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双丹  罗勇 《生理学报》1991,43(4):400-404
In order to study whether 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 (ANF) is involved in the depressor effect of clonidine, microinjection of the latter into 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 (NTS) was carried out in anesthetized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sp) and normotensive Wistar-Kyoto (WKY) rats. Each strain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injecting: (1) clonidine (1.0 microgram/0.2 microliter); (2) yohimbine (3.3 micrograms/0.2 microliter) followed by (1); (3) 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 (ACSF, 0.2 microliter) as control. A 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nd a suppression of ANF release elicited by clonidin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SHRsp than in WKY rats. After blockade of alpha 2-receptor with yohimbine, the hypotensive effect of clonidine was blocked completely in WKY rats, but only partially in SHRsp, while the suppression effect on ANF release was eliminated in both strains. In addition, the decrease of plasma catecholamine produced by clonidine could also be blocked after yohimbin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F probably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depressor effect of centrally administered clonidine, while in SHRsp the decrease of plasma ANF might be a blood pressure-dependent compensatory response.  相似文献   

2.
孙双丹  张琪 《生理学报》1989,41(1):56-62
为研究心钠素(ANF)和精氨酸加压素(AVP)的相互作用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对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和对照大鼠(WKY)侧脑室(icv)或静脉(iv)注射人ANF-(99-126)观察其对血浆、下丘脑和垂体AVP含量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尿量(UV)、尿钠(U_(Na)V)排泌的影响。静脉注射ANF后10min,SHRsp和WKY大鼠的MAP分别下降9.4%和12.2%(P<0.05),UV分别增加9和20倍(P<0.01),U_(Na)V增加16和29倍(P<0.01)。侧脑室注射ANF对两种大鼠的MAP、UV和U_(Na)V排泌均无明显作用。静脉或侧脑室注射ANF均使两种大鼠的血浆AVP水平明显下降,其中SHRsp的血浆AVP浓度下降程度(iv,-58%;icv,-31%)弱于WKY大鼠(iv,-80%;icv,-65%),下丘脑AVP含量在两种大鼠中都明显增加,而垂体AVP含量无明显变化。 结果表明,人ANF-(99-126)有明显的抑制AVP释放和降压、利尿、利纳作用,而SHRsp对这些作用的敏感性都降低,提示SHRsp对ABF的反应减弱可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18只1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Mod组,n=6)、贝那普利组[Bph组,盐酸贝那普利灌服0.90 mg/(kg·d),n=6]、氨氯地平组[Aml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灌服0.45 mg/(kg·d),n=6],另以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n=6), NC组和Mod组每日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压,观察结束处死大鼠取空肠粪便,进行16S rDNA V4区扩增子信息采集与分析。结果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SHR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用药后对SHR肠道微生物的门属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有一定影响;根据关系热图分析菌群和环境因子血压的关系,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厚壁菌属(Firmicutes)和粪球菌属(Coprococcus)与收缩压(SBP)相关,拟杆菌属与平均动脉压(MBP)相关。结论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具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并对SHR肠道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皮下注射6—羟多巴胺(6—OHDA)施行交感神经损毁术对成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和红细胞Na+外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年期施行交感神经损毁术的SHR血压显著低于未损毁组,同时红细胞Na泵驱动的的Na+外流最大速率显著下降、Na+-K+外向协同转运系统的单位活性升高。三者均接近WKY大鼠的测定值。相反,损毁成年SHR交感神经不影响上述两个动力学参数,血压也未见明显改变。此外,不论幼年或成年期注射6—OHDA均可降低Na+—Li+对向转运系统驱动的Na+外流最大速率。上述结果提示,在SHR早期发育过程中,交感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降低Na+—K+外向协同转运活性,继而刺激Na泵代偿功能增强。这种现象可能同时存在于SHR动脉平滑肌,因而是高血压产生的一个原因。