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宁强组几种笔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尧坤 《古生物学报》1989,28(6):700-710
一、前言陕西宁强一带志留系发育良好,出露整齐。这里既有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的泥页岩,又有富产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的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岩相地层呈指状交叉或互层,是扬子区内具有沉积特色的地区之一。宁强组即创名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宁强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时依据宁强县城东南大竹坝乡大竹坝剖面,泛指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下的一套志留系蓝灰色泥岩夹数层生物灰岩岩层。生物灰岩常由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海百合等组成厚度不等的  相似文献   

2.
胡兆珣 《古生物学报》1990,29(5):601-611
全球志留纪苔藓动物群的面貌和研究程度远不及奥陶纪和其他地质时期,原因有两方面:1.受沉积环境的制约。苔藓动物群通常发现于大陆棚区近岸带的灰岩和页岩中,由于保存在页岩中的苔藓虫受后期造岩作用挤压和地下水的淋滤,使苔藓虫钙质骨骼很难完整地保存并供切片详细研究其硬体组织。所以在页岩中能够发现的仅仅是一些苔藓虫骨骼的印痕。尤其兰多维列世早期是全球海进时期,从已研究的典型剖面如英国的Wales,Bohemia,Scandinavia西部等多以页岩和砂岩为主,在这样沉积环境中不利于苔藓动物群的发生和生长。2.  相似文献   

3.
我国奥陶纪苔藓虫的研究是从杨敬之(1957)首先报道陕西梁山地区早奥陶世苔藓虫开始的,计2属3种,即:Trepocryptopora dichotomata Yang, T. flabelata Yang, Nicholsonella houi Yang和N. sp.。杨敬之、陆麟黄(1962)曾记述甘肃中奥陶统Dianulites yumenensis Yang et Loo一种。杨敬之、胡兆珣(1962)在编写《中国的苔藓虫》一书时,曾将1960年以前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苔藓虫化石都汇编入书,其中原记载为奥陶纪的苔藓虫仅4个种,它们是:Batostoma magnopora Ulrich, Batostomella antiqua Yabe et Hayasaka,  相似文献   

4.
论五峰页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Y.T.HOU 《古生物学报》1954,(2):246-264
一.引言五峯页岩是一个很薄的地层单位,分布在长江流域,介於奥陶系与志留系的交界处。由岩性上看来,和上面的下志留纪地层同为黑色笔石页岩,非常相似,很像同一的建造;但是所含的化石,许多是上奥陶纪的标准化石。因此,多少年来五峯页岩的时代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有人认为五峰页岩应当是下志留系的底部,也有人认为应当是上奥陶系的顶部。由於五峯页岩的时代不能确定,中国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的界线便无从划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广西永淳中泥盆纪苔藓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介绍的苔藓虫是1943年赵金科、邓玉书,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诸先生先后在广西永淳六景圩附近的(?)江层(吴村页岩)中采得的,六景圩在永淳县城以北12公里,位於(?)江的北岸,化石产在六景圩东约1—3里铁路的两旁,和苔藓虫共生的主要化石有 Galceola sandalina Lamarck、Spirifer speciosus auct.、Kwangsia yoki Grabau、Plectospirifer fongi Grabau、Stropheodonta annamitica(Mansuy)、Thiemella communis Yin.及 Proetus indosinensis Mansuy 等,我们知道这些化石是中泥盆纪下部常见的种属,其中 Galceola sandalina 是欧洲中泥  相似文献   

8.
寒武纪没有化石苔藓动物的任何记录.最老的、毫无疑问的、真正的苔藓动物,发现于我国峡东地区的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地层中.这类苔藓动物以丰富但多样性低的变口目和少量的隐口目为代表.弗洛期的一些苔藓动物,在北美,英国和波罗的海地区(俄罗斯西北部)已相继发现,这时以Ceramopora?unapensis为代表的泡孔目苔藓动物开始出现,有一定的多样性.中奥陶世初期,苔藓动物迅速崛起,古生代狭唇纲的四个目--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环口目)苔藓动物都已经有了代表.由于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发展和辐射的重要时期,因此,奥陶纪,特别是早奥陶世苔藓动物的任何新的发现,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和解释的一个新的苔藓动物群,发现于安徽滁州琅琊山弗洛阶的红花园组上部.这个苔藓动物群由变口目爱沙尼亚苔虫亚目的两个种:Dianulites hexaporites(Pander),Orbiramus grandis sp.nov.和隐口目翼网苔虫亚目的一个种:Prophyllodi-ctya putilovensis Lavrentjeva组成.尽管这个苔藓动物群在局部地区可能还是低多样性的,但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有一定的多样性,类似于同样以变口目苔藓动物占优势的比林根苔藓动物群,后一苔藓动物群产于波罗的海以东地区(俄罗斯西北部)同时代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9.
有壳虫(Testacea)是一类常见的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地球三极(北极、南极、西藏)地区有壳虫种类名录(62属315种)基础上,对有壳虫区系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极地区已记录25科51属232种;南极地区20科30属131种;西藏地区22科42属173种.三个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属均为砂壳虫属(Difflugia)、匣壳虫属(Centropyxis)、梨壳虫属(Nebela)、鳞壳虫属(Euglypha)和表壳虫属(Arcella);5个属的种数分别占北极、南极、西藏总种数的51.3%、63.4%和60.1%.此外,3个地区共有种数是73(23.2%),共有属数是24(38.7%);仅在1个地区记录的种数是167种(53.0%).在三极地区40个亚区域,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和旋匣壳虫(Centropyxis aerophila)的分布最广泛,出现频率均高达90%.聚类分析显示,三个地区种水平相似性系数为51.3-56.3%,属于中等相似,北极和西藏相似系数最大.相似性分析表明,虽然有壳虫具有较强的长距离被动扩散能力,但是一些大于100μm的种类不是全球性分布.有壳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个体大小、生境类型、地质历史事件等密切相关,分析结果受物种鉴定标准、样品数量、空间尺度大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藏北中侏罗世窗孔类的发现和唇口类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新科Fenestraporidae及其一个新属Auiculofenestella和它的两个新种A.triapertalis,A.que-napertalis被建立和描述了,它们发现于藏北羌塘盆地中侏罗世巴柔期的地层内,新属和限于北美和中亚高加索地区早泥盆世晚期和中泥盆世的已知的窗孔苔虫(Fenestrapora)。都显示了似鸟头体的构造,然而,新属中所有的这种似鸟头体构造,只分布于横枝上,本文也讨论了窗孔苔藓动物和其它各类苔藓动物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作者推测,窗孔苔藓动物是由隐口苔藓动物的叶孔苔虫(Parachasmatopora)经中奥陶世的原始的窗孔苔藓动物Moore-phylloporina发展来的,新属的发现更进一步提供了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唇口苔藓动物是由窗孔苔虫经新属乌头窗格苔虫(Auiculofenestella)发展来的”假设的重要证据 。  相似文献   

