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磁学》2014,(12):I0003-I0004
新西兰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有效预防心脏病、中风、癌症或骨折等,健康成年人无须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2.
赫子瑞 《生物学通报》1991,(12):23-23,26
维生素并不是补品,人体每天需要有一定的范围,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导致疾病。下面浅谈一下维生素D和A过多症。 (一) 维生素D过多症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是小儿四大常见病之一,然而补充维生素D制剂常出现偏差,补充不足无效,但如过量引起维生素D中毒,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颇大,因为维生素D是一种蓄积性药物,可长期贮存于体内脂肪和肌肉中,短期超量误用或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在长期大量口服鱼肝油的基础上注射维生素D,更容易发生中毒现象。维生素D中毒时,首先动员骨胳中的钙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钙浓度升高。当血清钙超过2.8毫摩尔/升时,可发生高钙血症,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胳中的钙  相似文献   

3.
髋部骨折往往与高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相联系,也是再次骨折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预防再次骨折成为提高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必要和关键,其中均衡的营养、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及早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关键,而消除骨质疏松的继发原因、治疗并存疾病、适当的锻炼及防止跌倒则是重要的补充。总之,加强老年骨质疏松的多学科综合管理能够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抗骨质疏松药物在老年髋部患者和那些具有跌倒高风险人群中的疗效予以综述,以期为老年骨质疏松的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维生素D与几种慢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体补充维生素D和慢性病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补充维生素D、胶原肽和钙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及对骨保护素细胞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α-MEM培养基培养MC3T3-E1细胞。检测Ca2+(20 μg/mL)、维生素D(0、10-12、10-11mol/L)、胶原肽(0、50、100μg/mL)三者交互作用剂量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RANKL、OPG mRNA表达。结果:维生素D、胶原肽和钙交互剂量作用下细胞增殖水平无明显差异。维生素D联合钙能够明显降低RANKL mRNA表达水平,提高OPG mRNA表达水平,降低RANKL/OPG比值。而胶原肽联合钙对RANKL以及 OPG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维生素D联合钙可通过抑制小鼠成骨细胞RANKL mRNA表达、促进OPG mRNA表达,从而促进骨的形成,抑制骨的吸收。维生素D和钙联合补充胶原肽,对成骨细胞RANKL,OPG mRNA表达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帕金森病患者及老年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由于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调节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神经毒性的功能,能同时针对几种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因素发挥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纠正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阻止神经元的损失和PD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因此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治疗PD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相关性。该文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帕金森病中可能发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段金楠  蔡群  王浩  盛吉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5):614-617, 封三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其除了可调节钙磷代谢,参与骨骼生长外,还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抗炎抗纤维化等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组肝脏炎症性病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AILD存在相关性,AILD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普遍降低,补充血清维生素D可降低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因此,探究维生素D在AI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对维生素D在AIL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的膳食营养状况,分析叶酸、维生素D等水平与妊高症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市院区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简称妊高症)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妊高症分型分为三个亚组:妊娠期高血压组(38例)、轻度子痫前期(36例)、重度子痫前期(3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住院的正常孕妇126例为对照组。采用24h回忆法统计孕妇膳食状况,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D、血清钙、体重指数(BMI)等指标,分析影响PIH的相关因素。结果:孕妇不同膳食结构中,谷类、乳类、蔬菜类、鱼虾类、水果类摄入量均不足,豆类和油脂类摄入量适宜,畜禽肉类和蛋类摄入过量;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叶酸、维生素D以及血清钙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中各亚组患者,随着妊娠高血压程度的不断加重,观察组中各亚组血清中叶酸、维生素D以及血清钙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最高,正常对照组血清Hcy水平最低,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对影响PIH的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在年龄、BMI、血清叶酸、维生素D、血清Hcy和血清钙水平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BMI、血清Hcy为PIH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D、血清钙为PIH的保护因素。结论: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的膳食营养结构不均衡,谷类、乳类、蔬菜类、鱼虾类、水果类摄入量均不足,畜禽肉类和蛋类摄入过量,营养结构有待改善。PIH的发生与维生素D、叶酸和血清钙水平密切相关,BMI、Hcy是影响P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D和血清钙是PIH的保护因素。孕妇在妊娠期间补充叶酸、维生素D、血清钙和控制能量过度摄入,对预防和降低PIH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最热点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老年人血清中维生素D普遍缺乏,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也普遍缺乏,这可能是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前体的能力下降,活动能力下降导致接受日光照射减少,进而影响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近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具有保护神经元的潜在功能和调节多种大脑靶组织,如提高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神经保护作用、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抗氧化及水平、降低自由基含量、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及影响APOE基因多态性等,这些功能与AD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关。这些研究为AD的发病机制及其早期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临床骨代谢相关营养素补充及监测现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6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新生儿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小于1500g或者胎龄小于32周,并且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使用大于4周的患儿共76例。记录患儿住院期间肠内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卡,钙、磷、维生素D补给量,每周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磷检测频次等。结果:对于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的肠内外钙元素、磷元素的补给总量仅部分达到美国肠内肠外营养指南建议量,每日补钙量平均为19.84mg/(kg·d)[7.36mg/((kg·d)-50.31mg/(kg·d)],其中PN钙补充占钙补给总量的10%-25%;每日补磷量平均为14.38mg/(kg·d)[4.99mg/(kg·d)-37.22mg/(kg·d)]。生后2周均开始每日摄入维生素D900IU。住院期间各种骨代谢监测指标的每周检测频率从第一周到第五周均呈下降趋势:血清碱性磷酸酶分别为94%、73%、57%、52%、26%;血清钙为18.4%、21.2%、19.7%、21.0%、13.1%;血清磷为21.0%、21.0%、14.4%、10.5%、10.5%。血清25-(OH)维生素D3、骨密度均未测定。结论:目前临床上对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钙和磷的补给量(包括肠内和肠外)未能达到国际指南建议量,临床监测不足。建议对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及时有效的补充骨代谢相关营养素,并定期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磷、血清钙、血清25-(OH)维生素D3和骨密度检测,以预防代谢性骨病,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维生素D(VitD)在钙、磷代谢及骨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VitD与高血压、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过补充VitD可以预防或治疗高血压,VitD缺乏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成了最近争论的焦点。故本文将对VitD和高血压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维生素D的膳食摄入状况,为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4年11月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伴有基础疾病等基本资料,按年龄分成人组(26~64周岁)和老年人组(>65周岁)。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就诊前一天的膳食情况,参考美国农业部发布的食物成分表,计算出膳食总能量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同时采用简化食物频率法调查过去1个月内患者高维生素D食物的进食频率,同时调查含维生素D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的摄入。结果:糖尿病患者机体维生素D的缺乏普遍存在,且更加严重,成人组和老年人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409±114、362±155nmol/L。由于营养治疗限制了富维生素D食物的应用,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的总摄入(2717±913、3326±1113U)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每日推荐量(400、600U),这对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提出了挑战。结论: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摄入明显不足,体内维生素D普遍缺乏,为防治维生素D缺乏,除户外活动动外可能需要膳食补充剂或强化食品额外补充。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与钙、磷的代谢密切相关。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并对骨组织中的沉钙成骨有直接促进作用。在人体,儿童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软骨病(佝偻病),成人则发生骨软化病。在动物(主要是幼小动物)维生素D缺乏症一般表现为生长抑制、体重降低、行动迟缓、姿势异常、肌肉无力等症状。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可在较短的时期内看到维生素D对其健康的明显效应。实验动物的选择观察维生素D与健康的关系,应用幼小动  相似文献   

