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 Motschulsky)在浙江省东阳县,一年大部发生二代。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发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越冬,少数早发的才能发生第三代。第一、二和三代卵历期分别为17—19、11—12和15一19天,若虫历期分别为19、16和24天。成虫4℃开始活动,10℃开始取食,15℃开始羽化和产卵。卵开始发育温度在20℃左右。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前期在第一、二代分别为23和17天,越冬成虫则长达6—8月之久。每雌产卵量以越冬代最高,以后各代急剧下降。越冬后成虫在4月下旬几乎全部集中于早、中稻秧田,产卵盛期在5月即早稻本田分蘗期。繁殖寄主仅限于水稻。 因白翅叶蝉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防治适期为早季秧田。1964—1965年在东阳县早季秧田大面积防治结果,可减低早、中稻本田虫口90%以上,且能压低双季晚稻田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正>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Motschulsky)在我县近年来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在山区、近山区发生量较大,对迟熟早稻,中稻和部分晚稻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与损失。鉴于此虫在我县为害逐年猖獗,我们于1978年秋至1979年对白翅叶蝉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了其生物学特性,为测报及防治提供依据,兹将结果初报如下。 一、年生活史 根据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白翅叶蝉在我县一年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少数成虫和第三代成虫越冬。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于6月下旬  相似文献   

3.
【目的】葡萄穴粉虱是近年来入侵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新害虫,明确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情况,可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了解葡萄穴粉虱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共4龄,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4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4龄若虫(拟蛹)为黑色且有金属光泽。该虫在吐鲁番1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枯叶和枯枝上越冬。除为害葡萄外,葡萄穴粉虱还危害五叶地锦等葡萄科植物。【结论】在葡萄冬季埋土前或春季上架时,清除枯枝落叶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减轻防治压力。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开展葡萄园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五叶地锦等园林植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5.
湖北红点唇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权炳  陈邦强 《昆虫知识》1993,30(3):171-174
该虫在重庆一年发生4代,以2~4代成虫越冬。3月上旬气温达14℃以上成虫开始产卵。9月下旬气温达19℃以下停止产卵。在平均21.5℃和24.5℃时完成一代各需77~80天和37~55天。田间成虫于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中旬和10月下旬出现4次高峰。捕食矢尖价、桑盾蚧、米兰白轮蚧和柿绒粉蚧。在益害比为1:100~400时,放虫后65天,矢尖蚧虫口下降87.42%~94.36%。发现幼虫寄生蜂6种。  相似文献   

6.
【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田间种群动态及化学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田间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5月中旬是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为害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种群数量迅速降低,并有少量幼虫开始为害水稻根部;6月初是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蛹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并开始有一代成虫羽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三唑磷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7d防效均在92.31%—100%;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5%乐斯本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施药后7d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效90.03%—93.56%。化学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8.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是甘草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成虫、幼虫危害甘草叶片及幼嫩组织。该虫在河北省保定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土缝、洞穴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的疏松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mm的疏松土层。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孵化,各代幼虫均能对寄主造成严重为害,幼虫3龄。记述该虫的寄主、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区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 Comstock一年发生3代.第一至三代若虫孵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6月下旬和8月中旬.各代雌成虫始见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11月下旬开始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上越冬.主要天敌有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uody-Younga,黄蚜小蜂Aphytis sp.等.药剂防治用机油乳剂。冬季1:30-50倍液(防治越冬代雌成虫),夏季1:50-100倍液;40%氧化乐果1: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剂1:800倍液等喷洒1至3代盛孵若虫,杀虫效果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又名甘薯叶天蛾,群众叫它“花豆虫”,是我区甘薯上的重要害虫。我们进行了发生规律的观察,现将几年来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1.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 旋花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1964年黑光灯下出现了明显的四个高峰,初步认为该年发生不完全的4代(表1)。越冬蛹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羽化最多,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春甘薯,第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产卵于春甘薯,少数产在旱插的夏甘薯(即麦茬甘薯)上,7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时期,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盛发,8月中、下旬幼虫严重为害春、夏甘薯,第三代成虫于9月上旬盛发,9月中、下旬又进入暴食为害。从近几年观察来看,旋花天蛾在我区主要以8、9月为害最重,个别年份,7月份也能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1.
李连昌 《昆虫学报》1965,(6):545-551
山楂粉蝶为山西果区早期的主要害虫。年发生—代,以三龄幼虫群集树梢吐丝营巢过冬,每巢平均10.5头。3月下旬平均气温4.2℃时开始出巢活动,4月上旬槟沙果花芽开绽,为出巢盛期。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卵的孵化盛期在6月上旬平均孵化率79.62%。 山楂粉蝶各虫态有多种天敌。防治试验以46.6%1605的3000倍液加50%可湿性DDT的300倍液的混合剂,效果更佳。秋季落叶后或早春发芽前彻底剪除越冬巢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江西龙南(24°9′N,114°8′E)种群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虫仅在春季和秋季发生为害,以成虫在土中越冬和越夏。由于成虫滞育期的差异,该虫显示出生活史多样性,有些个体隔年繁殖;有些个体是一化性,仅在春季或秋季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二化性,在春季和秋季各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多化性的,春季1代,秋季2~3代,因此,在田间1年可发生1~4代。春季,滞育成虫于2月中旬至4月初陆续出土繁殖,羽化的成虫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陆续入土越夏;秋季,滞育成虫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陆续出土,羽化的成虫于9月中旬至12月中旬陆续入土越冬。成虫一生能多次交配,在25℃下,春季世代雌虫产卵期为8~29d,平均产卵量为776粒;秋季世代雌虫产卵期为9~39d,平均产卵量为1003粒。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8~28℃间,卵为8.66~3.85d,幼虫为19.37~7.92d,蛹为8.57~3.41d。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11.5和11.9℃。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8个月。  相似文献   

