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李雨  卢柳妍  田秀华  段玉宝 《生态学报》2023,43(6):2194-2201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oniidae)鹳属(Ciconia),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等沿海内陆湖泊越冬。山东省从2003年开始有东方白鹳繁殖记录,黄河三角洲为该物种在山东省的主要繁殖地。以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收集到的位点数据、物种分布数据库(GBIF)提取的位点数据和山东省环境气候因子为基础数据,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平台,预测东方白鹳在山东省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在该物种在黄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区存在较集中的高适宜区,庙岛群岛和微山湖地区存在少量高适宜区,高适宜区总面积为1359.27km2;北至河北边界,南至微山县,沿黄河支流至西到达聊城市、菏泽市,存在1893.82km2较适宜区和3955.63km2低适宜区。潜在适宜生境总和为7208.72km2,占比为研究区域的0.89%。新出现的较为集中的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2011年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动态,探讨了其种群动态与气候和水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4—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平均为(1296±177)只,种群年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动态与鄱阳湖年最低水位、10月份平均水位、12月份平均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冬季水位增加导致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减小和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有关;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与越冬期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东方白鹳主要在11月份到达鄱阳湖,此时适宜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提高东方白鹳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迅速补充能量,并降低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相似文献   

3.
齐齐哈尔市郊区白鹳的生态习性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年3月发现一对白鹳(Ciconia ciconia)在齐齐哈尔市郊区营巢,并对其生态习性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白鹳每年3月初(1981年3月2日)见于齐齐哈尔市郊区,10月末到11月初迁回越冬地。 白鹳体型较大,体白色,嘴长黑色,颈长,腿长,飞翔时颈向前伸很象鹤,但不鸣叫,在树上营巢,飞翔时常翱翔与鹤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的温度可能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鄱阳湖作为长期越冬地的决策,而增加对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的利用。同时,越冬地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初期以及越冬后期的气温变量与2~9年后的种群数量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温变量与2~5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极显著相关,越冬后期2月和3月的气温变量分别与8年后和3年后的种数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2年前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4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4年前的3月平均气温是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9.2%(R2=0.792,F=20.901,df=26,P=0.000)。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个体迁飞后补充能量和迁飞前积累能量的关键阶段,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成体的能量积累和幼体的存活,且东方白鹳性成熟年龄为2~6年,因此,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将会在2年后体现。  相似文献   

5.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属鹳形目、鹮科、琵鹭属,仅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东北(Schauensee,1984)和朝鲜(Kennerley 1989)繁殖,多在我国东南沿海越冬。由于数量稀少我国列入二级保护动物,是国际组织(IUCN)关注的世界濒危鸟类。据1994~1995年冬季黑脸琵鹭分布及数量的报道(Thomas D. D and Mary L. F, 1995),全世界发现有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8处,总数量为422只(图1)。  相似文献   

