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仍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由于病毒不能有效清除,病情不断进展,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肝病或肝癌。有学者提出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在病情平稳、严密监测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给予个体化抗病毒治疗[1]。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为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肝硬化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少部分患者为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所致,表现为弥漫性肝损害,肝脏功能严重下降,最终进入失代偿期[1]。临床报道[2-3]显示在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大部分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枯否氏细胞杀伤力急剧下降,对内源性、外源性病原体抵抗能力显著减弱,此时在医院病原体聚集区域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因此,慢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3.
重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病毒、酗酒等引起的慢性肝病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 1.3亿 ,每年乙型肝炎的发病人数达 1千 3百万。由于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极为复杂 ,尚未阐明 ,尽管目前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的势头并未因此得到有效的遏制。肝移植、人工肝脏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 ,但由于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慢性肝病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己知内毒素及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因子网络作用通过致肝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及菌群丰度结构变化,探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慢性肝病的关联。方法 收集高原地区90例慢性肝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原发性肝癌30例)及25例健康人的粪便,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健康人显著降低(Z=1.462,P=0.005),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r=0.122,P=0.020);对慢性肝病组与健康组进行组间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65,P=0.043),慢性肝病组内比较发现拟杆菌门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属水平上,粪杆菌属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92,P=0.032),而肠球菌属分布减少(Z=1.398,P=0.036),同时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一些潜在致病菌如链球菌属、韦荣...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发酵乳在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肝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78例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发酵乳组,其中对照组42例,发酵乳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发酵乳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发酵乳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血清白蛋白、血浆氨水平及慢性肝病问卷评分(CLDQ)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屏障功能、血清白蛋白、氨水平及CL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发酵乳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血浆氨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较对照组治疗后亦降低(均P<0.05)。发酵乳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及部分CLD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较对照组治疗后亦升高(均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发酵乳可调节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保护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脓毒症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6例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护肝、降黄、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行经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腹水消退10例(55.55﹪),腹胀减轻16例(88.99﹪),下肢浮肿减轻6例(33.33﹪),对照组分别为2例(11.11﹪)和6例(33.33﹪),1例(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1,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也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LB(P=0.002)、PTA(P=0.020)、ALT(P=0.01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的ALB(P=0.001)、PTA(P=0.093)、ALT(P=0.000)指标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移植术中移植术后近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明显、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可选择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铁死亡(iron death)是一种铁依赖的非凋亡性的新程序性死亡方式,其是因铁代谢异常导致细胞内大量活性氧与脂质过氧化物堆积造成的。铁死亡对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是治疗慢性肝病的潜在靶点。本文对近年来铁死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希冀为慢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及其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铁蛋白在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27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LC)1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DLC)30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分析患者SF含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F含量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总胆红素水平(TBIL)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F能否作为鉴别诊断LC与DLC的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患者与LC患者的SF水平明显升高,DLC患者SF水平明显低于CHB患者。与LC患者相比,DLC患者SF水平明显降低。CHB患者与LC患者间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采用SF诊断LC与DLC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敏感性为56.67%,特异性为94.12%,界值为66.3。