立体分布,建立测量单根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的新方法。方法:麻醉小鼠,制作活体小鼠颅骨开窗样本,尾静脉注射血浆标记物Texas-Red dextran,利用双光子显微镜z序列扫描检测脑内微循环系统的三维分布;利用线扫描测量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结果:通过双光子显微镜可以探测到脑内500μm处的血管分布和走向,图像清晰且信噪比高;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运动距离测得毛细血管(直径≤6μm)的血流速度为(0.59±0.12)mm/s。结论:利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脑内微循环系统技术平台初步建立,为基础研究和医药应用提供了在体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生物学通报》2000,35(8):16-18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 ;淋巴系统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淋巴结和淋巴液 (本文略 )。循环系统是体内物质运输和维持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稳定的重要系统。循环系统还是重要的免疫系统 ,并参与体温的调节。1 心脏和血液循环脊椎动物的血液在管道内按一定方向不断地流动 ,即在身体背部从前向后 ,而在腹部是从后向前。但在最低等的脊索动物即尾索动物(urochordates)海鞘中的血液循环属于开管式 ,而且血液不沿固定的方向流动 ,定期改…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红细胞怎样通过小于其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 答:毛细血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其直径约为3—10微米。红细胞的平均直径是7.7微米,比许多毛细血管的内径大。白细胞的直径更大。当它们通过大于其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正象在观察蛙蹼血液循环时所看到的。红细胞怎样通过小于其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呢?  相似文献   

5.
吴蠡荪 《蛇志》1992,4(2):38-47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但从广义来说,它还包括淋巴微循环、组织导管(超微循环).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层结构,它是体内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我们主要讨论血液微循环(简称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Microcirculation 一词是195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届微循环生理学和病理学国际会议上正式命名的.它主要包括微循环的基础、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等三大部分.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病人微循环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治服务的微循环部分称为临床微循环.临床微循环的具体任务有:(1)观察微循环的变化;(2)协助和分析病情;(3)辅助临床诊断;(4)配合救治;(5)估计预后;(6)探讨机理等6项.由于微循  相似文献   

6.
所谓血流速度,一指血流的直线速度,即一个质点(如一个红细胞)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前进速度。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这一系列串联的管道中流动时,它的线速度(Ⅴ)与血管的横断面积(A)成反比,而与血流量(Q)成正比,可用公式:V=Q/A表示。不同血管横断面积相差很大,在同一个心动周期中,其血流速度也就差别很大,如主动脉的横断面积约为A=4cm~2,而主动脉里流动的血液是由心室射出的全部血液,因此,血流量(Q)等于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如果按80毫升/秒计算,则主动脉里的血流平均速度V=20厘米/秒。人体毛细血管约有300亿条,当全部开放时,其横断面积约为主动脉的800倍,这时,毛细血管里的血流速度仅为主动脉的1/800。上、下腔静脉的横断面积之和约等于主动脉,故血流速度约为主动脉的1/2。临床上用检查血流线速度的方法,可以诊断肺部是否有瘀血,或某一部分血流是否畅通。当主动脉在动脉弓处出现分支后,各血管里的血流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各器官的血流量因随该器官的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微循环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蔚芬 《蛇志》2006,18(4):295-297
300年前,卢文-虎克(Leeuwcnhok)首先在镜下观察了心肌微循环,发现毛细血管和血液流动,并报道了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形态变化,但当时未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和70年代血液流变学开始发展起来,医学界对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性才逐渐有了了解。近年来,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对于掌握微循环生理规律,认识血液流变学性质,探索生物血液流动的力学性能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红细胞变形能力在微循环中几个重要问题,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生物进化中,各器官的微循环结构逐渐与所在器官的功能相适应,至哺乳动物已达到和谐完美,因而形成了具有各器官特异性的微循环血管构筑.微循环血管包括微动脉、微静脉、真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和直捷通路等,管径均在300μm以下,其中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仅7μm,并且空间关系复杂.但是,充分认识微循环血管构筑,不仅对医学生物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学  相似文献   

