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陕西洛南人牙化石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祥煦 《人类学学报》1987,6(4):284-288
在陕西省洛南县洛河左岸洞穴中,发现一古人类上臼齿,其特点与郧县人牙化石很相似。与人牙化石共存的有大熊猫和獏。后二者比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同类化石明显小,比广西柳城巨猿洞中的小型者要大。从化石特点分析,洛南人牙化石及其所在沉积层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也有早更新世晚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化石文化     
刘晓峰 《化石》1996,(4):2-3
化石文化刘晓峰化石,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之一,历来为人类所关注。化石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从中创造和累积了独特的文化──化石文化。-、化石文化的含义化石,是经自然作用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文化是人类在发现、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陕南寒武纪初期的宽川铺组(距今大约535百万年)以盛产磷酸盐化的微体小壳化石和球状动物胚胎化石而闻名于世,是探索早期动物门类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宽川铺组中寻找微体化石新类型主要依赖显微镜下人工挑选的传统方法日趋低效,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微体化石数量庞大,大小接近,形态简单,非常适合于采用机器学习的手段进行人工智能分类。我们在宽川铺组微体化石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手段来进行化石图像识别和机器分拣。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来提取化石图像的主要向量特征,并设计了二叉树型多分类识别器进行化石数字分类。目前处理了5 000多张微体化石照片的人工智能识别,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生命世界》2005,(3):39-39
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已经出土了,随后新的化石不断发现,到现在为止,人们已经能根据化石大体勾画出从猿到人的进化脉络了。在这些古人类化石中,有些当时就引起了轰动,有些虽然在发现的时候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后来的发现确定了其重要的地位。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特谷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头骨和若干体骨的化石,这是古人类化石的第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5.
三趾马化石在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它对阐明进化理论和确定地层时代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三趾马是哺乳动物化石中少数几个分布最广,发现效率最高的标准化石之一,犹如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的三叶虫和纺锤虫等.我国是三趾马化石极为丰富的国家,但三趾马化石的鉴定在我国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解放前,瑞典  相似文献   

6.
皮蠹科化石主要发现于新生代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以及中生代和新生代欧洲、北美等地的湖相遗迹化石中,近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大量皮蠹科化石。本文回顾了世界皮蠹科昆虫化石研究进展,统计了已发表的化石属种,探讨了皮蠹科昆虫化石分布的地质年代及地层,简要介绍了皮蠹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并提出了目前皮蠹科化石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化石含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微体球粒化石,它们主要由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动物胚胎化石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后生动物的幼、成体化石。本文以贵州瓮福磷矿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白色球粒状白云质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瓮安生物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鉴别特征基础上,定量统计采自该层位的两组岩石样品(WA—I和WA-r1)的酸处理砂样中的所有化石。统计结果表明,瓮安陡山沱组该磷块岩中化石质量和岩石中磷酸盐组分质量成正线性相关,两个样品中化石占全部磷酸盐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在10%左右,其中多细胞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占全部化石含量均少于10%。这一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丰度,证实了保存在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色富氧含磷埋藏相中的瓮安生物群主要由动物胚胎化石组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9.
粪化石(coprolite)是石化的动物粪便,而广义上粪化石(bromalite)是石化的动物消化物、排泄物和排出物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遗迹化石,粪化石蕴含了大量实体化石难以提供的生物学信息,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以下依据:1)粪化石作为媒介帮助理解远古动物的行为习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谱特征以及古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2)粪化石中保存的古寄生虫线索能有效地解读古生物寄生关系和某些常见肠道寄生虫的起源问题;3)新生代以来古人类粪化石证据可以直接解开早期古人类的食谱、疾病特征及其迁移路径;4)中、新生代以来的粪化石中保存的植物残留信息(孢粉化石和植硅体)是重建古植被面貌、恢复古气候和探索早期动植物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粪化石研究历史,并针对粪化石在上述古生态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综述,认为粪化石可有效解读古生态。文章最后对粪化石的最新研究技术方法(如CT扫描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始新世角形类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山东省莱芜县官庄组的角形类化石—新属——沂蒙兽 Yimengia, 并将以往发现应移归这一属的标本作了陈述性说明.据以前的发现报道表明,该属化石地理分布广,地史分布窄.在我国已知的中始新世所有化石地点几乎都找到了这一属的化石.但是,在中始新统以外的地层中却没发现过这一属的化石.  相似文献   