14.
钙是怎样在骨质中存留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趋势发展 ,骨质疏松的患者也逐渐增多。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根据WHO 1 994年的报告 ,亚洲人中发生骨折的人数在世界各地中居首位。骨折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与行动 ,所以预防骨质疏松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补钙的措施成为人所共知的验方 ,各种钙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各种钙剂的效果并不能都象所宣传的那样令人满意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人们普遍地忽视了骨质中其它成分的作用 ,所以需要进一步认识钙在骨质中的存留情况。钙是骨质中重要的无机成分。钙与磷在骨质中形成薄片状结晶体 ,…  相似文献   

15.
肥胖影响母体和子代维生素D水平可能的机制尚无定论,本文综述肥胖对母体和子代维生素D代谢以及胎盘转运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孕期维生素D营养及补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补充维生素D联合益生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对患者菌群多样性、代谢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并治疗的PCO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补充组(30例)和维生素D组(30例),联合补充组同时使用维生素D和益生菌,维生素D组只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并比较代谢因子和激素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菌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且联合补充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t=4.496,2.896,均P<0.05);治疗后两组GSH、TAC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联合补充组TAC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t=2.505,P=0.002);治疗后两组MDA、TT显著降低,其中联合补充组MDA、TT显著低于维生素D组(t=2.371,2.177,P=0.021,0.034)。副拟杆菌属与MDA呈显著正相关(r=0.339,P=0.040),肠杆菌科与TT呈显著正相关(r=0.330,P=0.046),粪杆菌属与TAC呈显著正相关(r=0.437,P=0.007),乳杆菌属与TAC呈显著正相关(r=0.350,P=0.033),与TT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24)。结论补充维生素D联合益生菌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代谢因子及激素水平,且其肠道微生物与PCOS代谢及激素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D3的经典作用是调节体内钙、磷的代谢平衡和维持骨的健康,有证据显示维生素D3也可调节动物生殖。维生素D代谢酶可合成和降解活性维生素D3及其代谢中间产物,活性维生素D3通过结合至目标组织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VDR和维生素D代谢酶在雄性生殖系统中表达,表明维生素D3在雄性生殖生物学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对维生素D3与雄性生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推进维生素D3影响雄性生殖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D3补充对糖尿病(DM)大鼠Lees指数及胰岛、肌肉细胞组织学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喂养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DM模型,不同浓度的维生素D3灌胃6w,HE染色观察胰岛和肌肉形态。结果:125倍和200倍维生素D3组大鼠Lees指数比DM组明显升高。各维生素D干预组胰岛和骨骼肌组织学形态明显改善。结论:适量维生素D3补充能增加DM大鼠Lees指数,恢复异常的胰岛和肌肉形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少年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直接相关。最近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还表明,维生素D(VD)缺乏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功能下降等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也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本文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阐述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人体血清VD浓度合理监测及合理补充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孕妇妊娠早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正规产检并分娩的非孕前糖尿病孕妇,在其建卡初检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妊娠24-28周行糖筛查及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收集并整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维生素D测定孕周与测定季节、孕期维生素D补充情况等信息。结果:1000例孕妇中,GDM发病率为11.5%,维生素D缺乏比例占67.4%;其中,约有54%孕妇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约含维生素400 IU/天,10%孕妇常规补充维生素D。GDM孕妇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7)。维生素D缺乏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是维生素D水平较高组的1.944倍,且在秋冬季更易发生GDM。可以考虑在孕14-16周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早期测定。结论:孕妇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妊娠早期孕妇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孕妇胰岛素抵抗及孕期发生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