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1分子是不同于MHC1类和Ⅱ类分子的第三类抗原 递呈分子,它能将脂类抗原递呈给某些亚群的T细胞,这些受CD1分子限制的T细胞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在T细胞发育、免疫调节、粘膜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们的表面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为淋巴细胞的活化提供双信号。DC活化后分泌IL - 12、IL - 18及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刺激辅助型T细胞 (HelperTcells ,TH)增殖 ,促使TH0 和TH2 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并强烈激发TH1型免疫应答[1] ,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抗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等细胞免疫反应。应用DC的抗肿瘤实验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Brdu标记DC和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抗原负载DC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标记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实验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DC分布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与DC比较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较粗大弯曲,形态较成熟.结论:抗原负载DC比DC更易集聚于肿瘤组织周围,推测抗原负载DC比Dc可能诱导抗肿瘤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的形态学特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瘸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培养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表面突起较粗大且弯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皮肤的乳头层、网织层和肿瘤周围,于局域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副皮质区有散在分布.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接触密切.结论:抗原负载DC表现出比一般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加活跃的形态特征,冻融法全细胞来源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获得理想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6.
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能力是肿瘤免疫学上目的,随着对免疫肿瘤抗原的了解以及对T细胞免疫反应和肿瘤逃逸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方面军一目的已取得了进展,体内含量稀少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C8)是这些机制的关键。体外从外周血祖细胞诱导扩增这些细胞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纪元。DC8作为肿瘤疫苗,在B细胞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病人身上已有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与肠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肠道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肠道黏膜自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不断的与来自外界的食物抗原和病原微生物及自身长期共存的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刺激机体对有害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诱导机体对无害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最强有力的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启动了哮喘初次免疫应答,但是DCs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引发的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存在一定争议,需要重新认识。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认为DCs在哮喘中的免疫活性并不局限于启动过敏原诱发的初次免疫应答,DCs还可以通过激活记忆性T细胞参与介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哮喘气道DCs可以分化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或引起免疫耐受的调节性DCs (DCreg)或耐受性DCs (tolDC),抑制哮喘Th2细胞主导的慢性气道炎症。通过调节气道免疫微环境或细胞内源性信号分子,抑制DCs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活化记忆性T细胞的能力,或通过诱导DCreg/tolDC细胞分化,进而控制慢性气道炎症,将是未来防治哮喘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有效激发免疫应答,这与肿瘤细胞的性质和化疗药物有关。该研究主要探讨阿霉素(adriamycin,ADM)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获得的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ils,DCs)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分别应用ADM和反复冻融法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取其离心上清液,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显示:ADM处理的U14细胞抗原致敏后的DC组所激发和扩增的T细胞数及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而提示ADM处理的肿瘤抗原能有效地致敏DC并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0.
细胞粘附与树突状细胞迁移机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刘巍  周同  史浩  孙桂芝  张冬青  陈楠 《生命科学》2002,14(6):379-382,37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体内迁移机制与其分化成熟。表型转换及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参与了DC的迁移机制。深入研究DC迁移的分子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也可以通过DC进行免疫调控用于临床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与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而树突状细胞所发挥的功能与其是否成熟有很大的关系,未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具备致耐受性,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则对肿瘤免疫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将对DC的免疫学特性及Dc与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树突状细胞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诱导免疫耐受。目前对树突状细胞外周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及转基因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外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这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季倩  李兴玉  杨兵 《生物磁学》2009,(16):3041-3045,F0003
目的:建立一种磁荧光分离细胞的方法将CD34+细胞转化为DC。方法: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免疫荧光标记、外磁场分离CD34+细胞,分别加入GM—CSF、IL-4和不同浓度黄芪多糖,诱导12—14天检测DC细胞数量和功能。结果:随黄芪多糖浓度的升高,DC细胞的百分率越大。结论:黄芪多糖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诱导促进剂,联合使用GM-CSF和IL-4可将CD34+细胞转化成为DC。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未成熟的DC可摄取抗原并迁移至淋巴器官,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研究表明,DC在启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简要综述了各种DC疫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S  Yao YM  Sheng ZY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4):313-318
树突状细胞(DC)是最强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DC通过趋化因子作用由外周组织迁移至淋巴组织和器官,同时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分泌细胞因子,获得预激幼稚T细胞的独特能力。DC通过不同的受体吞饮、吞噬和胞吞抗原,例如C型凝集素受体捕获和呈递抗原,通过Toll样受体识别病原体和激活DC。本文主要综述了DC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不同病原体识别受体活化和细胞内信号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数量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枢纽,DCs在病原微生物抗原的识别与呈递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研究证明,DCs可通过其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有效识别病原真菌的抗原,并在诱导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树突状细胞分类及其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的识别作用进行系统叙述。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在抗感染免疫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介导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成熟,为设计和发展DC依赖性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感染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对树突状细胞抗感染免疫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T细胞和APC细胞相互作用形成免疫突触涉及到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的分子识别事件,最初APC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向T细胞移动,相遇后在抗原非依赖性的弱的黏附力作用下发生最初的黏附,同时伴随着TCR在APC表面俘获特异性抗原;抗原识别之后,由多种机制使T细胞和APC紧密接触并维持一段时间,随后分开,最终引起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免疫突触形成过程中的分子识别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拓扑模式和数学模式的解释,脂筏和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排以及接头蛋白的连接为免疫突触形成中分子的识别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