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子两个公式的内容和两种术语体系 (1) 矛盾和悬案李建之同志认为“20世纪初叶认识到推动细胞吸水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不是靠渗透压陡度而是靠能量陡度”。这与后面“1943年提出水分沿自由能陡度移动”相矛盾。提出S=P-T公式的那时期,是否已经认识到它的内容是能量陡度了呢?“这公式反映了在热力学基础上的细胞吸水动态关系”,是  相似文献   

2.
測定植物組織吸水力的“細流法”(法)是一个簡便而又較精确的方法。宋廷生、余叔文在“关于測定植物吸水力和細胞渗透压的細流法”(植物生理学通讯1963,3)一文中,已对此法作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見。但是,对于“小液流”方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渗透压(π)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统中(两种不同有效浓度的)溶液的渗透势(ψ_x)的差值。……由π=⊿ψx=ψx-ψxB可见,渗透压表示了溶液B的渗透势比溶液A的渗透势要低π这样大的值。……(一个溶液的渗透势)ψx≤0……渗透压等于两溶液的水势之差值。”引文中的“两溶液”,不妥。一溶液的渗透压是该溶液与纯水达成渗透平衡时,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压(差),不是两溶液的渗透平衡时的外压(差)。  相似文献   

4.
教学要点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与水分的散失。重点是渗透吸水,难点是渗透吸水过程中的渗透压问题。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是由扩散引起的。 1.什么是扩散作用放实验投影(图1)。  相似文献   

5.
读了通讯1956年第6期叶乃器同志的“对S=0的讨论”一文之後,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说“当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膨压等於零,吸水力是否等於零,有人认为不等於零,有人认为等於零。因而相持之下未能得到解决”。我觉得这个争辩之产生主要是由於他们对吸水力之“相对性”认识不足所致。现在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希大家指正。文中,作者承认了S=(P-T)-P_e公式的优点,但又不赞成在讲课或实验中介绍给学生,理由是“如果用这个公式,那么当吸水力与外面溶液的渗透压平衡时,便要得出S=0的结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物》课本中,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提到“渗透吸水原理”和“细胞吸水力”。这一节教材是教学上的难点。其中关于“渗透压”的讲解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一)什么是渗透作用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蔗糖液,蔗糖液会渐渐扩散,直到全杯水中蔗糖分子均匀分布为止,这称为扩散作用。渗透作用是扩散作用的特殊形式,是溶剂分子(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7.
细胞吸水力公式不论在教学上和实用上都很重要,目前提出来进行公开的讨论是必要的。集思广益,最後定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在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展开讨论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里仅就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细胞吸水力公式到目前为止总起来不外乎两个公式,S=P-T和φ(S)=P-T-F-P_0。公式S=P-T应用较为广泛,绝大部分教科书上都采用了它。公式φ(S)=P-T-P_0。引用的较少,该公式由Stile(1924)最初提出以後经过汤佩松先生修正重新提出的。这两个公式那一个能比较真确的表示细胞的吸水力呢? 先看公式S=P-T;S代表细胞吸水力,P代表质壁分离时细胞渗透压,T代表膨压。  相似文献   

8.
细胞液浓度与细胞吸水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的吸水力主要与细胞的渗透压和膨压有关系,而细胞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液的浓度大时,渗透压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大,细胞液的浓度小时,渗透质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小。细胞吸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产生膨压,如果膨压与渗透压相等时,水分出入  相似文献   

9.
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有两种类型:被动吸水和主动吸水,被动吸水的动力是蒸腾拉力,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压。我认为根压不是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而应当是植物根系吸水的结果。理由有三点: 第一,根压的定义没有“根压是根系主动吸水的动力”的含义。“根系的生理活功使液流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根压是由于根系代谢活动的结果,使木质部导管分子内产生  相似文献   

