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细菌内毒素(LPS)对成纤维细胞合成IL-6、IL—8的诱导作用。以不同浓度的LPS刺激NIH3Th细胞,用EI。ISA法检测受刺激后的NIH3Th细胞培养肝清波中的IL-6、IL-8浓度,受LPS刺激后,NIH3Th细胞培养上清波中的11。-6含复为3.7fi.31n玖rnl(8),7.3I2.2吟rTil(8);11。-8含展为3.8ilO.94吟rnl(SN,8.39if.52略加(48h),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对见lPS叶诱导NIH3Th细胞合成分泌IL-6、IL—8的水平增高,从而参与抗炎反应和炎症过程。细菌内毒素对纤维细胞合成IL-6、IL-8的诱导作用@闻平$镇江医学院…  相似文献   

2.
IL-13为最近发现的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KD,染色体定位于5q31,研究表明:IL-13与IL-4的基因在人和小鼠的基因组中紧密连锁,又发现功能性IL-4受体与IL-13受体共用一个在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受体亚单位,IL-13与IL-4有许多相同的活性,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性因子,促进Ig类型转换和Ig 的产生,但IL-3不作用于T细胞,本对这种新型细胞因子的结构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体(innammasome)是一种多蛋白复合体,通过激活半胱天冬酶一l(caspase-1)调控白细胞介素-lβ(IL-1β)和IL-18的加工和成熟,进而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体作为炎症和细胞死亡的重要调节因子,在天然免疫和免疫炎性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就炎症体的结构与作用机制、信号调节及相关疾病等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探讨IL-10和IL-12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为应用基因治疗银悄病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12例银屑病患者及6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L-10和IL-12p35、p40mRNA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银屑病皮损中IL-10mRNA明显降低(P<0.01)。(2)IL-12p35 mRNA在银屑病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IL-12p40 mRNA只在银屑病皮损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中为阴性。推测IL-12在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而IL-10可能在银屑病消退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Xia CF  Huo Y  Xue L  Zhu GY  Tang CS 《生理学报》2001,53(6):431-434
为探讨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系统的影响,应用Griess试剂、^3H-瓜氨酸生成及蛋白免疫印迹杂交等方法,测定IL-10孵育对血管NO释放、NOS活性及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细菌脂多糖(LPS)呈浓度领带性地激活诱导型NOS(iNOS),促进NO生成。IL-10(10^-10-10^-8g/ml)呈浓度依赖性地上调内皮型NOS(eNOS)蛋白表达及其活性,但对iNOS活性及表达无明显影响,IL-10(10^-9-10^-8g/ml)显著抑制10μg/ml LPS诱导的NO生成和iNOS激活;而高浓度IL-10(10^-7g/ml)则上调iNOS的活性,对eNOS蛋白的表达知活性无明显影响。因此IL-10对NO/NOS系统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可抑制炎症介质诱发的作为炎性物质的iNOS的表达及激活,另一方面可上调内皮源扩血管物质NO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趋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结构与功能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伯瑶  吴琦 《生命科学》1997,9(5):222-226
趋化细胞因子(chemokine)之分子一级结构、cDNA克隆及其基因结构研究确立了其在功能上具选择特异性的α和β亚家族。LPS、IL-1、TNF、IL-4和INF等对其基因的表达起调节作用。α亚家族的代表IL-8基因5’-旁侧区中-94和-71碱基对之间的核苷酸元件为其基因转录激活所必需。IL-8分子N-端的ELR基序为其受体识别所必备。编码IL-8RA和RB、MIP-1αR、MCP-1RA和RB之cDNA已分离获得。G-CSF和LPS可调节IL-8受体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2对心肌细胞[Ca^2+]i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Cao CM  Xia Q  Ye ZG  Zhang X 《生理学报》2001,53(6):425-430
为研究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对心肌细胞内钙浓度([Ca^2 ]i)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实验采用酶解法分离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以Fura-2/AM为钙探针,用细胞内双波长钙荧光系统检测细胞[Ca^2 ]i的变化。结果发现:(1)IL-2(0.5-200U/ml)浓度依赖性地降低单个心室肌细胞内钙态,IL-2(200U/ml)对咖啡因诱导的肌浆网内储钙的释放无影响;(2)纳洛酮(naloxone,Nal)(10^-8mol/L)和nor-binaltorphimine(nor-BNI,10^-8mol/L)可阻断IL-2对心肌细胞钙瞬态的作用,而纳曲吲哚(naltrindole,NTI)(10^-6mol/L)不能阻断此作用;(3)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10^-6mol/L)降低心肌细胞钙瞬态,nor-BNI(10^-8mol/L)可阻断此作用;(4)5mg/L百日咳毒素(PTX)预处理可取消IL-2降低心肌细胞钙瞬态的作用,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10^-4mol/L)不能取消IL-2的作用;(5)U73122预处理可阻断IL-2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IL-2降低心肌细胞钙瞬态的作用,是通过心肌细胞上κ阿片受体介导的,其下游途径包括PTX敏感的G蛋白和磷脂酶C。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与惊厥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o HY  Jiang YW  Wu XR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67-369