13.
1.豆突眼蝽主要为害大豆,次则为害绿豆。 2.在湖南省花垣地区年发生3代,世代重迭,当温度在18—24℃时,一代历期长42天,24—26℃时,长33天。 3.以成虫潛伏于豆土泥缝、石隙、落叶下越冬。越冬期长达7个月。翌年4月中旬以后,方始活动,迁飞豆苗上为害。 4.成虫无趋光性,羽化时间以上午8时为盛。羽化后1—2日开始交尾。成虫在爬行中若遇阻扰,作迅速的左或右的横行移动。 5.在药剂防治上以6%丙体666可湿性剂100—300倍效果甚好,此外,25%DDT乳剂400—500倍效果亦佳,唯666在后期(豆株开花,幼荚期)防治上,能影响豆实风味。 6.冬季翻耕亦有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日本竹长蠢(Dinoderus japonicus Lesne)是重要的竹材蛀虫之一,主要蛀食已砍伐的刚竹、毛竹和苦竹以刚竹被害最为严重。日本竹长蠢在江西铅山和甫昌一年发生一代,少数为不完整的二代,以成虫和少数幼虫在竹材隧道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当气温升高到21℃以上时,越冬成虫离开越冬陈竹,转到新竹蛀孔为害。雌虫于5月上旬开始产卵于竹材隧道内组织间隙,每雌一生最多可产142粒、最少32粒。产卵期长约60天。成虫寿命最长可达200天左右;幼虫寿命100天左右;前蛹期3—5天;蛹期为10天左右。 水温50℃经浸渍10分钟、90%敌百虫1,000倍液浸渍6—8小时、50%多灭磷乳剂2,000—3,300倍液浸渍6—8小时或500—1000倍液浸渍1—2小时均可杀死蛀入刚竹内的全部成虫和幼虫。大量堆放竹材的竹器厂,冬季清理被蛀虫源竹,把害虫消灭在越冬阶段,在防治上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青翅蚁形隐翅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翅蚁形隐翅虫在福州稻田一年约发生五代,世代重叠。世代历期气温28~30℃为39~42天;24~26℃为50~53天;20~23℃为59~67天。冬季以成虫在田边杂草、紫云英田、板田稻柱和再生稻等处越冬。早、晚稻田分别于5~6月、6~7月、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共出现五次高峰期。在稻田能捕食多种害虫,喜食稻飞虱、稻叶蝉等小型虫类。农药杀虫双、其次是敌敌畏对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甘薯天蛾又名旋花天蛾,是本地区间断性大害虫。常为人们所忽视,一到大发生年,出于不备的蒙受灾害,使薯叶全被吃光,减产甚巨。据当地群众说,此虫除1961年猖獗发生以外,1948年也曾成灾。为了摸清此虫在本地区的发生代数、时间以及各代与天敌之关系,供今后防治时的参考,我所于1962年对甘薯天蛾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发生代数及时间 甘薯天蛾在襄北地区一年可发生三—四代,如为三代,主要是以第二代的部分蛹(占第二代总蛹数的46.6%)在土室内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开始发生,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开始发生,卵于8月上旬初见,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发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于9月中旬出现,此期由于气温渐低,幼虫生活期也相应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高建发  杜进琦 《昆虫知识》2010,47(4):794-796
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 Fischer von Waldheim在甘肃甘南1年发生1代。翌年5月上旬幼虫孵化,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该虫以卵越冬。  相似文献   

19.
稻病毒病介体昆虫灰稻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灰稻虱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的介体昆虫。黑条矮缩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多数为17—19天,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毒。获毒最低温度在8℃以下,在4—5℃不能传毒。 灰稻虱在浙北平原一年发生6代,第1和第3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飞,通过麦→早稻→晚稻途径,完成病毒和介体的生活环。病毒的主要感染期,早稻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早栽本田前期,单季晚稻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双季晚稻在7月中旬到8月初的早栽本田前期和秧田期,大、小麦在年内苗期。 在连片种植,选用耐病品种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抓住冬前麦苗期,早栽晚稻本田前期喷药杀灭介体,能基本控制本病害。  相似文献   

20.
克里角梢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里角梢小蠹TrypophloeusklimeschiEggers为国内新记录种 ,近年来成为新疆杨 (PopulusalbawyPyramidalis)的重要害虫 ,在短期内可导致新疆杨死亡。该虫在新疆阿拉尔 1年发生 2代 ,主要以成虫在树干蛀盲孔越冬。危害部位集中于距地面高 40~ 2 0 0cm的主干。成虫出树活动 1年中有 3个高峰 ,即 :5月上旬至 5月中旬 ,7月下旬至 8月中旬 ,9月下旬。第 1代幼虫历期约为 3 0d。成虫出孔活动盛期是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