10.
读了《植物生理通讯》1981年第3、4、6期上几位同志的关于“水势”讨论的文章,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通过讨论,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比如,为什么要用“水势”这一概念来代替原有的“吸水力”、“渗透压”、“扩散压亏缺”等旧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开始运用“水势”进行教学和实验以及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从讨论中可以看到,也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分歧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热力学的一些关系,系统地阐述了悬浮于溶液中的一个离体活细胞的水分关系。借助正文中的方程式(1),(2),(4)和(9),可以确定该细胞在膨胀的任何阶段水分进入或外出细胞的趋势。按照惯常的压力术语(例如“渗透压”,“膨压”,“壁压”和“吸水力”)解释了各方程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永平同志与教授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为植物水分生理中基本问题之一。但由于实验上的困难,迄今尚无完备及十分正确的说明。A.Weever在其所著的“五十年来的植物生理学”一书中,曾有所讨论,现择要摘录如下,以供读者们讨论。植物生理教科书中以A.Ursprung的吸水力概念,和他以实验所证明的,在植物根部从根毛到中柱之间的薄壁细胞存在看一定的渗透压差距的事实来说明。水从根毛跑到中柱去的现象。依据Ursprung的见解来说明这个现象,其中有一部分现象不能完全可以说明。正是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细胞的吸水活动,决定于细胞和环境间的水势差。任何含水体系的水势,都受到可改变体系内水分自由能的诸因素的影响。植物细胞是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的体系,它的水势受那些因素所决定?国内外的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以及在《植物生理学通讯》上所开展的关于水势问题的讨论中,对此理解仍有分歧。最近荣文同志就“有液泡细胞的水势究竟应等于什么?”提出了讨论,这很有必要。其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关于代表植物细胞由外界摄取水分的真正能力的概念,十九世纪初Ursprung和Blum曾加研究。他们证明了植物细胞吸取水分的能力受着两个因素的影响:细胞液的渗透壓是水分进入细胞的原因:细胞壁的紧张度(卽由流体静壓力所引起的壁壓)是水分进入细胞的障碍。以吸水壓表示之,它等于细胞液的渗透壓与壁壓之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北京大学植物生理学教研组汤佩松先生在“植物细胞与其周围环境间水分交换关系问题的一个简易处理”一文中,引用了一个新的概念和名词:水分交换本领(C),并将它与“吸水压”(S)分开。使得他本人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作为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物》课本在阐述水分代谢时,引用了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关于渗透压和吸水力,不同的教科书和文献有不同的提法,现在的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自1982年以来已改动多次,它是教学中的难点。实际上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是不够准确,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的。现在人们根据热力学原理,提出了水势、渗透势等一系列新概念来代替旧术语,对渗透作用作了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结实特性与种子繁殖力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元宝山冷杉是仅产于广西中部元宝山的珍稀濒危植物, 天然更新能力差。调查表明, 不同植株的球果产量、单果种子的数量均有差异, 球果长短、大小与种子数量、种子质量(饱满率)存在显著正相关。风干种子千粒重为16.9581 g, 含水量为12.85%。元宝山冷杉种子的吸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 小时, 为急剧的吸水阶段;第二阶段是1~10 小时, 吸水基本停滞;第三阶段是10~339 小时, 又是急剧的吸水阶段, 吸水量递增。用0.1%靛蓝溶液测定种子生活力, 按以往判别松科植物的标准判断, 其生活力极低。饱满种粒在培养箱中发芽率为18.9%, 场圃发芽率6.8%。以往判断方法是否不适用元宝山冷杉, 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种子发芽率低, 是冷杉自然更新不良、种群难以延续和扩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几本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及实验教材评析二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质壁分离法测定植物细胞渗透压(或渗透势)的基本公式P=RTiC (或ψπ=-RTiC) (1)以及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基本公式(由上式演变而来)ψω=-RTiC (2)虽然堪称众所周知,但对公式中C的理解却常出现一些不应有的紊乱。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以及某些高校自编的同类指导书中,都认为C是“溶液的克分子(摩尔)浓度”,因而在指导配制蔗糖(或甘露醇)溶液时误以为是配制多少M,即体积摩尔浓度。不久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的吸水力(suction force)(吸水压或扩散压)是指细胞的吸水强度,它是水分生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吸水力的意义不仅在于能表示出细胞吸水能力的大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细胞对水分的  相似文献   

20.
邢卫东 《生物学通报》1997,32(11):36-36
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进入中学生物课堂中,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生物教师所认识。本文以“水分代谢”第一课时为例,探讨如何发挥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的辅助作用。1教材分析“水分代谢”第一课时是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及部位;(2)吸水的方式;()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其教学重点为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教学难点为渗透吸水的原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吸水的条件,以及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2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