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迁徙鸣禽类的保护面对着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鸟类保护相似的挑战。迁徙鸣禽类具有复杂生活周期和很大的空间关联。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迁徙鸣禽类种群动态具有决定作用。对于鸣禽类迁徙中途停歇期的生态,比如停歇期的长短,能量的积累,生境的利用等,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鸟类迁徙停歇地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的中途停歇生态包括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能量状态和性比进行了研究。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别捕获了1751只和684只红胁蓝尾鸲。红胁蓝尾鸲的体重在秋季迁徙时要比在春季迁徙时重。春季雌性红胁蓝尾鸲停歇时的能量状态指数最低; 而秋季的红胁蓝尾鸲比春季的红胁蓝尾鸲停歇时间更长。无论季节和性别,红胁蓝尾鸲的能量状态指数和第1次捕获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 间接证明红胁蓝尾鸲在停歇期间能够比较快地积累能量。秋季雄性红胁蓝尾鸲日体重净增率最大。估测秋季停歇期的每日能量净增能维持红胁蓝尾鸲雌性0.6h和雄性3.1h的飞行。红胁蓝尾鸲的中途停歇生态与北美和欧洲一些迁徙鸣禽类很相似。比如,春季迁徙过境的时间和脂肪积累的变化与自然选择对雄性的要求:当食物和气候适宜时尽快到达繁殖地的假设是一致的。对迁徙中途的停歇生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和更有效地保护迁徙鸣禽类。  相似文献   

2.
周方林 《四川动物》1996,15(2):77-77
蓝额红尾鸲的繁殖习性周方林四川松潘县林业局6233001994年4月至6月在四川省松潘县双河乡对蓝额红尾鸲(Phoe—一加mofb)的繁殖生态作了两个月的野外考察,现将所得资料报道如下。l求偶及配对蓝额红尾鸣4月I6日至4月ZI日开始发情。此时寒意尚...  相似文献   

3.
中国迁徙鸣禽类的保护面对着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鸟类保护相似的挑战.迁徙鸣禽类具有复杂生活周期和很大的空间关联.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迁徙鸣禽类种群动态具有决定作用.对于鸣禽类迁徙中途停歇期的生态,比如停歇期的长短,能量的积累,生境的利用等,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鸟类迁徙停歇地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的中途停歇生态包括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能量状态和性比进行了研究.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别捕获了1751只和684只红胁蓝尾鸲.红胁蓝尾鸲的体重在秋季迁徙时要比在春季迁徙时重.春季雌性红胁蓝尾鸲停歇时的能量状态指数最低;而秋季的红胁蓝尾鸲比春季的红胁蓝尾鸲停歇时间更长.无论季节和性别,红胁蓝尾鸲的能量状态指数和第1次捕获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间接证明红胁蓝尾鸲在停歇期间能够比较快地积累能量.秋季雄性红胁蓝尾鸲日体重净增率最大.估测秋季停歇期的每日能量净增能维持红胁蓝尾鸲雌性0.6h和雄性3.1h的飞行.红胁蓝尾鸲的中途停歇生态与北美和欧洲一些迁徙鸣禽类很相似.比如,春季迁徙过境的时间和脂肪积累的变化与自然选择对雄性的要求:当食物和气候适宜时尽快到达繁殖地的假设是一致的.对迁徙中途的停歇生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和更有效地保护迁徙鸣禽类.  相似文献   

