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硬膜 外分娩镇痛转而形硬膜外剖宫产麻醉的产妇218 例,根据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定义将其划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两组的一般资 料、产程中的平均动脉压、硬膜外分娩镇痛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组192 例,失败组26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无 差异(P>0.05),在转行剖宫产前成功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补救给药的次数上成功组显著低于失败组(P<0. 05),在镇痛持续时间上成功组显著少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是分娩镇痛时需要补救给 药的次数增加以及镇痛所持续的时间延长,对于出现此类危险因素的产妇,应改变剖宫产麻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麻 醉的失败率,这对于母婴并发症的减少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辉  李梅娜  史潇  贺秋兰  孙来保  曹铭辉 《生物磁学》2013,(36):7039-7042,707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关托咪啶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ASAI或II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随机分为Ⅰ组(右关托咪啶组)和Ⅱ组(盐水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镇痛采用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术后第一疼痛出现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4--48h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第一疼痛时间Ⅰ组较Ⅱ组延长(P〈0.05);术后24小时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显著减少(P〈0.05),24---48小时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病人术后0.5小时、6小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Ⅰ组较Ⅱ组显著减低(P〈0.05),其余时点无差异(P〉0.05);麻醉后15min时Ⅰ组较Ⅱ组心率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两组无差异(P〉0.05);阿托品和麻黄碱Ⅰ组使用量较Ⅱ组增多(P〈0.05);恶心的发生率Ⅰ组较Ⅱ组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24小时内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硬膜外镇痛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足月单胎、产前检查无阴道分娩禁忌、无椎管内硬膜穿刺禁忌的初产妇.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作为观察组,自然分娩组作为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为95.33%,活跃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确切,相对安全,是目前分娩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芬太尼、布托啡诺与芬太尼配伍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0例ASAI或Ⅱ级,拟择期行开胸手术的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组(RF),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与布托啡诺组(RFB),罗哌卡因联合布托啡诺组(RB),术毕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记录并比较术后4、8、12、24、和48h的镇痛、镇静效果、舒适度、病人自控镇痛(PCA)给药次数及有效次数,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PCEA方案均能达到良好镇痛和镇静目的,在术后4h、24h和48h,RFB组的VAs值均明显低于RF组(P〈0.05),24h(P〈0.01);术后8hVAS值明显小于RB组(P〈0.01)。术后RFB4hRamsay嗜睡少于RB组(P〈0.05),其它时间段评分优于其他两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不良反应比较:恶心呕吐RFB低于RF(P〈0.05);头痛头晕RFB组低于RB(P〈0.05);嗜睡RFB组明显少于RB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配伍布托啡诺及芬太尼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h的MMSE评分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3±10.5)min、(30.3±7.8)min、(33.2±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11.6)min、(30.1±6.6)min、(34.3±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2±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1±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24h时的MMSE评分28.7±1.0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和12hPOCD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医院剖宫产的现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方法:整理分析了南京某大型医院2009年共1411名入院产妇的病历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信息、身体状况、产时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医院2009年度剖宫产产妇为608人,占总产妇的43.09%。剖宫产产妇的年龄和体重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1),既往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入院时多无产兆、宫口未开,且产妇宫高、腹围、胎心率明显较高(P〈0.05或P〈0.01)。B超检查也显示,羊水异常(过多或过少)、巨大儿、胎位不正(主要为臀位)以及脐带绕颈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高龄(〉35岁)、入院产兆、胎位不正、产妇腹围过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超重等皆为剖宫产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发现19.24%的剖宫产产妇无临床指征(即社会因素)。结论:该医院剖宫产的比例不低,要根据影响因素合理选择剖宫产,尤其要有效控制无指征的剖宫产选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 0 1%布比卡因及芬太尼 5 μg/ml混合液硬膜外分娩镇痛的 30 0例产妇作为镇痛组 ,将未用任何镇痛药的 30 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羊水粪染率、新生儿窒息及缩宫素应用等。结果 :镇痛组 30 0例产妇中显效 90 33% (2 71/30 0 ) ,有效 9 6 7% (2 9/30 0 ) ,总镇痛有效率 10 0 % ;镇痛组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镇痛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剖宫产率则以对照组为高 (P <0 0 5 ) ;两组羊水粪染率、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缩宫素应用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种理想的、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伟芝 《蛇志》2006,18(1):39-41
随着腰麻、硬膜外麻醉技术的相继出现和改进,腰麻和硬膜外麻醉逐步成为阻滞麻醉的主要方法。1938年,美国的Craffagnino和Seyler医生首先将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现就硬膜外腔给药行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硬膜外腔分娩镇痛的概况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尤其适合于重度产痛的产妇[1]。在硬膜外腔分娩镇痛中,产妇神志清醒,可进饮食,能主动参与产程的全过程,无运动神经阻滞,可下地活动,还可随时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随着麻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谢少莲 《蛇志》2009,21(4):285-286
