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濮德蕃 《遗传》1986,8(5):33-35
掌跖角化病(keratosis palmaris et plantarls) 是一种较少见的角化过度性遗传病Ll,。我院皮肤科自1980年一1984年所见4例,并对此4 个先证者进行了家族系谱的追访调查,经追访又发现41例发病者(不包括先证者),兹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巍 《遗传》2008,30(11)
问:我是一名掌跖角化病患者,据父母说4岁开始发病,父母亲都没有此病,上代人也没有此病,我现在27岁了,想咨询一下,此病是否遗传而来?对孩子的遗传几率是多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一罕见的掌跖角化病和胎儿鱼鳞病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甫  杨敦明 《遗传》1983,5(5):27-28
掌跖角化病(Keratoderma palmoplantaris)和胎儿鱼鳞病(Ichthyosis Eetalis)均为人类皮肤系统少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在同一家系中这两种遗传病同时出现,而且掌跖角化病已连续遗传 8代,患者达61人之多,胎儿鱼鳞病亦相继出现3例,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一个掌跖角化病家系的调查结果.该家系属于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5.
自Wachters等1983年提出货币状掌蹠角化病的命名以来,迄今国内尚未见此病以独 调查方法及内容 发现先证者,询问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身体检查。调查内容包括:病史、发病年龄、皮损发展过程、皮损数目、皮损部位、家族中有  相似文献   

6.
两个弥漫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病理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鑫浈  张宝荣  丁美萍  张灏  夏昆  胡正茂 《遗传》2007,29(3):301-305
为了明确两个弥漫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角蛋白9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KRT9基因的突变, 对2名先证者的手掌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并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直接测序分析的方法, 对家系中46名成员的KRT9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发现两名先证者的表皮都呈显著的角化过度, 颗粒层和棘层明显增厚, 真皮浅层有轻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上基底的棘层和颗粒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都有特征性的空泡变性存在; 角蛋白9只在棘层和颗粒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两个家系患者分别存在KRT9基因的点突变N160S和L167S; 说明这两个家系都属于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家系, KRT9基因N160S和L167S突变分别导致这两个家系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中GR表达情况,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标本中GR-α和GR—β的表达,从而探讨其表达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5例临床诊断为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26例外科手术切取的健康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链酶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与正常对照组皮肤GR-α、GR—β的表达数量和强度。结果:两组GR-α表达无显著差异,患者组GR-β表达阳性率及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GR-β在掌跖脓疱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中GR表达情况,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标本中GR-α和GR-β的表达,从而探讨其表达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5例临床诊断为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26例外科手术切取的健康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链酶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与正常对照组皮肤GR-α、GR-β的表达数量和强度。结果:两组GR-α表达无显著差异,患者组GR-β表达阳性率及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GR-β在掌跖脓疱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alpha(TNF-alpha)、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掌跖脓疱病患者63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外用钙泊三醇 倍他米松软膏联合NB-UVB 治疗,对照组单纯照射NB-UVB,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 周,治疗4 周及8 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测 定血清中TNF-琢、IL-17 的浓度。结果:治疗4周和8 周后,治疗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和8 周时,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2.58 %和45.16 %,治疗组为53.13 %和78.13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停 药后3 个月,对照组复发率为35.48 %,治疗组复发率为12.50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NF-alpha、IL-17 的浓度均较前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辅助治疗可以更 有效提高掌跖脓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这可能与其降低患者外周血中TNF-琢和IL-17 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多在青春期发病,发病率约1/10000,主要临床表现为大肠中多发的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予治疗,几乎100%的患者会发展成为结直肠癌。一直以来,FAP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由APC基因胚系突变引起。根据临床特点的不同,FAP患者可以分为经典型FAP(CFAP)和轻表型FAP(AFAP)。然而近年来,在一些无APC基因胚系突变的FAP患者中发现了Mut 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这种由于Mut YH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而无APC生殖突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Mut 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2](MAP)。M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FAP。另外,很多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突变位点与结肠腺瘤病的严重程度、癌变的风险程度和某些肠外表现相关。MAP的发现和对FAP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完善了对FAP遗传病因学的认识,对于FAP患者及高危亲属的合理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的准确性,参照现有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的病例,参照目前的皮肤镜诊断标准对其作出诊断,并与组织病理结果相比较,分析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的价值,并分析脂溢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征。结果:应用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病的准确性为94.6%,灵敏度为95.8%,漏诊率为4.2%,特异性为90.0%,误诊率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7.2%,阴性预测值为85.7%。Kappa值为0.843,皮肤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有极佳的一致性(u=8.901,P0.001)。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皮肤镜特征分别为乳黄色角栓或多发性粟丘疹样囊性结构(66.7%)、粉刺样开口(56.5%),其次是沟壑样结构(脑回样外观)(42.0%)。应用皮肤镜诊断基底细胞癌的准确性为83.3%,灵敏度为84.6%,漏诊率为15.4%,特异性为80.0%,误诊率为20.0%,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66.7%。Kappa值为0.609,皮肤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有高度的一致性(u=3.684,P0.001)。基底细胞癌患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皮肤镜特征分别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81.8%)、多发性蓝灰色小球(59.1%),然后是分支状毛细血管扩张(45.5%)。结论:皮肤镜是一种无创的可以显著提高脂溢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确诊率的检查办法,但现有诊断标准还需不断改良和细化。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两种高能量超脉冲CO_2激光模式对脂溢性角化病(SK)的治疗效果,本文对81例患者共146处皮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73处。A组给予超脉冲模式治疗,B组给予点阵模式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时的疼痛程度、平均治疗次数、痂皮完全脱落时间、遗留红斑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A、B两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95. 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痂皮完全脱落时间、遗留红斑持续时间、平均治疗次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秩和检验可知,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129,P=0. 002),但进一步单一不良反应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表明,高能量超脉冲CO_2激光点阵模式与超脉冲模式治疗SK均具有较好疗效,但点阵模式创伤小,愈合快,平均治疗次数多,不良反应少,较超脉冲模式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3.
