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0——一九七三年在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采集到新蚤属(NeopsyllaJordan.1903)十余种,其中一种经鉴定系一新亚种,兹命名为特新蚤川藏亚种Neopsyllaspeciessichuanxizangensis,ssp.nov.鉴别特征特新蚤川藏亚种♂第9腹板后臂端部之亚刺鬃较少以及♀第7腹板后缘背叶端缘有深凹与贵州亚种比较相近,而与其他亚种相比则较易区别。但与贵州亚种的区别在于川藏亚种第9腹板后臂自基至端逐渐变细而端尖,亚刺鬃短而骨化浅以及♀第7腹板侧鬃少(通常不多于15根)且后缘背叶之背侧小叶通常长于或约同腹侧小叶等长。亚种形态头额突约位于额缘中央稍上处…  相似文献   

2.
前额蚤后凹亚种Frontopsylla(Orfrontia)frontalis postcurva,新亚种 鉴别特征:新亚种♂不动突较短、♀第7腹板后缘内凹浅而较小,与前额蚤天山亚种F.(Orfrontia)frontalis dubiosa Ioff(1946)及前额蚤贝湖亚种F.(Orfrontia)frontalis baikal Ioff(1946)较相似。但新亚种♂第8腹板后缘有一宽凹,而在天山亚种及贝是湖亚种均为圆凸,因此易于鉴别;但♀区别甚微,通常后凹亚种后足第2跗节长端鬃较长,接近或达到第4跗节端,而在天山亚种及贝湖亚种则较短、通常仅达后足第3跗节之1/2处。  相似文献   

3.
额蚤属三新种和新亚种记述(蚤目:细蚤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958至1960年间分别从云南和四川的啮齿动物体上采得额蚤属(Frontopsylla Wagner et Ioff)跳蚤多次。经鉴定,其中除已知种外另有三个新种和新亚种,兹分别记述如下。 1.巨凹额蚤 Frontopsylla megasinus Li et Chen新种 鉴别特征 巨凹额蚤新种在亲缘上与台湾狭指额蚤(F.nakagawai taiwanensis Jameson et Hsieh,1966)接近:在形态上,它们的雄性Ⅷ背板和腹板、抱器突、可动突以及Ⅸ腹板的形状都相似。Ⅷ背板后缘都有一列长而柔的鬃;Ⅷ腹板都狭而长,后缘有刺形鬃;抱器突都较长,达可动突前缘中段以上;可动突都较狭长,略成矩形,后上角有一粗壮而色深的刺形鬃;Ⅸ腹板后臂细长,腹缘中段前方有刺形鬃一列3个等。在宿主方面,它们都寄生于Apodemus属动物,也说明它们是近缘的。本新种与该亚种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在整理倍蚤属的跳蚤标本时,发现二个新的地区亚种,分述如下。1.卷带倍蚤巴东亚种 Amphalius spirataenius badongensis Ji,Chen et Wang, 新亚种(图1—4) 鉴别特征 与指名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抱器可动突上无刺或亚刺鬃,阳茎内突端附器卷曲成外圈,第9腹板腱和阳茎腱相应卷曲成6圈。第7腹板后缘凹窦较浅,亚后缘有弱角化区,第8背板后腹缘的鬃呈一半放射状。  相似文献   

5.
狭额纤蚤Rhadinopsylla (Actenophthalmus)stenofronta,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的形态与近缘纤蚤 Rh.(A.)accola Wagner,1930接近,但据以下特征可与该种区别:1)额部颇为狭窄(故名),额突至口角距明显地短于口角至颊栉第1刺基距,2)下唇须较长,达到()或超过()前足基节末端;3)第8腹板外侧下方具长鬃4根,第9腹板后臂与前臂约等长而末端圆;4)后足第2跗节端长鬃未达第4节中部,第7腹板后缘下部的凹陷较窄而深,后腹叶甚长于中叶。(近缘纤蚤的额部形态如图8所示)  相似文献   

6.
在从青海采来的标本中有两种新蚤,我们认为是新种,兹记述如下。 凸新蚤Neopsylla convexa,新种 鉴别特征 凸新蚤新种属于多毛组(setosa group),与阿巴盖替新蚤(N.abagaitui Ioff,1946)很接近。其主要区别是:雄性第Ⅷ腹板后突的背缘陡斜,并无弧形浅凹,后缘及亚后缘的鬃较多。第Ⅸ腹板后臂末端有尖而明显的背突,腹缘近末端有5根长而尖的刺形鬃;阿巴盖替新蚤则有7个末端钝的淡色刺形鬃。可动突前缘形成大而圆的弧形凸,本新种即依此而命名。可动突的后缴直,后下角不圆,而该种的后缘具有浅凹。雌性第Ⅶ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所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蚤目研究的第四报。文中记述的四个新种和亚种的模式标本除注明者外,都收藏于本所动物科的标本室。 鼯鼠丽蚤Callopsylla petaurista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可用下列雄性独特的特征和雌性特征的组合与丽蚤属(CallopsyllaWagner)的任何种相区别:第ⅤⅢ腹板之端具独特的三角形的骨化结构;可动突后缘上方有2支相距较远的棘鬃,其鬃基间的距离与不动突中段最窄处的宽度差不多。♀臀前鬃只有2支,与一般3支者不同;受精囊的膨部虽呈常见的椭圆形,但其丘部显长于膨部,前者长度约为后者的1.5倍,而交接囊则缺乏骨化褶。 种的记述 头部:额突在额缘中点之下。额鬃列为1—3支。后头鬃共3列(包括缘鬃列),分别为1(0),1—2,4—6支鬃。下唇须长度超过前足转节之端。 胸部:前胸栉两侧共18—20根栉刺,背刺长度短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颈片有假鬃5支。后足股节外侧有2—4支鬃,内侧有7—11支鬃。前、中、后足胫节后缘切刻数分别为6,7,7。  相似文献   