关于交感神经损毁术后SHR红细胞Na+—Li+对向转运最大速率下降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与交感神经早期营养作用的消除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镁离子联合金雀异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6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8只,饲养7d后测量大鼠初始收缩压(SBP)及心率(HR),应用双盲分组原则,将大鼠分成对照组、镁离子组、金雀异黄素组、及联合组,每组各7只。饲养7d后,取一次性注射器,消毒抽取药物,暴露尾部及血管,进行注射。每7d注射一次,连续注射4周。比较各组大鼠SBP、HR、hs-CRP、MCP-1、vWF、血管紧张素(AngⅡ)。结果:给药前四组大鼠SB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给药后对照组SBP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0.05),镁离子组与金雀异黄素组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大鼠在给药1周、2周、4周后SBP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给药前四组大鼠心率比较无差异(P0.05)。给药后对照组、镁离子组、金雀异黄素组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P0.05),联合组低于治疗前(P0.05)。给药第2、4周联合组HR水平低于其他三组(P0.05)。联合大鼠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MCP-1、vWF水平显著升高(P0.05)。给药前各组大鼠AngⅡ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给药2周、4周联合组Ang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镁离子联合金雀异黄素能提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顺应性,减少炎症反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EHS) 红细胞抗高血压因子(AHF)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及正常血压的 wistar Kyoto(WKY)大鼠和 wistar 大鼠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影响。结果如下:(1)从腹腔一次注入 AHF(1.6mg/kg体重),可明显降低 SHR 和 RHR 的 SBP。给 AHF10min 后,SHR 的 SBP 平均降低34.0 mmHg,至3h 恢复;RHR 在注射 AHF 后24h,SBP 平均降低92.5mmHg,且持续时间较长,至第九天仍维持在低水平。(2)从股静脉一次推注 AHF(0.8 mg/kg体重)后,SHR 和 RHR的 SBP 和 DBP 均有显著性降低,且对 RHR 作用时间较 SHR 长,对 DBP 作用时间较 SBP长。给 AHF 后12 min,SHR 的 SBP 和 DBP 分别降低42.8和48.2 mmHg;RHR 在给AHF 后25 min,SBP 和 DBP 分别降低38.3和42.5 mmHg;AHF 后5min,wistar大鼠 DBP 由96.7±12.9mmHg 降到 83.3±11.7 mmHg(P<0.05),而 SBP 无明显变化。AHF 的降压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3)AHF 可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对 Wistar 大鼠的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不同周龄自发性高血压(SHR)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血流量及血流速,为SHR及有关高血压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采用CODATM无创血压仪,测量34只8~15周龄SHR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血流量及血流速。在最后一周测量完血压值后,采用45mg/kg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动物,进行处死。采取胸主动脉、肺、肾、心脏和大脑,经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8~15周龄SHR的收缩压和心率值在各周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舒张压的比较中,第8周与第15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压的比较中,第8周与第15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组织学观察中,40%的心肌细胞变性。结论SHR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压随周龄的增加均有上升的趋势。而心率、血流速及血流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在各周存在一定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锶对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压升高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07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A组纯水对照组22只、B组锶水浓度3mg/L组22只、C组锶水浓度9mg/L组19只、D组锶水浓度18mg/L组22只,E组锶水浓度36mg/L组22只,普通饲料喂养12周。实验开始时测定基础血压,至结束时共测十次血压。实验开始及结束采血两次,检测肝、肾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及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A),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结果:(1)SHR成年后,E组与A组相比表现出血压下降趋势(P<0.05);第十、十一、十二周时D、E组血压均显著低于A组(P<0.01);B、C组较A组也有不同程度下降;随锶水浓度增高血压呈逐渐下降的大体趋势,B-E组血压值低于A组(P<0.05,P<0.01);(2)锶水喂养后各组肝、肾功能指标及ET-1、renin、Ang-II、NA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锶水喂养后,B-E组主动脉NF-κB、VCAM-1;ICAM-1的积分光密度值(IOD)均显著低于A组(P<0.01),且随锶水浓度增高,NF-κB、VCAM-1、ICAM-1的表达呈递减趋势(P<0.01)。结论:微量元素锶可延缓SHR血压升高,减小血压波动,其对高血压的预防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NF-κB经典通路,减少VCAM-1、ICAM-1等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减轻血管壁损害。  相似文献   

9.
