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氮形态对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Long-Ashton培养基为基础,采用NH4+-N、NO3--N和NH4+-NO3--N 3种氮源,研究了不同氮形态对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的萌发速度在NO3--N和NH4+-NO3--N培养基上先快后慢,而NH4+-N培养基上先慢后快,但最终三者的萌发率没有差异,均达到50%左右;菌丝生长对3种氮形态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NO3--N和NH4+-NO3--N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和长度大于NH4+-N培养基上的相应值。本试验表明,与NO3--N和NH4+-NO3--N 相比,NH4+-N虽然没有降低AM真菌孢子的萌发率,但是能够抑制萌发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五味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年生五味子苗木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施以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不同比例,分析了叶片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根系及茎叶中全氮含量、生物量等季节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五味子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味子苗木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吸收和利用存在明显差异,NH4+-N和NO3--N对五味子幼苗生长有显著的联合效应。在五味子生长前期,五味子主要以吸收和同化NH4+-N为主,并以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为75∶25时地上部生物量积累较多;而在五味子生长的中后期,五味子主要以NO3--N吸收和同化为主,并以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为25∶75时地上部生物量积累较多。 相似文献
3.
以长白山地区典型树种——水曲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控制试验,分析了氮、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对水曲柳幼苗生物量分配、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于2017年6月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共4个处理:对照(F)、加氮(FN)、灭菌(FS)、灭菌加氮(FSN),6个重复区组,每个区组内每处理3个重复,即每个处理有18株幼苗.2018年8月中旬进行光合指标的测定,并于同年9月初收获植物,测量生物量及生长指标.结果表明: 与F相比,FN使水曲柳幼苗的总干质量显著提高14%,基径提高9%,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分别显著提高75%、318%、231%、227%;FS使总干质量显著提高12%,基径提高9%,叶绿素含量、Pn、gs、Tr分别显著提高34%、213%、120%、115%;FSN使总干质量显著提高23%,基径提高14%,叶绿素含量、Pn、gs、Tr分别显著提高81%、672%、312%、273%.氮、土壤微生物及其交互作用对水曲柳幼苗的生物量、生长和光合作用有着显著作用,土壤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水曲柳幼苗对氮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5.
在不同pH值土壤中铵硝比对南方高丛蓝浆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品种‘南月’(‘Southmoon’)优选系A47的1年生扦插苗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在pH 4.5和pH 6.0的土壤中按照摩尔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施用铵态氮与硝态氮,对扦插苗根、茎和叶干质量、茎基径和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4.5的土壤中,5个施肥处理组幼苗的根、茎和叶干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多数处理组间幼苗的茎基径和株高也无显著差异。在pH 6.0的土壤中,铵硝摩尔比100∶0处理组幼苗的根、茎和叶干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余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茎基径随铵态氮比例的提高而增大,其中铵硝摩尔比100∶0处理组幼苗的茎基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多数处理组间幼苗的株高无显著差异。与pH 4.5的土壤相比,在pH 6.0的土壤中各施肥处理组的根、茎和叶干质量均显著降低;除铵硝摩尔比100∶0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的茎基径均显著降低;除铵硝摩尔比50∶50和0∶100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的株高显著降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pH 4.5的土壤中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对优选系A47生长的影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在pH 6.0的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较有利于植株生长;优选系A47适宜栽植于pH 4.5的酸性土壤中。 相似文献
6.
呋喃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呋喃丹与土壤中3种重要水解酶类—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呋喃丹加入土壤后,土壤脲酶活性最初受到抑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呋喃丹的生态毒性逐渐降低,并最终激活脲酶;在0.3%呋喃丹浓度范围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均被激活,且部分样品的转化酶活性与呋喃丹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转化酶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受呋喃丹污染的程度,且0.3%浓度呋喃丹的生态毒性较弱,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土著从枝菌根真菌(AMF)与不同形态氮对紫色土间作大豆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物学报》2017,(7):983-995
在紫色土上,探究接种土著AMF(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及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间作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为提高间作大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2种种植方式(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N0)、施无机氮(ION120)、施有机氮(ON120)],以期揭示土著AMF和不同形态氮施用对间作大豆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相比,施ION120和ON120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量。NM条件下,无论何种施氮处理的间作土壤NH_4~+-N、NO_3~--N含量均低于单作,其中当接种土著AMF时,与单作相比,间作对减少土壤无机氮的积累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无论单作或是间作,相同菌根处理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含量及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吸收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N0处理,其中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处理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氮含量及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ON120处理。间作-ION120条件下,土著AMF处理的大豆地上部氮含量、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氮吸收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9.8%、69.8%和8.1%、54.8%,四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除根系氮吸收量外,地上部氮含量、氮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均在间作-土著AMF-ION120处理下显著提高,间作与土著AMF互作优势明显。