6.
贵州草海保护区钳嘴鹳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分布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掌握其种群动态对于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为我国新分布种,目前已扩散至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但对其种群数量及变化规律尚缺乏了解。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钳嘴鹳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钳嘴鹳主要在夏季出现,冬季数量较少,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0.001)。2)钳嘴鹳种群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的度夏期(5~10月份)平均数量为200.6只(SD=94.6,n=24),最高数量为427只;2014年的度夏期平均数量增长到356.0只(SD=180.3,n=25),最高数量为602只。3)钳嘴鹳为树上夜栖物种,调查中共发现5处夜栖地,其中位于保护区东南部的簸箕湾是主要夜栖地,在2013、2014年的统计中,该地钳嘴鹳分别占总数量的56.46%和63.53%。由于钳嘴鹳的游荡性较强,建议在其主要分布区开展同步监测,从而整体掌握其种群变化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于1982—1984年的1—4月和10—12月,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棕眉山岩鹨的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徒、栖息地、总体数量及棕眉山岩鹨在越冬期间的数量波动,并对其冬季话动节律和冬季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鸟雕冬季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ll—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11—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东方白鹳 (Ciconiaciconiaboyciana)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在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称其野生种群数量约为 2 0 0 0~ 2 50 0只[1] 。因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链的顶级地位 ,国际上常把它作为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标示物种。其主要繁殖地在俄罗斯的阿穆州及乌苏里江流域 ,同时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也有部分繁殖种群。其主要越冬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年来鄱阳湖保护区对东方白鹳的统计资料 (表 1 )充分显示 ,鄱阳湖保护区是东方白鹳的重要越冬地。 1 999年 7月 ,俄罗斯科学院黑龙江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荣成天鹅湖湿地越冬大天鹅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2月~2006年3月以大天鹅(Cygnus cygnus)为对象,研究其越冬期间的食性,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定量调查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大天鹅的越冬食物主要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大叶藻(Zostera marina),其中,小麦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冬季食物组成的99.67%和早春的90.17%。对冬季与早春的食物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大天鹅在天鹅湖保护区发生了食物替代现象。结合以往资料,认为生态污染和湿地结构性破坏导致大天鹅传统食物减少,致使食物替代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繁殖, 在中国主要有两个越冬群体(长江越冬群体, 迁徙距离约2,600 km; 渤海湾越冬群体, 迁徙距离约1,500 km)。本文基于2016-2018年的卫星追踪数据(N = 14), 分析了渤海湾越冬群体幼鸟春季和秋季的迁徙策略和利用风的方式, 总结了850 mb压力下风速和风向对日迁徙飞行速度的影响。该群体春秋两季迁徙距离相似, 但春季的顺风条件(2.2 ± 6.3 m/s)显著优于秋季的逆风条件(-2.4 ± 4.1 m/s, P < 0.05), 这使得春季迁徙飞行速度(280.4 ± 62.0 km/d)显著快于秋季(185.5 ± 72.0 km/d, P < 0.05), 春季迁徙飞行时间(5.9 ± 2.5 d)显著短于秋季(10.3 ± 6.5 d, P < 0.05); 同时, 春季停歇时间(5.4 ± 9.7 d)短于秋季(17.8 ± 18.2 d, P = 0.05)。基于以上原因, 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持续时间(11.2 ± 8.7 d)显著短于秋季(28.0 ± 21.2 d, P < 0.05)。渤海湾越冬群体幼鸟迁徙时, 春季利用顺风更快到达度夏地, 秋季逆风迁徙, 迁徙飞行速度慢, 迁徙飞行时间和停歇时间长。因此, 东方白鹳迁徙时虽然主要利用上升热气流翱翔, 但顺风也是其成功迁徙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重引入狗獾秋冬季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上海奉贤申亚生态园内,对从山东重引入的狗獾(Meles meles)在围栏内进行了秋冬季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狗獾在冬季活动时间低,取食食物以肉类饲料为主,平均2~4 d出洞活动一次,受温度影响大。研究表明,重引入狗獾能适应人工饲养并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图牧吉冬季大鸨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大鸨(Otis tarda)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本区越冬数量达到165只(其中保护区内记录到85只)。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的越冬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大鸨越冬行为及食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对大鸨越冬地管理及越冬鸟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菜子湖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 为越冬水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引江济淮”工程拟通过菜子湖调引长江水, 向巢湖和淮河输送水资源。工程实施后, 菜子湖冬季水位将明显抬升, 改变原有自然节律, 导致湿地景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可能对在此越冬的水鸟产生重要影响。结合遥感影像、水位季节动态及野外水鸟调查, 分析不同水位时各类湿地景观斑块的分布及面积, 预测工程实施后湖泊水位变化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影响。2016年和2017年两次同步调查共记录到水鸟49450只, 隶属于6目12科42种。菜子湖水位和湿地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 10月份水位开始下降, 暴露多种湿地景观斑块, 泥滩和草滩面积随水位下降而增加, 为多种越冬水鸟提供觅食地。泥滩和草滩的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 越冬水鸟的空间分布与此相适应。“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后, 菜子湖冬季水位较高, 导致大量泥滩和草滩不能暴露, 越冬水鸟栖息地丧失严重, 如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EN)、白鹤(Grus leucogeranus) (CR)、白头鹤(Grus monacha)(UV)和鸿雁(Anser cygnoides)(UV)等濒危物种。为降低工程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影响, 建议工程实施后菜子湖越冬期水位应不超过11.5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1至1962年冬季在江苏吴江县震泽公社观察小型中华按蚊卵越冬的初步结果。观察结果证实了小型中华按蚊在自然情况下以卵越冬,卵的越冬场所主要是冬季多草的茭白田。  相似文献   

17.
鹳类、鹤类在山东省的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3月至1986年11月,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林业厅合作,在全省开展鸟类普查时对山东的鹳类,鹤类作了专题研究。先后在青岛、长岛、烟台、荣城、威海、即墨、惠民、无棣、埕口、潍坊、寿光、昌邑、安丘、临沂、苍山、邹县、日照、荷泽、单县、汶上、微山、费县、平邑、泰安、东平等25个地区观察记录到鹳类3种:黑鹳 Ciconia nigra、白鹳 C. ciccnia boyciana,白(?) Threskicrnis aethiopicus melancep-  相似文献   

18.
1986年至1989年,笔者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野外观察站,对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越冬生态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如下:观察地环境:观察面积35(km)2,海拔2500—3600m,植被类型为针叶阔叶混交林(2500—2600m)和亚高山针叶林(2600—3600m),郁闭度0.7—0.9不等。上层为铁杉、云杉、红桦、槭树等乔木;中层包括山柳、花楸、拐棍竹、冷箭竹等灌木层;下层以苔藓、蕨类为主,另有部份草本植物。该区域冬季光照好,人为干扰少,食物充足,是血雉喜欢的主要越冬地。观察结果:卧龙保护区血雉越冬期为每年9月至次年3月。进入越冬期后集群数量增加,可由平…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狍冬季的密度和一些生态学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分布很广。在我国长白山区数量较多。关于狍的冬季生态,国内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10月15日至1986年3月31日,在长白山狩猎场进行动物资源考察时,对狍在冬季的密度及生态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兴凯湖位于中俄交界,该地区水鸟的迁徙路线及其保护状况受到我国及相邻国家政府和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我们整理了兴凯湖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对水鸟的迁徙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10年至2019年兴凯湖共环志鹤鹳类和雁鸭类968只,回收记录共29只次,其中白枕鹤(Grus vipio)6只次、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8只次、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3只次、绿头鸭(A.platyrhynchos)3只次、琵嘴鸭(A. clypeata)7只次、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1只次和豆雁(Anser fabalis)1只次。水鸟环志回收数据揭示了兴凯湖鹤鹳类和雁鸭类的主要迁徙规律,证实了兴凯湖作为东北亚水鸟迁徙廊道的重要性,为我国与相邻国家开展水鸟的联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