应用金霉素(CTC)荧光检测、精子穿卵试验和项体酶β-D-半乳糖苷酶活力测定等方法检测冻存对大鼠精子顶体的影响。CTC荧光反应显示,与未冻存精子比较,冻存后精子顶体反应的类型发生改变,AR型(发生了顶体反应)精子比例明显下降,冻存前为68.6%,冻存后为13.4.%,但是获能精子的比例未发生明显变化(92.6%对90.8%)。与未冻存的精子相比,冻存组精子的穿卵试验的受精指数下降(23.4±7.02对10.2±3.95),而且冻存后精子顶体酶——β-D-半乳糖苷酶活力明显下降(9.39±1.98对4.50±1.40)。结果表明冻存后精子的顶体功能受到较明显的破坏。实验结果为今后针对性地改进大鼠精子的冻存方法,改善大鼠精子的冻存保护剂提供实验和机制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和心肌MAPK、Ang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He KL  Zheng QF  Mu SC  Li TC  Pang YZ  Tang CS 《生理学报》1998,50(5):539-542
放免法测定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凝胶内磷酸化法测定心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活性(MAPK),以心脏重/体重表示心肌肥厚程度。结果表明:与4个月的WKY大鼠比较,4个月的SHR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及心肌MAPK活性分别增加了218.6%、101.2%和107.0%,心肌肥大程度严重,其中MAPK活性与心肌肥大程度呈明显正相关。提示4个月SHR心肌肥厚可能是  相似文献   

11.
家兔孤束核区微量注射羟基马桑毒素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永青  陈新民 《生理学报》1990,42(3):295-301
实验在44只乌拉坦麻醉、肌肉麻痹、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的日本大耳白兔上进行。于一侧孤束核区微量注射不同浓度(0.1μg/μl,1μg/μl,5μg/μl,10μg/μl)的羟基马桑毒素1μl,可以引起膈神经放电活动产生可逆的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缩短,呼吸频率加快及膈神经放电积分的峰幅度降低。羟基马桑毒素0.1μg/μl组作用最弱,1μl/μl组作用最强。5μg/μl组,10μg/μl组还可使膈神经放电活动在呼气期出现短时的吸气性放电及呼气期间歇性不规则延长等呼吸节律紊乱现象。出现上述现象时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脑电图也未出现异常改变。结果提示:家兔孤束核区参与呼吸时相的转换,而羟基马桑毒素可能作用于孤束核区的呼吸时相转换机制,促进呼吸时相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刘诗翔  魏书均 《生理学报》1997,49(2):227-229
实验在40只麻醉、制动、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和人工通气的家兔上进行。在孤束核腹外侧区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和抑制剂甘氨酸,探讨膈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可使膈神经放电脉冲数明显增加,吸气时程延长,呼气时程缩短,呼吸频率变化不明显;微量注射甘氨酸,则膈神经放电脉冲数显著减少,甚至停止,吸气时程缩短,呼气时程不规则延长,呼吸频率降低。上述结果提示:孤束核腹外侧区对呼吸节律的形成具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断双侧颈迷走神经、肌松、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观察了长短串电脉冲刺激面神经核背内侧区(DMNF)对孤束核腹外侧亚核(VLNTS)呼吸相关神经元(RRU)的影响。实验结果:当电刺激 DMNF 时,吸气性神经元(64.4%)放电频率增加,放电时程延长,并以递增性吸气神经元被兴奋的数量最多。呼气性神经元(35%)表现为放电停止和放电频率减少,以递减性呼气神经元被抑制的数量最多。左右两侧 VLNTS 呼吸相关神经元对电刺激 DMNF 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DMNF 兴奋可以易化 VLNTS 吸气性神经元,抑制呼气性神经元。两者之间的功能及结构联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兔下丘脑乳头体及其周围区域诱发期前收缩(HSE)。电刺激一侧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或电刺激延髓孤束核区域(NTS),均使HSE数减少。而电刺激延髓最后区、网状结构内2/3区域的背侧部以及三叉脊束核等区域对HSE数影响不大。NTS内微量注射乙酰胆碱,使HSE数减少。