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切片做显微观察,至第二期卵内涵状幼体阶段才见形态结构明显的生殖腺。其外观囊状,内部具空腔,细胞排列成管状,开口于胚胎表面。左右两个生殖腺以管状结构相连。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俊增 《动物学研究》2005,26(2):184-189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光学显微镜下镜检切片,在第二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开始观察到脑;第二期卵内状幼体阶段,前脑由视神经层、侧原脑和中央原脑组成,与位于食道两侧的中脑和后脑形成完整的脑。三疣梭子蟹胚胎期腹神经链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2对颚足所对应的神经节以及腹部神经链组成。光镜下大颚神经节可于第二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观察到,2对小颚和2对颚足神经节则在第二期卵内状幼体阶段观察到;腹部神经链则在第三期卵内状幼体阶段观察到。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链组成,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脑位于背部,通过2条围食道神经与腹神经链相连。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的形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2001,47(4):447-452
三疣梭子蟹胚台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共经历2期卵内无节幼体和3期卵内tao状幼体,各幼体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1期卵内无节幼体具小触角,大触角和大颚3对附肢,第2期卵内无节幼体除草1期的3对附肢外,2对小颚开始出现,腹部前端分节,第1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复眼先为棒状,继而变成月牙状,附肢5对,腹部分为6节,第2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2对颚足出现,复眼发育完全,卵黄蝶状,心脏开始跳动,到此阶段末期,附肢分节和分叉,第3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各器官进一步发育,肌肉明显。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早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至原肠胚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卵排至体外约52h后开始卵裂,卵裂方式为表面卵裂,卵裂至256细胞时,胚胎发育进行了囊胚期。囊胚为实囊胚,囊胚后期,16个排成例嗽叭形的预定内胚层细胞与聚在其附近的其他细胞一起内陷形成原肠。预定内胚层细胞脱离原肠后,进行1次切向分裂,形成卵黄细胞和内胚层细胞,与此同时,胚工细胞不断分裂,产生视叶原基和胸腹原基,不久,2个胞腹原基逐渐愈合形成胸腹突。随胚胎发育,在似桥细胞带上出现大颚原基、大触角原基,随后大大触角原基与视叶原基之间的腹中线上发生口凹,在小触角原基产生后,胚肥发育进入卵内无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活体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三2梭子蟹胚胎发育全过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680小时。孵排出约52小时后开始表面孵裂,至256细胞时进入囊胚期。囊胚后期,预定内胚层细胞出现,并与集中在其周围的 起内陷,形成原肠。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89年9月-1991年1月、作者利用透射电镜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了浙江舟山沿海的三疣梭蟹的卵子发生过程。实验结果得自于12次取得的150号样品。根据核和胞质的变化我们把该蟹的卵子发生分为五期;卵原细胞分裂转化为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发育早期;卵母细胞发育中期;卵母细胞发育晚期;卵子形成期。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精子的发生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28  
李太武 《动物学报》1995,41(1):41-47
用透射电镜观察三疣梭子蟹的精子发生过程及精子的超微结构。发现精原细胞较大,卵圆形。核大而圆,染色质分散,附着于核膜之内侧。胞质少,内含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结构。初级精母细胞比精原细胞略小,卵圆形,核内染色质凝聚成团块,散布于核质中,除线粒体外,胞质中尚含有很多内质网小泡和游离核糖体。次级精母细胞多边形,核卵圆形,染色质致密,线粒体等含量均下降。早期精细胞质中由内质网产生许多颗粒,这些颗粒合并成为大  相似文献   

10.