目的探讨单胎臀位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死亡情况及产次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51例单胎臀位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体重剖宫产组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新生儿死亡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正确选择单胎臀位妊娠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54例分娩镇痛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对照组77例产妇接受常规的静脉麻醉镇痛,研究组77例产妇接受硬膜外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分级、母婴结局及24h泌乳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0级及Ⅰ级疼痛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级及Ⅲ级疼痛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妇阴道助产、中转剖宫产、尿潴留及产后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宫内窘迫及窒息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及10 min的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24h有效泌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可有效缩短产程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母婴结局,促进产后泌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9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产妇接受平行直入法硬膜外穿刺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50例产妇接受平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麻醉。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宫缩、伤口、腰背疼痛VAS评分、术中穿刺情况、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3 d、7 d、14 d和2个月后腰背疼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宫缩、伤口以及腰背疼痛评分、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7 d、14 d以及2个月腰背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行侧入穿刺法行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提高剖宫产产妇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缓解产妇的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途径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ASAⅠ-Ⅱ)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50),各组均给以硬膜外注射2.5 mg吗啡作为术后镇痛治疗的同时,A组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B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C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D组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及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以上均以5 mL作为注射容积。观察和比较术后24 h内各组恶心和呕吐(PONV)、皮肤瘙痒、补救镇痛、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排气时间和补救镇痛时间。结果:B、C、D三组的PONV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83),而B、C、D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083);A、B、C、D四组间恶心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D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083);B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083);四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均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P0.05)。四组患者补救镇痛的发生率、补救镇痛药量和排气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C、D组的补救镇痛时间明显比A组延长(P0.0083),四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地塞米松磷酸钠可降低吗啡硬膜外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延长补救镇痛时间;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对降低呕吐的发生率更有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可降低瘙痒的发生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并经阴道试产的初产妇200例,均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根据分娩镇痛要求,将其纳入镇痛组(P组,100例)及对照组(C组,100例)。记录两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P组较C组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显著延长,催产素使用率P组明显高于C组;两组第一产程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延长、催产素使用率增加,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县乡两级医院产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付强  王坤  李燕  马敏  王国年 《生物磁学》2013,(25):4895-4899
目的:观察和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1214例,ASAI~II级,依镇痛方式不同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n=1023)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tA组,n=191)。观察围术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PCEA组术后2h静止状态下和术后6h、24h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O.05);术后48h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口感染和术后谵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1)。结论:PCEA和PCIA两种镇痛方式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效果,但PCEA的用药量更少,镇静作用轻,副反应少,并可以降低肺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几率,缩短住院时间,更有利于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和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18.5±3.0d,P〈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1.44±0.55,P〈0.05)。结论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剖宫产手术中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的5min和7min后MAP值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的5min、7min、10min以及15minHR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Bromage评分0分时间和麻醉后切口感觉疼痛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麻醉中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好于左旋布比卡因,临床上剖宫产等腹部手术应该选择布比卡因进行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麻醉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50例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对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观察组予以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组,观察2组麻醉后在各个麻醉循环系数的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入室时在心率、MAP和SpO: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麻醉后在MAP各个时期以及拔管时在心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SpO2却均在95%以上,比较无差异性(P〉0.05);在临床效果上,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0%,总有效率为72%,苏醒时间为(16.5±2.7)min;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6%,总有效率为100%,苏醒时间为(3.7±1.3)min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而在不良反应上,在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疼痛和烦躁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对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效果良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