8.
木文记述了1975年9月采到的角叶蚤属(Genus Ceratophyllus)一新种。由于采自共和县境内的青海南山,故命名为南山角叶蚤Ceratphyllus nanshanensis新种。 本新种在形态上较近燕角叶蚤(C.hirundinis Curtis,1826),但新种有不少独特征状,易于鉴别:(1)第Ⅷ腹板端部具12—14支成簇的鬃,其中有3-4支为亚棘鬃;(2)可动突端缘斜凹,后缘稍圆凸,端缘显著短于后缘;(3)可动突后端角有一支大鬃;(4)不动实端部无一支较大的鬃;(5)第Ⅸ腹板后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描述了尚未报道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specialisspecialis幼虫形态。它与新蚤属已描述的5种或亚种幼虫的鉴别特征是:1-3胸节腹板上后排主鬃列长鬃外侧有2个小鬃;破卵器的长宽比例,大颚的齿数和齿形,前后头刚毛的数目和长度,肛梳刚毛和支柱毛的数目。作者观察到特新蚤指名亚种幼虫第10背板上有感器一对,并又观察了4科9种或亚种蚤幼虫和Bartkowska(1965,1972),Kirjakova(1968)的描述,认为该特征可能是多毛蚤科幼虫的鉴别恃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63年10月12日从四川巴塘采获一批蚤类标本,共3(?)(?),6(?)(?)。其宿主由于有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社鼠N.confucianus和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三只动物相混,故难于判定是其中哪一种动物。经鉴定这批标本的形态特征与特新蚤川藏亚种Neopsyllaspecialis sichuanxizangensis Wu & Chen,1982大致符合。但在(?)第8腹板后段、第9腹板后臂的刺形鬃鬃序以及(?)第7腹板后缘的形状等处存在着差异。按这些差异本应考虑为另一亚种,但由于川藏亚种模式产地为四川的木里、黑水、若尔盖、巴塘和西藏的波密、察隅  相似文献   

11.
在从云南省德钦县采到的跳蚤标本中,发现特新蚤(Neopsylla specialis Jordan,1932)一新亚种,与已知三亚种——特特新蚤(N.s.speciaiis Jordan,1932)、贵阳特新蚤(N.s.kweiyangensis Li,1964)、闽北特新蚤(N.s.minpiensis Li et Wang,1964)均有明显差异,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德钦特新蚤Neopsylla specialis dechingensis新亚种。 鉴别特征 雄性:1)第Ⅷ腹板后端长鬃列以后的膜质部较窄,接近闽北特新蚤,而不同于特特新蚤、贵阳特新蚤者,具较宽的膜质部。新亚种在该腹板侧面具鬃9-12个,最后一列  相似文献   

12.
自1963年至今,我们结合鼠疫防治工作,陆续采集了262只角尖眼蚤的标本,鉴定后发现甘肃有三亚种,即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hthalmopsylla p.praefecta、角尖眼蚤深窦亚种Ophthalmopsylla p. pernix和Ophthalmopsylla p.lenta亚种。目前世界上关于角尖眼蚤共分四个亚种,除上述三亚种外,还有Ophthalmopsylla p.ecphora.Smit(1967)记述了各个亚种之间的区别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各亚种主要分布在蒙古的南半部和苏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的柳氏盖蚤新种是从西藏昂仁自藏仓鼠和白尾松田鼠体上获得。标本2雄4雌。新种接近盖蚤属中的端圆盖蚤,其主要区别为新种前胸栉刺数较多,为19—22根。雄蚤第8背板有较发达的棘丛区;可动突端口平直,后缘内凹较浅,基段粗而短;第9腹板后臀后缘窄突上有3枝小刺形鬃,其前无宽突;阳茎钩突端部细长呈钩状。雌蚤第7腹板侧鬃数较多,约19—24枝。  相似文献   

14.
1960年在四川省西北地区采得双蚤属一新种。缺棘双蚤Amphipsylla desispina新种。鉴别特征本新种额缘中央有小而尖的额突。♂可动突大,呈半圆形,后缘1/2以上着生相距较近的两根粗鬃,无棘鬃;♂第Ⅸ腹板后臂和阳茎钩突形状亦与本属已知种迥然不同,新种钩突端部分叉。♀第Ⅶ腹板后  相似文献   