14.
为摸清大熊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以及心丝虫病的血清学感染资料,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外膜蛋白BCSP3基因PCR扩增检测布鲁氏菌病;同时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和犬心丝虫抗原快速诊断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只大熊猫RBPT检测为阳性,进一步采用SAT和血液细菌BCSP31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布鲁氏菌感染;大熊猫蜀兰弓形虫抗体检测呈阳性,复查也为阳性,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所有大熊猫心丝虫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无心丝虫感染。本次检测的3种疾病中,仅发现1只熊猫(蜀兰)存在弓形虫感染,布鲁氏菌病和心丝虫病均为阴性,表明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实验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22对微卫星引物对5个红罗非鱼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经PCR扩增,16个微卫星位点扩增产物在关岛红罗非鱼(GD)、珍珠白红罗非鱼(ZZ)、佛罗里达红罗非鱼(FL)、明月红罗非鱼(MY)、马来西亚红罗非鱼(ML)中均获得了清晰稳定的条带。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146个等位基因。5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在6.5625-8.56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4.1495-6.1330,平均杂合度(He)在0.7491-0.824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6939-0.7840,说明它们的遗传多态性丰富。卡方检验表明5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大部分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在5个群体中,关岛红罗非鱼(GD)与珍珠白红罗非鱼(ZZ)遗传相似系数(0.6171)最小,遗传距离(0.4827)最大,说明两者亲缘关系最远;佛罗里达红罗非鱼(FL)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ML)遗传相似系数(0.9069)最大,遗传距离(0.0977)最小,可推断两者亲缘关系最近。采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佛罗里达与马来西亚先聚成一支,二者再与珍珠白聚在一起,接着三者与明月聚在一起,最后,四者与关岛聚到一起。聚类结果说明关岛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亲缘关系最远;佛罗里达与马来西亚亲缘关系最近,珍珠白群体次之,明月群体再次之。以上结果可推断5个红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态性丰富,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首次用等电聚焦和酶连免疫标记方法调查哈尔滨、西安、成都、贵阳、漳州等五个汉族群体的补体第七成分(C7)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C7*1基因频率最高,在0.8152至0.9144之间。C7*2频率在四个亚群中为0.0528至0.0849,但在贵阳人群中高达0.1527,是目前世界上已观察到的最高值。C7*4频率在五个亚群中无显著差异,在0.0180至0.0402之间。没有观察到C7*4有由北方人群扩散到南方的明显趋势。在南方的三个汉族亚群中观察到在高加索人和日本人群中存在的C7*3基因。  相似文献   

17.
1.引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遗传统计学方法的不断完善,人类对常见的、病因复杂的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的策略也日趋成熟,这些进展使我们能够发现这类复杂性疾病(如Ⅰ型和Ⅱ型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及炎性肠病等)某些重要的、细微的遗传变异[1...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眼球的大家系,初步排除了此家系致病基因在目前已知位点(CHXl0、MITF、RX、MCOP、NN01、NN02)的可能,并探讨了与1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DNA标志的连锁关系。采用聚合酶链(PCR)扩增微卫星DNA片段,扩增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银染显示结果;用MLINK连锁分析软件计算LOD值。结果显示,本家系小眼球致病基因与6个已知位点及ll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DNA标志之间不存在连锁,提示此家系的致病位点目前尚未被定位。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III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Ⅲ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