4.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Pallas)是一种很有益的森林鸟类。繁殖期分布范围从苏联贝加尔湖开始,经过东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东北,一直到朝鲜和日本,并由此向南扩展到我国华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冬季则向南迁移到我国南方以及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的一些国家。笔者1972年和1973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白河和二道白河对北红尾鸲的生态作了一些零星的观察和记载;1974年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二道、和平营子、黄松蒲、白山、冰场等不同海拔高度对北红尾鸲的生态作了较为系统的和全面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穆红燕  刘逎发  杨萌 《动物学报》2008,54(2):201-208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洞中,平均窝卵数4.8(3-6)枚,卵的大小23.33mm×14.95mm,同低海拔的相近种比较产小窝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13-14d,孵化率64.5%。雏鸟留巢期16d-19d,巢成功率81.3%,雏鸟离巢率83.33%。高海拔红尾鸲产小窝大卵和加强双亲抚育,但高海拔红尾鸲并没有显著提高雏鸟离巢率。高海拔红尾鸲低温下增加双亲对雏鸟的抚育并没有使雏鸟发育加快,反而较低海拔近缘种的幼鸟发育缓慢。因此,延长留巢期不只是Badyaev和Ghalambor(2001)所认为增加雏鸟的质量,而是缺氧和低温协同作用的自然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7.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是山林益鸟,夏季在东西伯利亚、蒙古、日本和我国东北一带繁殖,冬季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现将1983年12月至1984年11月在广东省鼎湖山地区所观察的红胁蓝尾鸲越冬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基于细胞色素b的鸫亚科部分鸟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鸫亚科(Turdinae)16属35种鸟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所测序列经对位排列后共983bp,包含变异位点399个,简约信息位点349个。以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和雪松太平鸟(Bombycillacedrorum)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别构建鸫亚科的系统发生树。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所研究鸫亚科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个支系包括鸫属(Turdus)、地鸫属(Zoothera)和宽嘴鸫属(Cochoa);第2个支系包括歌鸲属(Luscinia)、鸲属(Tarsiger)、鹊鸲属(Copsychus)、薮鸲属(Cercotrichas)、红尾鸲属(Phoenicurus)、水鸲属(Rhyacornis)、燕尾属(Enivurus)、啸鸫属(Myiophoneus)、石属(Saxicola)、属(Oenanthe)、溪鸲属(Chaimarrornis)、矶鸫属(Monticola)和欧亚鸲属(Erithacus)。其中地鸫属并非单系类群;红尾鸲属为并系发生,水鸲属和溪鸲属归并到这一支系;石属与矶鸫属互为姐妹群,再与属聚合构成另一支系;然后上述两个支系构成姐妹群;歌鸲属和鸲属聚成姐妹群。对于鹊鸲属、薮鸲属、啸鸫属、欧亚鸲属、宽嘴鸫属和燕尾属,本研究结果并没有完全解决它们在大分支内与其它属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晏  谭亚娣 《生物学通报》1994,29(12):39-40
北红尾鸲的鸟巢行为观察张晏,谭亚娣(清化大学生物系91级北京100084)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cusauroreus(Pallas)属雀形目,鸫科,红尾鸲属,英文名为DaurianRedstart。1993年6月27日至7月5日我们...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和2016年的5—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 d左右,巢穴外径7.5 cm×5.8 cm、巢深3.2 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14 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蓝额红尾鸲(Phoenicurus frontalis)在祁连山栖于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内,数量稀少,1984年在本地区野外工作期间,对一对鸟的某些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巢和卵 6月22日于云杉林内2,750米高  相似文献   

12.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as cyanurus)是森林益鸟。本亚种在我国仅在东北区和蒙新区东部繁殖。我们于1963—1965年和1979年  相似文献   