NTS内微量注射阿托品,可减弱刺激迷走神经对HSE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提示:电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对HSE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延髓孤束核内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66只麻醉、制动,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和人工通气的家兔上进行。通过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和神经元胞体抑制剂甘氨酸,改变孤束核腹外侧区神经元兴奋活动,探讨对下丘脑弓状核诱发电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和意义。实验结果如下:(1)孤束核腹外侧区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可使膈神经放电显著增加和使弓状核诱发电位P2及N2波幅显著降低;而微量注射甘氨酸则使膈神经放电显著减少和使弓状核诱发电位P2及N2波幅显著增大。(2)静脉注射纳洛酮对谷氨酸钠引起的膈神经放电兴奋效应无明显影响,但能翻转谷氨酸钠对弓状核诱发电位P2及N2波幅的抑制效应。提示:孤束核腹外侧区呼吸神经元的兴奋活动可扩散至弓状核,并对弓状核诱发电位产生影响,此影响可能是由内源性阿片系统参与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韩晓华  陈家津 《生理学报》1996,48(2):185-189
本实验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探讨了下丘脑室旁核(PVN)注射神经降压素(NT)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PVN注射微量NT后,胃酸排出量呈剂量依赖性减少,此效应可被侧脑室内预先注射酚妥拉明所阻断,但不能被螺哌啶酮阻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后,PVN注射NT对胃酸排出量无明显影响。这提示,PVN注射NT对大鼠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该处α-受体的激活有关,并通过迷走神经所中介。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采用核团内微量注射的方法,以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为痛阈指标,在浅麻状态下的大鼠上,对神经激肽A(NKA)在外侧网状核(LRN)和中缝大核(NRM)中的作用作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NKA(0.5μg/0.5μl)注入LRN后的10min内大鼠TFL明显延长(n=12,P<0.001),同样剂量NKA注入NRM后的5min内,TFL也明显延长(n=13,P<0.001),提示NKA可能是LRN和NRM内参与痛觉的一种神经调质。  相似文献   

18.
对27只氯醛糖和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猫观察了选择性激活颈动脉压力和化学感受器对孤束核(NTS)及其附近区域单位放电的影响。共记录到103个对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激活(新福林1—2μg/kg,iv)和/或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激活(尼古丁,5—20μg,注入甲状腺动脉)起反应的单位,其中81个位于NTS,在这些单位中,14个仅对化学感受器激活起反应(10个兴奋和4个抑制),44个以各种组合形式对化学和压力感受性刺激都起反应,23个仅对压力感受器刺激起反应(18个兴奋和5个抑制)。在定位分布上,对两种刺激都起反应的单位主要位于NTS尾部,仅对化学感受性刺激起反应的单位多位于NTS的腹外侧,其它有反应的单位分别位于舌下神经旁区,旁正中网状核和延髓腹侧尾端。这些结果表明,颈动脉区压力和化学感受器活动传入到NTS,并在其中的一些神经元上发生会聚。 在全部有反应的NTS单位中,68个对压力感受性刺激起反应,其中46个兴奋,21个抑制(P<0.005);58个对化学感受性刺激起反应,其中36个兴奋,22个抑制(P>0.05)。这些结果提示,化学感受性刺激对NTS神经元引起兴奋和抑制两种反应,而压力感受性刺激则诱发兴奋为主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观察了孤束核(NTS)内微电泳神经肽Y(NPY)对压力感受性刺激和化学感受性刺激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在62个单位放电中,其中对微电泳NPY表现兴奋反应34个单位,19个单位表现抑制反应,无反应单位9个。微电泳NPY对压力感受性刺激呈兴奋反应的单位主要表现兴奋作用(16/21),对抑制反应单位主要表现抑制作用(7/11),对化学感受性刺激的兴奋单位(8/14)和抑制单位(5/9)均主要以兴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