白细胞介素1(IL-1)是重要的神经免疫介质。研究发现,惊厥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在脑内迅速增加,体内注射IL-1β可加重惊厥及神经元的损伤,而抑制β的作用,则惊厥及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概括IL-1与惊厥性脑损伤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IL-1在惊厥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白介素(IL)-1β是已知具有胃细胞保护性,抗溃疡,抗分泌和延迟胃排空的最强力因子,它通过刺激胃内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作用。IL-1β通过多种通路抑制培养壁细胞的酸分泌,该抑制发生于后受体水平。IL-1β对分泌酸的壁细胞,和分泌组胺的ECL细胞二者具有阻滞作用。壁细胞表达IL-1受体。IL-1β抑制卡马可和胃泌素刺激的壁细胞酸分泌作用,对组胺刺激也有一定作用。HP感染导致浸润的胃粘膜炎症细胞释放包括IL-1β的细胞因子。IL-1β可通过其对ECL细胞分泌组胺活性的抑制,相应地介导酸分泌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人IL-6及其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单克隆抗体和突变体,针对人IL-6和人IL-6R的活性区域构建的单克隆抗体对于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显示出了很好的短期疗效,根据与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复合物GH/(GHbp)2的结构对比,推测人IL-6和IL-6Ra的活性位点,结合定点突变技术,设计IL-6突变体,IL-6R突变体和IL-6突变体-IL-6Ra融合蛋白,它们对天然hIL-6的生物活性显示出了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Wang Y  Li XM  Wang HY 《生理学报》2002,54(3):244-250
为探讨细胞内丝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各亚类信号转导通路在炎症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肾系膜细胞(rMC)表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其分布中的调控作用,以IL-1β(10ng/ml)刺激体外培养的rMC,用电穿孔基因转染及免疫杂交法观察IL-1β对α-SMA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蛋白表达的作用,并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IL-1β刺激前后细胞内α-SMA及微丝的分布变化。通过应用PD98059和SB203580特异阻断ERK和p38通路、共转染显性失活JNKK基因特异阻断JNK通路,观察阻断对IL-1β刺激所致α-SMA表达或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IL-1β刺激6h可明显上调α-SMA启动子活性,在1-2d内显著促进其蛋白合成;IL-1β刺激24h后,细胞内α-SMA及微丝在细胞核周的分布增加。阻断ERK通路对IL-1β诱导的α-SMA表达无明显影响;阻断JNK及p38通路均可使IL-1β诱导的α-SMA表达明显受抑;阻断p38通路的作用比阻断JNK通路更强,而且对基础状态的α-SMA表达也有抑制作用。上述结果提示,IL-1β可刺激rMC发生表型转化,其表型标志物α-SMA可通过基因转录增强而增加蛋白表达,在细胞内的分布向核周转位积聚。JNK及p38通路是介导IL-1β刺激rMC α-SMA表达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而ERK通路不影响IL-1β的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2.
IL—1RAcP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1是一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它参与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IL-1受体家族有IL-1RI、IL-1RⅡ和IL-1RAc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白细胞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IL-1RI是功能性受体,IL-1RⅡ是“伪受体”,IL-1RAcP是近年来发现的参与IL-1信号传导的重要分子,它的表达与否的细胞对IL-1的反应相关。醉综述了IL-1RAcP对IL-1与IL-1R结合的影响,IL-1RAcP参与的信号转导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与肿瘤基因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白细胞介素-2(IL-2)抗瘤作用的研究一直引导着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方向,本从分子生物学的和细胞生物学角度介绍IL-2的结构,激活信号系统,功能活性,各免疫细胞的IL-2分泌动力学特点,IL-2受体亚单位组成,表达调控,功能意义及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IL-2基因转导接种疗法的基本方法,作用原理,主要优点,近年获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数据,以及待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品种萧山鸡白介素2基因的克隆和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鸡白介素细胞2(cIL-2)是新近确定的非哺乳动物类细胞因子。建立了体外诱导鸡IL-2的最佳条件,从ConA激活的脾脏T淋巴细胞中克隆了我国地方品种鸡(浙江萧山鸡)IL-2 cDNA。该基因全长737bp,编码14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质。其编码序列与已公布的3条鸡IL-2仅有1-5个氨基酸的差异,与火鸡的IL-2同源性高达69.4%,与其他哺乳动物IL-2的同源性在21.2%-29.4%之间。二级结构预测表明,N端存在一长22个氨基酸的前导肽,4个关胱氨酸形成两个链内二硫键,并存在类似人IL-2的4个α螺旋,这些结构在维持IL-2生物学活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D^40、Y^65、E^82、N^108和Q^142等 在酸可能参与鸡IL-2受体的结合。分子系统进货树分析表明,鸡IL-2和哺乳动物IL-2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免疫系统选择性压力下,形成独特的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2引起离体大鼠主动脉环舒张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Cao CM  Ye S  Yu H  Xu QS  Ye ZG  Shen YL  Lu Y  Xia Q 《生理学报》2003,55(1):19-23