13.
在宿主的寄生防御压力下,鸟类巢寄生者通常会进化出一系列有效的寄生行为以提高其自身的繁殖适合度。以往研究发现,部分巢寄生者可能具有类似人类的"放牧"行为,即通过破坏或捕食不适合寄生的宿主巢,促使其重新筑巢以获取新的寄生机会。然而,对于其野外行为事件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5至8月,在贵州六枝地区,通过对宿主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的巢进行录像监控,首次记录到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对正在孵卵的北红尾鸲的放牧行为。进一步查阅了大杜鹃寄生系统中已有的放牧案例,说明放牧行为很可能是大杜鹃普遍采用的一种寄生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在我国境内的东北和西部地区繁殖,目前繁殖资料报道仅限于《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赵正阶2001)中的记述,该记述是基于长白山地区繁殖种群的观察,其他地区繁殖种群的繁殖资料尚未有公开报道。2011年和2012年两个年度我们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河滩保护站各发现红喉歌鸲1巢,两个年度发现的巢几乎位于同一地点(34°55′56″N,103°44′16″E,海拔2 815 m)。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核基因c-mos的鸫亚科部分鸟类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鸫亚科Turdinae 11属21种鸟类的核基因c-mos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所测序列经对位排列后共572个位点,其中核苷酸变异位点111个,简约信息位点71个.以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作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其系统发生树.重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所研究鸫亚科21种鸟类分成2个支系,第1个支系包括鸫属Turdus和地鸫属Zoothera.第2个支系包括红尾鸲属Phoenicurus、矶鸫属Monticola、水鸲属Rhyacornis、鸲属Tarsiger、溪鸲属Chainarrornis、石即鸟属Saxicola、燕尾属Enivurus、歌鸲属Luscinia和鹊鸲属Copsychus.红尾鸲属为并系类群,水鸲属和溪鸲属聚到这一支系;歌鸲属与燕尾属互为姐妹群,再与鸲属聚合构成另一支系;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独立于鸫属及地鸫属之外,形成单独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6.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 Hodgson′s redstart Phoenicurushodgsoni)中等体型而色彩浓艳 ,喜开阔的林间草地及灌丛 ,常靠近溪流 ,取食在树间 ,如翁鸟类般捕猎食物。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筑巢于山岩隐蔽平台处 ,杯状巢 ,窝卵通常4枚。分布于海拔 2 70 0~ 4 30 0 m。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黑喉红尾鸲@吴秀山$北京动物园兽医院!北京100044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北方迁徙性鸟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越冬环境的代谢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开放式氧气分析仪和数字式温度测量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Ta) 5、10、15、20、25、27.5、30、32.5、35、37.5、40℃条件下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不同温度的热传导(C)。结果表明:在Ta为5~3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0.3±0.1℃;热中性区(TNZ)为25~35℃;基础代谢率(BMR)为50.25±1.35 mL O2·h-1,是Londo1o等(2015)体重预期值的151%;在Ta为5~25℃范围内,MR随Ta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回归方程为:MR (m L O2·h-1)=99.65-1.93Ta(r=-0.707,P<0.001);高于35℃时,MR随Ta升高增加;当Ta为40℃时,MR达到59.78±1.31 mL O2·h-1;在Ta为5~2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为0.17±0.01 mL O2·g-1·h-1·℃-1,是Aschoff(1981)体重预测值的111%;北红尾鸲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Tb、BMR和C以及较宽的TNZ,具有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18.
Wang AZ 《动物学研究》2010,31(6):617-622
鸟类的鸣唱方言是研究非人类文化进化及其与种群遗传分化相互作用的理想素材。该研究通过比较跨度8年的2001年和2009年青海门源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鸣唱,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门源赭红尾鸲的种特异性音节、经典唱段中的部分音节、典型唱段结构和鸣唱方言的基本形式都具有较高的时间稳定性。2009年赭红尾鸲唱段曲目多于2001年,共享唱段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唱段的共享程度和鸣唱的相似性与个体领域间的距离相关,相邻个体的鸣唱相似性程度高于较远距离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Huang YL  Yang Q  Jiang C  Xia CW 《动物学研究》2012,33(3):249-254
鸣唱具有吸引异性和驱赶同性的功能,受到性别间选择和性别内选择的共同影响。在少数鸟类中,不同的句子或同一句子的不同部分分别侧重执行吸引异性和驱赶同性的功能,句子的结构也相应的出现了分化。该研究于2011年繁殖季对北京小龙门地区32只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的鸣唱分析发现,其鸣唱的句子可以分为差异显著的两个部分: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语图相关变量在均值和变异系数上均有显著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其中稳定部分在个体内非常保守,而可变部分个体内存在较大的变化。在指出句子结构分化的基础上,利用北红尾鸲鸣唱的稳定部分进行个体识别,获得了较高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红腹红尾鸲 (Phoenicurus erythrogaster grandis),据记载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南部为繁殖鸟;在甘肃西北部、东北部、山西、河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