15.
虎秽蝇种团隶属于双翅目蝇科的秽蝇属,全世界已记录有7种。通过对我国虎秽蝇种团进行整理,总结我国该种团共8种(亚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并对其中的l新种和2新亚种分别予以记述,即:(1)白瓣秽蝇,新种Coenosiaalbisquamasp.nov.,该新种近似c.breviaedeagusWu et Xue,1996,但间额黑色无粉被,侧颜宽约为触角第三节宽l/3(后为2/3),小盾片背面灰色,仅后端缘棕色,中股前腹鬃较短,近端后背鬃l,腹部侧斑近三角形等可相区别。(2)褐瘦弱秽绳,新亚种Coenosia attenuata brunneasubsp.nov.,本新亚种与其指名亚种瘦弱秽蝇C.attenuata Stein,1903,雄性尾器大体相同,但以下方面区别明显:额、颜、侧颜和颊的粉被为棕褐色(不为灰白色),额狭于头宽的l/3,额三角达额上方的l/3(不在下方l/3),触角和下颚须黑褐色(不为完全黄色);胸部粉被褐色(不为灰色),盾片具3黑条,分别在中鬃和背中鬃列上(指名亚种无),腋瓣淡棕色;各足的基节、转节、股节和胫节的基半部为黑褐色(不为黄色),后股具短小的前腹鬃列;腹部粉被均暗褐色(不为灰色)。(3)版纳秽蝇,新亚种Coenosia strtitpes bannaensis subsp.nov.,该新亚种与主要分布于古北区的指名亚种毛足秽蝇C.strigipes和Sten,1916区别在于:雄性和雌性的额三角前端达额中部,侧颜较狭;触角第三节完全黄色;各足股节较细,中、后股节腹面无细长毛,后足胫节较直,各足跗节约等于胫节长;第l 2合背板具1对侧斑,第一腹板裸等。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怪单蚤 Monopsyllus paradoxus Scalon, 1950 1。眼发达。下唇须接近前足转节。无额突。额鬃列4根,第1后头鬃列有1根小鬃,臀前鬃为1根。第8腹板发达,有4根长端鬃,其端膜几呈弓形,两端均生有小毛。可动突上段后缘有2根相距较近的短钝的刺鬃。不动突呈较窄的圆锥形,仅达可动突高的1/2左右。抱器体相当窄。阳茎弹丝在本种非常发达而独特,其卷曲可达7—8圈,依此很容易与本属的其它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1963—1972年自陇东、甘南和河西地区采得一些双蚤属的跳蚤。经鉴定其中有一新种和一新亚种,分述如下。细钩双蚤Amphipsylla tenuihama,新种 鉴别特征 新种额突退化,第1列后头鬃只1支。?可动突后缘圆弧形,第8腹板后缘着生许多鬃以及?受精囊和交配囊管的形状,都比较接近丛鬃双蚤(A.vinogradovi)。但新种?可动突较宽,上面着生的2支棘鬃相距较远,下位者位置远较丛鬃双蚤者为低;第8腹板后缘虽两种都生有许多细长鬃,但新种不像丛鬃双蚤那样间有8支左右粗长鬃;  相似文献   

18.
西吉新北蚤Nearctopsylla(Neochinopsqlla)Xijiensis Wu,Chen et Li,1986的原描述发表在《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中,但无雌性。1982年夏作者在宁夏海原山门地区调查中获得一批本种标本。兹对雌,兹对雌作初次描述,并对雄性形态补充如下:鉴别特征西吉新北蚤与短指新北蚤Nearctopsylla(Neochinopsylla)brevidigita Wu,Wang et Liu,1965接近,但早蚤具下列特征可区别:(1)第7腹板弧形浅凹的上叶低于该种者,位于后缘中线以下,甚至在下2/3处。(2)第7腹板侧鬃5—6根分布于凹陷的前方,另前方小鬃2(0—3)根。(3)受精囊尾部仅略长于头部,末段圆钝…  相似文献   

19.
赵建铭 《昆虫学报》1974,(4):474-478
豪寄蝇属Hystriomyia Portschinsky建立于1882年,至今记载的仅有3种;在我国又发现两个新种。本文以记述新种为主,为了便于识别,将其余3种的主要特征列入检索表中,并附图加以说明。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 种检索表 1(2)体表的鬃与毛全部黑色:头部具外侧额鬃,肛尾叶长三角形,末端具1小齿(图Ⅰ):缝后翅内鬃3;第5腹板  相似文献   

20.
在七十年代前后,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所动物科的同志们,从不同地区,采到一批蚤类标本,经鉴定是茸足蚤属一个新种,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兹记述和讨论如下:无突茸足蚤Geusibia aprominus,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具下列独有的特征:(1)受精囊头部无锥突(本种即由此命名)或只有微突;(2)Ⅶ腹板后缘具1窄而深的指状凹陷;(3)不动突骨化很深,呈细长直指状,两侧几平行;(4)可动突后缘下半段鬃少而稀;(5)Ⅷ背板为长三角形,前缘与不动突前缘之间密布20—40根粗短刺形鬃;(6)Ⅷ腹板顶端周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