本文旨在研究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以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累积加药法,检测IL-2对去氧肾上腺素(PE)和KCl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IL-2(1、10、100、1000U/ml)对PE(10μmol/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而对KCl (120mmol/L)预收缩的血管无作用,去除内皮后,IL-2的舒张作用被取消。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0.1mmol/L)和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10μmol/L)预处理,均可阻断IL-2的舒张血管作用。用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10μmol/L)预处理可阻断IL-2的血管舒张作用。从上述观察结果推论,IL-2通过NO-鸟苷酸环化酶和环氧合酶途径产生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活性法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南京地方株C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IL—6、IL-8的诱生和NK活性的影响,并与国外的GS株作比较。结果发现,HHV—6CN8、GS两株病毒感染均可诱导PBMCs产生IL-8,48h达到峰值。两株病毒所诱生的IL-8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可抑制IL-6的产生,但GS株的抑制作用强于CNS株(P<0.05)。HHV-6体外感染12~24h可以增强NK活性,且CN8株诱导的NK活性高于GS株(P<0.05),之后NK活性逐渐减弱。以上结果提示:HHV-6感染可以通过诱生细胞因子和改变NK活性而影响人的免疫功能,而A组的GS株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大于B组的CN8株。  相似文献   

17.
IL-1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由Th2细胞产生,人IL-13(hIL-13)的分子量为17kd(糖量化)和12.4kD( 非糖基化);鼠IL-13(mIL-13)的分子量为14kD;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8%,hIL-13和mIL-13的基因定位于人第5号染色体和鼠第11号染色体上,并与IL-4基因紧密连锁,二者的cDNA同源性为66%,重组IL-13(γIL-13)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刺激前髓样细胞增殖,诱导单核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和CD23,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Ig,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HIV-1的复制,抗肿瘤等,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认识IL-13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调节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活性,本组在以前的体内外实验中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抑制肝癌作用。本文主要报告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IL-6对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作用和该过程中Ca^2 转导机制。生长曲线描绘以及MTT分析结果表明,IL-6(6000u/ml)作用于BEL-7402细胞24小时后,生长抑制率达12%左右,而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IL-60(6000u/ml)作用于BEL-7402细胞24小时后,BEL-7402细胞凋亡率达8.2%。流式细胞仪分析还表明,IL-60(6000u/ml)作用于BEL-7402细胞24小时后,对照组平均FTTC荧光值为1.03而IL-60(6000u/ml)组为0.759,也就是说,IL-6引起了bcl-2基因表达下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表明,IL-60(6000u/ml)作用于BEL-7402细胞后,胞浆[Ca^2 ]c升高达2倍。若事先加入TC(thapsigargin),15min后再加入IL-6,则抑制了胞浆内[Ca^2 ]c升高;事先10min或5min分别加入EGTA和普鲁卡因(procaine)也有同样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IL-6在一定剂量下可以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发生细胞凋亡,该凋亡过程可能与Ca^2 转导及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及其WPG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和抑瘤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肽多糖(Cell Wall Preparation,whole peptidoglycon,WPG)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在体内外对IL-6和TNF-α生态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及其WOG的免疫调节和抑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经驯化而具有一定耐氧能力的两歧双歧杆菌C149株及其WPG腹腔免疫S180荷瘤小鼠,应用放射免疫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的IL-6和TNF-α的含量,同时在体外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6和TNF-α的影响。结果 双歧杆菌及其WPG在体内外对IL-6和TNF-α的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S180荷瘤小鼠均有明显抑瘤作用。结论 双歧杆菌及其WPG可能通过刺激小鼠的巨噬细胞产生一些免疫活性因子而间接发挥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孤啡肽对海马IL—1β表达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o H  Du LN  Jiang JW  Wu GC  Cao XD 《生理学报》2001,53(3):209-214
采用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及大鼠创伤应激模型,观察孤啡肽对海马白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抗大鼠IL-1β抗体能明显改善创伤介导的免疫反应,即有效下调巨噬细胞分泌IL-1和TNF-α的能力,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后2h海马IL-1β的表达明显下降,且此作用能反啡肽受体拮抗剂阻断,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孤喱肽的受体在神经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实验结果提示,海马的IL-1β参与创伤应激介导的免疫反应,孤喱肽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海马的中枢神经细胞,抑制L-1β的合成及释放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