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卫氏并殖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并殖吸虫是复殖吸虫纲中一种比较肥厚的种类,且其体壁表面密布着许多不同格式的体棘,后者又被作为鉴别虫种的标志之一。因此,对并殖吸虫体壁表面及其体棘的细节进行扫描电镜的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是,迄今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进行卫氏并殖吸虫观察的并不多,有草野美智子和冈村一郎(1976)及财前容子和冈村一郎(1976)及藤野隆博和石井洋一(1978)关于肠管上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并殖吸虫虫种繁多,我国已发现26种。一般皆以形态学分类为主。由于寄生的宿主及分布地域、孳生环境的不同,致使形态上也有差异。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探讨虫种间差异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另一途径。本文在同等条件下比较研究湖北两种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同时与王芄芄(1982)报道的卫氏、李树华(1983)报道的斯氏进行了同一虫种间的染色体组型比较。材料和方法自通山及神农架并殖吸虫流行区溪蟹中分离出并殖吸虫囊蚴,经喂食或腹腔注射法感染家犬,于120—136天剖杀,从肺囊肿取出成虫。刘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形态学观察、鉴定。从成虫体内取…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杭州双睾虫(Diplorchis hangzhouensis)生活史各阶段(自由生活的钩毛蚴、蝌蚪鳃上的后期幼虫、沼蛙膀胱内的成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讨论了幼虫发育至成虫过程中这些结构演变的意义,并与其它单殖吸虫的体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卫氏并殖成虫的形态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殖科(Paragonimidae)吸虫的种类国内外报告的至少有30多种,我国占有17种以上。并殖吸虫分类的根据除成虫形态外,还有生活史、病理及免疫等方面的特征,但成虫的形态在种别的鉴定上仍占很重要的位置。并殖吸虫种类中,卫氏并殖Paragonimus westermani(Kerbert,1878)Braun,1899在世界范围内是分布最广和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虫种之一,而国内有关卫氏并殖成虫形态全面详细描述的资料甚少,多数是作一般鉴别特  相似文献   

5.
并殖吸虫成虫形态结构特征排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9种并殖吸虫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并殖吸虫成虫的6项主要特征中,体形因素及卵巢类型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在被分析的9个种中,怡乐村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巨睾狸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陈氏并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7个种具有种的独立地位,而泡囊狸殖吸虫和扁囊并殖吸虫未能分别从斯氏狸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中分开。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电镜对并殖吸虫进行观察研究的报道多见于成虫期。至目前为止,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殖吸虫卵的,国外有:Ishii,Y.et al.(1970)对克氏并殖(Paragongmus kellicotti)、墨西哥并殖(P.mexicanus)及秘鲁并殖吸虫(P.pruvianus)卵的观察;国内有何毅勋(1980)对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t);樊培芳(1985)对卫氏并殖(P.w)斯氏狸殖(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虫卵的比较观察。本文也对卫氏并殖吸虫(P.w)斯氏狸殖吸虫(P.s)以及异睾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heterorchis)的虫卵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已报道的各虫卵进行比较。这样,除能了解卵壳的表面结构外并将有助于并殖吸虫分类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卫氏并殖吸虫尾蚴(二倍体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扫描电镜观察鄂东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二倍体型),发现尾蚴体表布满体棘。体棘的形态可分为短棘和中长棘两种,由前向后逐渐增长。棘上、棘之间可见疱疹样颗粒。锥刺从锥刺孔中伸出。感觉乳突有三型,一般呈对称排列。长纤毛型乳突多见于虫体前端及口吸盘周围。腹吸盘之后,倒三角形凹陷的二侧体壁上,分布着短纤毛型乳突。腹吸盘上排列着丰富的半球型乳突。体棘和乳突的排列情况与卫氏并殖吸虫尾蚴(三倍体型)不同、因而在种下分型的分类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浙江临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染色体组型,属二倍体(2n=22,n=11)两性型。可分为三组,第一组1对(第1对,最大);第二组4对(第2~5对,中等大);第三组6对(第6~11对,较小)。并报道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测量数据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各期的形态变化。并殖吸虫种类繁多,至今全世界报道已近40种,我国已发现有24种,但对虫种分类以及种以下是否有亚种或不同株的问题,意见仍有分歧。单纯采用形态学方法分类已不能适应目前的需要。近年来对并殖吸虫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迄今国内尚未见有关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测量数据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形态变化的报道。本文对浙江临安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并观察减数分裂前期各期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异盘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发育及宿主转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涛  张惠群 《动物学报》1993,39(2):226-228
在我国,引起人体患病的并殖吸虫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以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异盘交殖吸虫(Paragonimus heterotremus)三种。自从1965年广西那坡县发现异盘并殖吸虫疫源地和一例痰中查见虫卵的患者以来,泰国、老挝等地也分别报告了该虫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与在肺内检获成虫的病例。异盘并殖吸虫对人体的致病性、宿主关系及传播方式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的发育及宿主转换的研究,日趋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此两种并殖吸虫病均可由转续宿主介导或经宿主转换而传播。异盘并殖吸虫在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尚未涉及。为此,我们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宿主转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以下简称卫氏)是我国人体肺吸虫病的重要病原,在国内分布广泛,已发现人体感染12省,保虫宿主16省、区,蟹类或蜊蛄阳性12省(陈心陶,1965)。吴光(1939,1951)在皖南豹体和蟹体发现该虫成虫和囊蚴;1973年后陆续有蟹体囊蚴和大量人体感染报告(沈铭程等,1975;蚌医寄生虫学教研组等,1977)。该虫囊蚴形态见于文献,而成虫形态,只我国台湾省(永吉康祐,1942)、朝鲜(小林晴治郎,1919)、日本(田边薰,1950)的材料有过详细研究,我国大陆方面对这一人体重要并殖吸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