Spearman分析显示,CHB患者SF水平与ALT、AST、TBI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ALB、PAL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LC患者SF水平与ALT、AST、TBI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DLC患者SF水平与ALB、PALB、TBI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F水平与HBV相关慢性肝病的进展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LC与DLC的血清学指标和判断HBV相关肝病损伤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黄芪汤,又名黄芪六一汤,始载于《太平惠氏和剂局方》,由黄芪和甘草组成。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心中烦悸,唇口干渴,食少面黄。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辅以甘草和大枣,具有补气益虚损之功,历来或被单独应用,或取其药对组合应用于复方之中。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黄芪汤“益气生精、补益虚损”,可显著改善乙肝后肝硬化的肝细胞坏死,提高肝细胞功能,促进早期肝硬化组织学的逆转。本文对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乳酸菌素治疗HBV感染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以及乳酸菌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用鲎试验(LLT)检测。结果 检测117例临床各类型慢性肝病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阳性率,结果为40%~80%,以重症肝炎最高。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互为因果对肝病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检测结果显示慢性肝病LLT阳性病人TNF-α较LLT阴性及正常人明显提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应用乳酸菌素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血症30例,鲎试验转阴率为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P〈0.01。结论 乳酸菌素可作为肝病的辅助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近年,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有较大进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虽然有了应用广泛、历史较久、且效果较好的疫苗,但迄今仍是世界范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因。传染途径可经产道、性接触和非肠道途径(包括静脉吸毒、血制品等)。成年病人有少有变慢性,但一岁以下患儿90%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轻微的炎症重到晚期肝硬化,程度不等。α干扰素(IFNα)是治疗活动性肝炎的产宰药物,单核苷酸类药物(lamivudine和adefovir)也具有同样的疗效。晚期肝病和肝癌患者可进行移植,但异常伴发移植物的感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移植物感染的严重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在20世纪后期感染了大约1%的世界人口。这中RNA病毒非经口传播,绝大多数病人变成慢性肝炎,约20%逐渐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用IFNα和病毒唑(Ribavirin)联合治疗,约40%病人的病理表现有所改善。肝移植对某些病例是适宜的,但移植物感染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新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TT病毒目前认为并不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肠-肝轴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相关性研究日益增多。肠道菌群通过肠道菌群失调、物质能量代谢改变及免疫反应激活等机制在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与慢性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病因和机制.方法:选取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患者为肝病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比较2组检查结果的区别.结果:肝病组存在糖耐量异常,肝硬化Child分级比较,随病情加重,糖代谢紊乱加重.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患者存在着糖代谢异常,可能是由于肝功能损害、胰岛素抵抗所致.  相似文献   

15.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戊型肝炎通常呈急性感染病程,2008年以来陆续发现器官移植病人等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能迁延为慢性化。在无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器官移植病人感染HEV后迁延为慢性感染的比例超过60%,其中10%的病人慢性感染HEV后可能出现肝纤维化,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导致死亡。本文简要综述器官移植病人HEV慢性化感染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肝脏与肠道微生态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与血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关,且可诱发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且菌群失调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产生内毒素的G-数量,减少肠氨的产生,辅助治疗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7.

探索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方式,通过肝病患者的管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病患者死亡率,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医疗管理服务,为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展逐渐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进展,可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使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和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单纯性脂肪肝阶段就对疾病进行干预,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NAFLD是人类在本世纪需要面对的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212例住院及门诊病人其中肝病患者98例(慢性肝炎43例、肝炎后肝硬化4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进行HCV-RNA检测。结果9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CV-RNA-PCR阳性27例(27.6%),114例非肝病患者血清中HCV-RNA-PCR阳性9例(7.9%),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各种肝病患者的HCV-RNA-PCR阳性率均高于非肝病组。68例患者同时进行了HCV-RNA-PCR检测和抗-HCV检测,25例抗-HCV阳性的患者中HCV-RNA-PCR,21例阳性(84%),43例抗-HCV阴性的患者中HCV-RNA-PCR,9例阳性(20.1%)、有输血及血制品史者48例,其中HCV-RNA-PCR阳性16例(33.3%),164倒无输血史者中HCV-RNA-PCR阳性20例(12.2%),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果表明:1.HCV感染与慢性肝病有密切联系,说明HC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致病因素;2.HCV-PCR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特点,弥补了抗-HCV检测的不足之处,是目前确定HCV感染的主要手段;3.HCV感染与输血关系密切,因此对献血员进行常规HCV检测对预防由输血所致HCV感染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敏承  钟品玲 《蛇志》1995,7(2):32-33
我们检测97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并与正常人着重分析APOB与肝病的关系。结果发现慢性肝病患者随病情加重,由慢性肝炎演变成肝硬化,其APOA1及APOB含量随之下降。APOA1下降不显著,而APOB下降显著并与白蛋白含量降低呈正相关。认为血清APOB检测对判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轻重有一定临床价值,边疆检测可作为慢性肝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