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昆虫知识》2008,45(5)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蚂蚁最终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蚁后还是地位卑微的工蚁,将取决于什么因素呢?目前,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蚂蚁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其基因特征和年轻时所吃的食物营养。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5):I0002-I0003
<正>当人面对一种新体验比如在不熟悉的食物之间作选择,他们会搜索大脑过去的相关经历来决定如何作出选择。本周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大脑是如何产生新的事物联系来决定新选择的--甚至在大脑没有经历过直接体验时。Helen Barron,Timothy Behrens等人首次给受试者展示了一种他们熟悉并在实验前已经吃过的食物(比如甜菜根、蛋羹、鳄梨),然后紧接着让受试者看另一种他们不熟悉、之前也没有吃过的食物(比如加入甜菜根的蛋羹),但他们可通过回味之前吃过的食物来想象其味道如何。  相似文献   

3.
古代人们吃什么?这对历史学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是社会的历史形态,而无论什么社会,它能够存在,最起码的条件就是组成这一社会的人们必须生产出足以供自己生存下去的食物,因此,围绕“吃饭”问题展开的生产、消费是任何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活动。食物的种类与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因此,如果能知道古代人们吃什么,对于推知他们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社会情况,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历史学家碰到的困难是,怎么才能知道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人们吃些什么。过去,历史学家主要依靠挖掘出来的与古人遗骨在一起的生产工具,啃过的兽骨、残存的粮食化石等来推测古人的食物,这样的方法虽然也能提供一些信息,但毕竟十分间接,所提供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蛇的食性     
自然界中蛇类的食物十分丰富.蛇主要吃活的动物,包括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蛞蝓、蛇、鸟、鱼、蛙、蜥蜴以及昆虫等,甚至小型兽类.蛇吃植物非常少见,但曾有人了见到蟒蛇吃芒果或番茄.研究蛇的食性,有利于为饲养蛇供应食料.蛇的种类很多,各种蛇所摄取的食物也不相同.有的蛇是狭食性的,专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例如翠青蛇吃蚯蚓;钝头蛇吃陆生软体动物;乌梢蛇吃蛙;眼镜王蛇专吃蛇或蜥蜴;眼镜蛇、蝰蛇嗜吃鼠类;尖吻蝮(五步蛇)、蝮蛇(土公蛇)等不但吃鼠、蛙、还捕食鸟类;银环蛇喜吃蟮鱼、泥鳅:金环蛇以鱼、蜥蜴、蛇为食;烙铁头以蜥蜴、鼠类和鸟为食;竹叶青以蛙、晰蜴和鼠类为食;海蛇均以鱼类为食;白花锦蛇和黑  相似文献   

5.
<正>食物,是动物永恒的主题。而吃什么食物,则是动物永远也无法统一答案的问题本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你吃你的肉,我吃我的草,彼此不干扰,世界很和谐。可是,总有一些另类的动物喜欢"桃事",自己的口味怪就罢了,还非要将惺口味发扬光大,让其他动物"见怪不怪",甚至加入它们的行列。大家一起来吃土有句俗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说,很多人到外地去都会带一把家乡的土,以预防水土不服。可是,土真的能吃吗?  相似文献   

6.
普天之下,鸟类的数最之所以如此繁多,是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极为广泛。它们几乎什么都吃,甚至其他生物吃不到的,它们也吃,并且多数鸟类是杂食动物。鸟类能够在地理和环境上各自开辟一个适应生活的地方。在地球上,除了真正荒芜的地方外,每一个环境都有其特定的鸟类。鸟类与环境相适应,绝非偶然现象,是它们在长期自然淘汰的选择过程中趋向更成功的生活方式的结果。而那些专吃某一类食物的鸟,经过长期的进化,各自都具有其独特的觅食构造机制和奇特的觅食方法。  相似文献   

7.
松果腺的分泌功能与生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临床上发现,男孩性早熟与松果腺发生肿瘤有关。但其直接原因,长期未被阐明。一种观点认为,性腺早熟直接取决于该腺体分泌物的释放;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与间脑产生肿瘤造成的机能损伤有关;有的认为,哺乳类的松果腺是系统发生过程中退化了的器官,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食物有密切关系,首先要吃饱,接着就是要吃好。让所有人们吃饱很不容易。至今地球上还有几亿人在挨饿,而且世界人口尚要增加,如何保证食物供应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丰衣足食的人来说,更要求吃好。不仅是营养,还有口味,会不会使人发胖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将越来越讲究。无论怎么吃,基础食物都是靠植物提供的。粮食、瓜果、蔬菜、海带、螺旋藻等本身就是植物产品;鱼肉蛋奶是动物吃了植物转换成的;香草木耳和酱醋美酒是微生物利用植物作原料变的。人和动物吃食物呼出二氧化碳和排出粪便,微生物将动植物和它们的排…  相似文献   

9.
谁是最早吃螺蛳的人?有的作者依据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的成层田螺壳体的事实,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有关人类最早吃螺蛳的记录,可能就是全新世早期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广西桂林甑皮岩人了”。笔者却认为不然。因为根据我国现有的考古资料,最早吃螺蛳的并不是甑皮岩人,而是比甑皮岩人至少早一、二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地质年代应属上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我以往上头一堂初中生物学所说的话,原因是头一堂课有的人说两句话就下班了,甚至有的人就不上,我个人认为这一堂虽不讲正课,也不应当给同学一个松懈的感觉。最好利用这个机会,把本课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同学们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最初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的作用不仅是整理已知的和发现新的事物,还要拟定合理的政策以供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择。就食物生产与营养而言,以下一系列问题需要得到解答:一、人体的营养需要是什么?二、实现这些需要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在前者缺乏可靠资料时,可能对食物生产基本方法采取不合理的措施。最后,在这个领域里应用科学成就来改变膳食组成会发生什么反应?  相似文献   