11.
Endocranial volume (ECV) variability as measur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has been important in supporting the view that more than one species is represented in Homo habilis. Supporters of this view used a CV of 10 as a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at 1) the H. habilis CV of 12.7 indicates multiple species and 2) there is a low probability of H. habilis specimens KNM-ER 1470 and KNM-ER 1813 being members of the same taxon. This study examines published data for ECVs of fossil and extant hominoids to determine whether CV yields any information regarding species number in H. habil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empirical basis for using a CV of 10 as a standard to detect multiple species in H. habilis. Also, geography, time, sample choice, sex ratio,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are complicating factor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interpreting CVs for fossil samples. Additionally, the broad 95% statistical confidence limits (5.1-20.3) indicate that the CV estimate of 12.7 for H. habilis is not sufficiently reliable to allow biologically meaningful interpretation. However, if the CV for H. habilis is actually 12.7, it still falls within the range of variation for single species of modern hominoids. The evidence from ECV variability does not support the argument for multiple species in H. habilis.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paleoanthropology has focused increasingly on the global issue of modern human origins, and a preeminent part of that process has concerned the fate of the Neandertals of the northwestern Old World. Not so long ago, working on the origins of modern humans was a niche cloaked in convenient obscurity. Many human paleontologists were content to largely ignore, and thus remained ignorant of, the hominid fossils of the later Pleistocene, an attitude parallel to that of Bordes regarding the Neolithic in comparison to the more glamorous Paleolithic; he referred to the former simply as, “C'est de la merde!” However, the Neandertais have become a topic guaranteed to attract attention, thus drawing in scholars who until recently disdained interest in such basically human fossil hominids. They are now willing to direct their students' and even their own research toward late archaic humans (such as Neandertals) and early modern humans in whatever portion of the Old World is most readily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3.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7,36(1):131-140
对于方兴未艾的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遗传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领域内进行。学者们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出自非洲说"、"融合说"等观点与假说,有的学说针锋相对,南辕北辙。究其原因,除了相关研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只是在局部问题与材料上做分析和解释,尚无法得出全面、能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外,由于不同学科存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的不同,学科间缺少了解、沟通与协作,出现一些学术语言和研究结论不被彼此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误解与无谓的争论,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借鉴、互动和成果的共享,进而妨碍了跨学科的整合研究并达成学术共识。其实,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每个学科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在解决人类起源与演化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享其成。因而,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传统的古人类学、考古学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之间的交叉与协作,明确彼此的关注点、需求和专长,凝练共同的学术问题和目标,整合现有的研究问题、资源与成果并向着共同的学术方向一道前行,是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并破译现代人起源这一重大命题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9-175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吴秀杰  张玄 《人类学学报》2018,37(3):371-383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加上多数头骨破碎或者内部附有地层胶结物,导致颅内模无法成功复原。受技术水平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者一般只是侧重于化石外表形态结构的研究。高分辨率工业CT和3D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虚拟复原出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使得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颅内模被复原出来,促进了脑演化的研究。近年来,本文第一作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复原了南京直立人、柳江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头骨的颅内模,通过对其颅容量、脑沟回特征、脑不对称性、脑表面的动、静脉血管压迹、各脑叶的大小、形状及比例的研究,获取了中国古人类脑形态特征变化的数据,为探讨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学报》1989,8(1):99-100
日本第四纪学会1988年大会于8月19—21日在仙台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祁国琴应邀出席。他们除参加由大会组织的宫城县江合川流域的地质旅行外,还与东道国、苏联、南朝鲜和香港的同行就“东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人类及其环境”专题开展热烈讨论。 此外,黄慰文还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和由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接待,于8月14日  相似文献   

17.
《人类演化》一书,作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古人类学教授沃尔波夫,大13开本,厚达900多面。初次看到如此又大又厚的书时,着实使人吃惊。16午前,沃尔波夫曾出版过一部《古人类学》教科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现在出版的虽然书名为《人类演化》,但在编写材料的安排次序上,与前者并无二致,而在内容上却大大扩充了。全书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人类演化的基础知识,分三章,分别论述年代测定、演化理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20.
李传夔 《人类学学报》1990,9(4):290-293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至今已60年了。它的发现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60年的后继工作,我们的事业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为促进古人类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我首先代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同行、向在座的学术界前辈,向各位领导及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发展的梗概,以便探讨我们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