9.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毛细血管,一般肉眼看不到,须放大50倍以上方可看清。放在150—200倍显微镜下可看到血管内情况。实验观察可取蛙一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脲酯乌拉坦)进行皮下淋巴囊注射(2毫克/克体重)将其麻醉。然后将蛙固定在蛙板上,在下腹部旁侧剪一长切口,拉出一段小肠并将肠系膜展开,用大头针固定于蛙板上,在低倍显微镜下即可分辨循环的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三部分。镜下可见,小动脉内血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词内消癖丸活血化瘀、促进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探讨调内消癖丸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给药的试验方法。结果调内消癖丸能促进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P<0.05,P<0.01,P<0.001)。结论调内消癖丸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如何做好“蛙肠系膜血液微循环”实验1.本实验若在冬季或室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实验前把青蛙(或牛蛙、蟾蜍)放在35°左右的温水中浸浴smin左右,提高蛙的新陈代谢,使之血液循环通畅。2.解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蛙的出血。在蛙枕骨大孔的下面有进出心脏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这一学生实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创造性地将甲襞微循环仪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可帮助学生观察到人体甲襞内真实的毛细血管及其内部血液流动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运用科学史和问题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强调实证思想,结合生活实际,在多层次和多维度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引言1962年,科学家发现血液粘稠增高是导致心肌梗塞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高粘血症这一名词。以后,在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脑血栓、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发现有血液粘度增高。〔1〕。高粘血症病因人体正常时血流速度很快,大循环一个周期大约20秒左右。如果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则下降,尤其在微循环系统最易引起血液瘀滞、阻塞,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高粘血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红细胞聚集现象的发生。在正常的生理作用之下,红细胞之间有一定间隙和距离(散开游动),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则…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理卫生》教材中,关于“肾脏”内容的教学,教师一般是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讲授清楚肾脏的构造和尿液的形成,往往忽略了肾脏的血液流动,结果,学生仅能够懂得血液从肾动脉流入,从肾静脉流出,以及肾小球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经毛细血管球,流入出球小动脉。而对入球小动脉内的血液从何而来?出球小动脉的血液又到何处去?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肾脏内的血液又是在何处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的?诸类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也正是学生难于理解、易于提问,教材上未明确提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简要、明确地向学生讲清楚肾脏的血液流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种疾病并发血栓栓塞症的现象日益增多。血栓形成是术后和产后以及心脏血管系统疾病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前一世纪已提出它是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和血液成分的改变的后果。这设想目前仍得到承认。一、各种原因在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意义1.血管壁损害和血管内血栓形成:根据Cop-ley 的意见,血管内皮经常复有一层纤维蛋白簿膜,并且不断生成和破坏。这层薄膜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和凝固性,并阻止血液有形成分粘附于血管壁,从而保证血液循环。有人发现,纤维蛋白在血管的生理性损伤部位不断生成。Nolf 指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组织代谢水平渐变条件下的微循环调节动态过程模拟系统,进行毛细血管系统代谢性调节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构建代谢水平渐变条件下的微循环调节动态过程模拟系统,以此分析和研究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结果:讨论了毛细血管单元开放率和开闭频率在代谢性调节过程中的变化等基本问题,并给出了微循环系统对于代谢状态变化快速反应机制的解释.结论:构建了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平台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制确立了近似的模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阐明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利用微循环代谢性调节作用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李怡 《蛇志》2005,17(1):49-50
烧伤是一种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及放射线所引起的极为复杂的外伤性疾病。在烧伤类型中以热烧伤最常见,它是由高强的气体、液体、固体接触机体而发生,大面积烧伤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创面渗液,从而导致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由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微循环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8.
血液循环是动物机体基本生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系统密切联系全身每一组织器官,心脏搏动推动血液经过大、小循环周流全身,供给各组织器官氧气、养分,带走代谢产物,是维持各种组织器官正常活动的首要条件;阻断血液循环对任何组织器官短时间内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诚如巴甫洛夫所说“血液循环是机体最主要的机能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国产器材建立了一套微循环研究用显微电视装置。电视屏上图象放大率:人体甲襞毛细血管为×1000,动物透明组织微血管可达×4000。除便于对微循环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外,本装置并用双缝光度技术和光敏扫描技术时,可对微循环中血流速度和微血管内径进行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20.
“血液循环器官”一章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获得以下的两种概念:关于血液和淋巴是有机体生活的必要条件的概念;关于保证着有机体内这些液体流动的血液循环器官的构造和机能的概念. 本章共分九课: 第一课血液循环的意义.淋巴的形成.血液循环的轮廓. 第二课心脏的构造和生理. 第三课血管的构造及血液在其中的流动.淋巴的循环. 第四课血液循环的调节.心脏的锻炼及其意义. 第五课巴甫洛夫在血液循环生理学方面的工作的简短介绍. 第六课血液的成分.白血球和红血球.血红素及其意义. 第七课血浆和淋巴的成分.血液的凝固.出血的初步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