12.
放射线照射食物可以延长储藏时间及减少储藏时的损失,许多作者都认为这是最有希望的理想储藏方法,亦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照射食物的放射源,常用的有放射性同位素钴~(60),高电压加速器以及原子反应堆中的副产物——裂变产物。杀死细菌常用的照射剂量为2—6×10~6rep.,杀死昆虫的剂量为5~10×10~4rep.,做毒性试验常用的剂量为3—6×10~6rep.。放射线照射能对食物发生高能电离作用,所以可能产生毒性。产生毒性的机制问题,有人认为是分子中CH_2键的分解;有人认为是发生电离变化后产生H及OH根,还原与氧化了食物中的有机物;有人认为是产生了脂肪的过氧化物或者是由于食物中蛋白质或醣发生变化的缘故。但这些变化是否与毒性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最近八年来关于照射食物对动物毒性试验研究的结果说明,从高等动物、大鼠或非哺乳类动物,经过短期或长期的观察,食物经照射后,对生长、生殖、寿命、血相、病理变化等无显著的影响,虽然酶的活力(如肝、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等)与代谢能等方面在吃照射食物的动物较吃未照射者稍高。吃照射牛肉大鼠所发生的流血现象,主要是饲料中维生素K被照射所破坏,加上照射牛肉产生了羰基化合物,使大鼠不愿意吃自己的粪,因而形成维生素K的缺乏。  相似文献   

13.
贪吃的本性     
张鹏 《生命世界》2014,(3):44-45
正保健医生告诫我们不要贪吃甜食或脂肪类食物,因为贪吃和偏食都是坏毛病。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坏毛病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坏毛病呢?自然界食物本身没有"好吃"或"不好吃"的标记,但是我们大脑会自主地做出判断,将能量高或有营养的食物归为好吃,将能量低或有毒的食物归类为不好吃。这样婴儿本能地喜欢吃甜食、肉等高能量食物,不喜欢吃粗纤维、草、树叶等低能量、有毒性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不仅希望长寿,更希望到老仍有青春活力。这应该说是可以办到的,只要你能注意下列八点: 1.吃富于营养的食物。选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祖先一度是素食者,但很早以前却变成了食肉者,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类是很奇特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人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体质特性:用双腿行走;有很大的脑子;由于没有明显的“发情期”,难以说出女人何时怀孕;制造工具比体质上的进化对适应趋势的影响更大。人类还有一些行为上的特性:具有创造艺术、音乐和语言的能力;有男女结对为偶的习惯;与其他灵长类相比,我们吃更多的肉食。我们现在谈谈人类的食物——争论多年的古生物学问题: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始吃这么多肉食。就许多人而言,在食物上现在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而在遥远的过去,获取食物可是件很伤脑筋的事。一般认为,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大部分部是素食者,在某一关键时刻,我们的远祖经历过一次大的转变:从大部甚至是全部素食转变成吃大量的肉食。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常有的事。现在不大容易找到很好的例证,用以说明起源于素食的祖先而进化转变为食肉  相似文献   

16.
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的生态学意义及行为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选择是觅食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动物食物选择对策主要有营养选择、植物次生化合物假设、营养平衡假设、最优觅食理论和条件性气味回避假设。动物学习食物选择的行为过程中,觅食个体能通过其认知过程和感知过程来处理食物信息、学习选择食物项目是一种可塑性行为方式,有利于动物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幼体通过社会学习自母体学习的觅食经验,在幼体一生的食物选择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条件下,幼体可模仿成体的食物选择模式;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动物通过试错学习选择的食物项目可能较模仿成体所摄取的食物项目营养含量更丰富。  相似文献   

17.
在动物园里,游客投食是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人们认为把自己带来的食物给动物吃是出于爱心,其实它们并不需要这种东西,结果成了“错爱”,用不适当的表达方式破坏了动物园正常的生活规律,反而对它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8.
节假日,不少慢性病患者往往把精力都用在了欢度节日和吃喝玩乐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变晚睡晚起;一日三餐变一日两餐;荤素搭配变以荤食为主;晨练停止了;平时治病吃的药停止了……这样做对耐受性差、抗病力低的患者来说,很容易诱发疾病。然而,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这些慢性病在出现什么症状时应该及时去看急诊,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得了小感冒、咽喉炎也不惜半夜到急诊排队看病,但有的人,明明高烧几天,却因为怕麻烦,宁愿"扛着"也不愿意看急诊。更有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病号,当常见症状突然加剧或变化的时候,仍自认为"自己平时也这样"而没有紧急就诊的意识,有的患者甚至因为这样的认识白白送了性命。其实,慢性病有时也要看急诊。  相似文献   

19.
等翅目(Isoptera)昆虫等翅目(白蚁)昆虫是昆虫纲的一个大类群,它们的行为变化多端,但全部依靠吃植物纤维为生。白蚁的经济对策同大多数社会性膜翅目昆虫有明显不同。它们的能量收益很少与采食对策相关,而主要是取决于食物的消化和利用效率。从社会比较能量学的观点看,白蚁最明显的特点是,它们常常直接居住在食物资源的内  相似文献   

20.
我们听到过很多传说,都说原始民族从来不贮藏食物以备粮荒,食物充足时大吃一顿,没有食物时就饿肚子。有些原始民族确实如此。据说,两个卡拉哈里沙漠的游牧民半天内就能吃一头羊,连内脏也不剩下;北极的爱斯基摩猎人一次能吃下四、五公斤肉。但是,绝大多数的原始民族都懂得应该把剩余的食物贮藏起来。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是这样做干肉饼的:先把干野牛肉捣烂,加进野樱桃和溶化的油脂,然后装进生牛皮口袋,再把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