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根系氮吸收效率高于N0处理,分别提高了2%和6%。总体来看,土著AMF与ION120氮肥施用对促进间作大豆生长与提高氮素利用率尤为明显,可望减少土壤氮素残留而减轻氮素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光照和氮交互作用对水曲柳幼苗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温室沙培方式,对水曲柳幼苗进行了不同光强(2个水平)和氮浓度(4个水平)处理,分析了其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全光照处理相比,低光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冠根比(S/R)和净氮吸收速率(NNUR)极显著提高(P<0.01),但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同化速率(NAR)极显著下降(P<0.01);低光处理下的幼苗根、茎、叶和整株生物量分别较全光照处理降低了36.8%(P<0.01)、1.7%、12.7%(P<0.05)和24.3%(P<0.01);低光处理使幼苗分配到根系的氮比例明显下降,而叶片的分配比例增加.无论光强大小,氮对幼苗生长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幼苗S/R和叶片的氮分配比例都随氮供给浓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光强和氮浓度对水曲柳幼苗的基径、S/R、RGR和生物量(根和叶)分配比例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预防和解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解除休眠和经高温诱导产生次生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探讨预防和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GA3和乙烯利不能阻止已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在25℃下萌发时诱导的次生休眠。干燥和短时间低温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不明显,较长时间(大于2周)的低温对解除水曲柳种子的次生休眠有一定的效果。综合来看,10^-3mol·L^-1的乙烯利或GA4+7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微立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及对水曲柳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较小立地尺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及与水曲柳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传统尺度立地上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外,该尺度立地内部微立地间亦存在较大的变化,一些指标如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渗透系数等在微立地间的变化甚至超出立地间的变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差异,使得不同微立地间水曲柳生长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立地内不同微立地间林木生长差异明显高于不同立地间的差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林木生长受到局部地段微立地的影响,微立地的研究对进一步实现适地适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降水和温度变化对长白山地区水曲柳幼苗生长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温带主要阔叶树种水曲柳幼苗为对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海拔740 m和1200 m布设两处试验地,分别进行增水30%(+W)、减水30%(-W)和自然降水(CK)处理试验,分析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可溶性蛋白和光合色素含量,以及降水和温度变化对水曲柳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水曲柳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显著,与海拔1200 m样地相比,海拔740 m样地3个处理水曲柳幼苗的基径、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气孔限制值均显著升高,而胞间CO2浓度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水曲柳幼苗光合能力的下降归因于非气孔因素限制.降水变化对水曲柳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贮藏的成熟水曲柳种子经夏越冬播种的结果表明,贮藏的成熟种子经夏越冬播种可以萌发,东北地区的播种时间宜在9月之前。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的发芽效果,其中以100mg·L^-1激动素浸种1d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用4℃低温预处理未成熟的水曲柳种子0-30d,取出种子内的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研究低温预处理影响体胚发生的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过的外植体其体胚发生总数和子叶胚发生数均低于未作低温预处理的;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畸形胚发生数和发生比率与总的体胚发生数和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处理20d的正常胚发生数和发生比率的绝对数虽然很低,但远高于不作低温预处理的。说明4℃低温预处理对水曲柳体胚发生没有促进作用,对畸形胚的发生也不能控制,总的来讲,适当的低温处理有一定的改善正常体胚发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水曲柳腋芽离体快繁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曲柳带顶芽、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其适宜的灭菌方法、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激素对腋芽萌发、丛芽产生、芽苗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曲柳的腋芽茎段为快繁的适宜外植体,茎段灭菌以用0.05%HgCl2处理2 min最好。在萌芽培养中,BA和2ip均可促进腋芽萌发,但以8 mg·L-1 BA处理时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达100%;将腋芽萌发后长成的新枝转入添加ZT的培养基中,出现丛芽,在添加1.0 mg·L-1的ZT的培养基中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到3.0。无论在萌芽培养还是增殖培养中均发现WPM培养基最适合水曲柳腋芽的离体快繁。 相似文献
18.
19.
水曲柳雌花发育、大孢子发生及胚胎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石蜡切片法对水曲柳雌花发育、大孢子发生及胚胎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水曲柳在东北地区花期一般在5月,雌雄异株,雄蕊先熟,从散粉盛期到雌花开放间隔约一周,雌花一旦开放即可接受花粉。雌花雌蕊两侧具有退化雄蕊,子房2心皮2室,每室具2枚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单孢原,蓼型胚囊。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通常合点端的1个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但有极少数功能大孢子发生于合点端第2个或4分体两端的2个。核型胚乳。胚胎发育紫菀型,经历了合子、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等不同阶段,6月末种胚形态分化完全,每子房中只有1个胚珠发育为成熟种子,种子单胚。对水曲柳典型的胚胎学特征和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赤霉素对水平放置水曲柳幼苗的负向重性和木材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平放置2年生水曲柳(Franxinus mandshurica)幼苗应用赤霉素(GAs)及其合成抑制剂烯効唑(Uni.-P)对幼苗的负向重性及木材形成中的生理作用进行了探讨。每种生长调节物质100μg溶于50%的丙酮中,每周1次处理于幼苗顶端,连续处理5周,并在第1次处理后24h,将幼苗水平放置。在实验期间,对照及GAs处理幼苗茎负向重性受到了促进,而Uni.-P处理则受到了抑制。GAs增加了茎上侧具有增厚细胞壁的胶质纤维细胞的数量。Uni.-P抑制了茎上侧的木材形成,但没有影响胶质纤维的分化。对照区木质部中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比值上侧大于下侧。该比值在上侧GA4处理区大于GA3处理区及对照区。该结果说明,胶质纤维的分化和木质部的增加对负向重性都是重要的;在该种中,赤霉素对于木质部细胞形成可能比对胶质纤维分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