11.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研究:Ⅱ.消化系统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 ,研究了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红螯螯虾的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和后肠 3部分组成 ,前肠和后肠由外胚层形成 ,而中肠源自原肠期由胚胎表面向囊胚内迁移的中内胚层细胞团。前无节幼体期前肠开始发生 ,至后无节幼体期先后形成口道、食道和胃等结构 ;中肠起始于后无节幼体期的次级卵黄锥 ,包括管状中肠和 1对囊状消化腺 -中肠腺 ;后肠端部是前无节幼体期形成的肛道 ,肛道不断向胚胎前端延伸逐渐形成后肠  相似文献   

12.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成的变化,其次研究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过程中性腺各部分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月份雄体性腺发育的情况和比例。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雄体的体重和壳宽增长率及特定增长率均在8月份最高,且体重与壳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三疣梭子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外(阴茎、交接器)和体内(精巢、输精管)两部分构成。(3)根据精巢和输精管的外观、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可将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分为3期。精子发生期,即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精巢指数为0.07%~0.16%,此时输精管呈透明状,肉眼很难发现;精荚形成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为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巢指数为0.10%~0.51%,输精管内有大量精荚和分泌物,输精管指数为0.01%~0.41%;成熟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巢指数为0.10%~0.41%,输精管进一步膨大,输精管指数为0.20%~0.65%。(4)在雄体性腺发育期间,性腺指数和输精管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精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统计分析发现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5)池塘养殖雄体性腺发育不同步,7月份主要处于精子发生期,8月底,有76%的雄体性腺发育达到精荚形成期,至9月底,达到成熟期雄体的比例为47%,此后雄体性腺发育趋于成熟,10月中下旬至12月份池塘养殖雄体均主要处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13.
薛俊增  吴惠仙 《生态学报》2002,22(12):2091-2095
研究蟹板茗荷在三疣梭子蟹鳃及口肢上的定向、附着和种群特征 ,结果显示蟹板茗荷主要附着在三疣梭子蟹鳃的腹面 ,占 67.86% ,以在第五对鳃上的附着量最大。位于鳃腹面的蟹板茗荷主要以 0°方式定向 ,鳃背面的蟹板茗荷则主要以± 90°方式定向 ,鳃室壁上的蟹板茗荷主要以 0°方式定向。蟹板茗荷在不同的附着部位形态上有差异 ,口肢上的个体柄短、壳板厚而硬 ,鳃室里的柄长、壳板薄而软。附着于三疣梭子蟹鳃及口肢上的蟹板茗荷 ,其种群年龄结构和数量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过程中(Ⅰ—V期)组织色泽、类胡萝卜素组成与含量、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探讨了肝胰腺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1)卵巢发育期间, 卵巢指数(GSI)显著增加(P<0.05), 肝胰腺指数(HSI)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卵巢的红度(a*)值和黄度(b*)值、肝胰腺的亮度(L*)值和b*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但卵巢中L*值呈下降趋势。(2)在卵巢发育过程中, 卵巢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虾青素含量在Ⅳ期最高; 肝胰腺中的虾青素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β-胡萝卜素含量为显著下降趋势; 内表皮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海胆烯酮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就不同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而言, 内表皮中虾青素含量最高。卵巢和肝胰腺的L*值与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卵巢的a*值和b*值均与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海胆烯酮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肝胰腺的a*值与各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b*值仅与虾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肝胰腺中Ⅰ—V期T-AOC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而SOD、CAT和GPX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血淋巴中T-AOC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而SOD和GPX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CAT和MDA为“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ACP、ALP和NO整体呈下降趋势, 而血淋巴中ACP、ALP和Hc在Ⅰ—Ⅳ期为上升趋势, V期略有下降。(4)相关性分析表明, 肝胰腺中虾青素含量与T-AOC呈显著负相关, 叶黄素含量与GPX呈显著正相关(P<0.01), 其余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 在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过程中, 卵巢中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主要发生在Ⅱ—Ⅳ期, 内表皮中大部分类胡萝卜素呈显著下降趋势, 肝胰腺中仅虾青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发育各期主要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及主要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酯酶)的活力。结果显示,5种消化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活力早期均逐渐上升,到发育后期胃蛋白酶出现快速下降,而胰蛋白酶却仍保持较高水平;淀粉酶比活力呈“V”字型变化趋势,晚期活性较高;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则均较低。4种同工酶酶谱随胚胎的发育渐趋复杂,酶活性也随之增强。结果表明,消化酶和同工酶活力的高低均受其基因的调控,并随胚胎发育适时表达,为胚胎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以及未来仔虾的开口摄食提供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