11.
早二叠世地层在东北北部广泛分布,化石较丰富。吉林桦甸县寿山沟组位于东北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的南缘,是该区早二叠世早期的标准剖面之一,其中含较丰富的营底栖生活的(竹筳)、珊瑚、苔藓虫及双壳类化石。刘效良(1980)曾在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中整理和描述了二叠纪苔藓虫29属90种,但未曾研究寿山沟组的苔藓虫。根据刘效良(1982)对东北北部早二叠世苔藓虫研究的结果,认为该区早二叠世苔藓虫动物群的性质既具北极区,又有特提斯海区的特征,属于一个混合区系,称为北山一兴安区,即相当于杨敬之、陆麟黄(1981)所划分的中国二叠纪苔藓虫动物区系的北区。寿山沟组的苔藓虫常与(竹筳)  相似文献   

12.
黔北桐梓的戴家沟剖面和狮溪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的韩家店组出露完好,该组泥岩、粉砂岩中夹有厚度1—3m、直径4—7m的小型点礁。礁核相多具典型的障积格架岩特征,但生长时限短暂,群落分异度低,仅见床板珊瑚、单体四射珊瑚、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礁间为珊瑚、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碎片堆积的滩相,伴生丰富的遗迹化石。在陆源碎屑快速沉积的背景下,浑浊海水频繁的富营养化过程限制了礁体纵横向生长和朝高分异度群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滇西晚石炭世 Triticites 带的苔藓虫,产于施甸的10种,内含1新种,群体形状单一,生活于温暖、清洁、高能、面向外海的硬基底浅海区;产于腾冲的只有1种,是低能深水特提斯区分子.早二叠世苔藓虫12种,内含1新种,产耿马永德组 Polydiexodina 带之下,系特提斯区分子,据对其中的3层苔藓虫的硬体类型及标本数量分析,耿马含苔藓虫地层代表一个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苔藓虫的生态分布特征,综述了水体深度、温度、盐度、底质、浊度、扰动强度、光照、伴生生物对苔藓虫的限制作用,并以早二叠世和晚第三纪苔藓虫动物群为例,说明通过对苔藓虫组合的组成、相对丰度、绝对丰度、分异度、均衡度、营养结构、空间结构、硬体形态以及伴生沉积物的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吉林通化侏罗-白垩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地区,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颇为发育.经多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地层层序业已确立如下:白垩系三棵榆树组:中、基性,酸性火山岩.亨通山组:砂页岩夹煤线.含鱼、叶肢介、介形类、植物、孢粉及软体动物化石.下桦皮甸子组:砂页岩夹煤线.含鱼、叶肢介、介形类、软体动物及孢粉化石.林子头组:安山岩、集块岩及凝灰岩.鹰嘴砬子组:紫红色砂岩及黑灰色砂页  相似文献   

17.
泥盆纪的变口目苔藓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亦很丰富,这个时期是古生代苔藓虫发育史上的重要阶段,许多奥陶纪、志留纪习见属、种多已绝灭,而出现许多新的、独特的以及微细构造复杂的类型。因此,研究泥盆纪变口目苔藓虫,对地层及生物演化和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苏联及其它  相似文献   

18.
广西横县六景附近中泥盆统郁江祖中的苔藓虫,杨敬之(1954)已作过研究,共描述了4属10种:Fistulipora kwangsiensis Yang,F.irregularis Yang,F.hemispheroidea Yang,F.lamellosa Yang,F.yungchunensis Yang,F.ovata Yang,F.chaoi Yang,LeptotrypellaKwangsiensis Yang,Eridotrypa sinensis Yang,Fenestella sp.近几年来,有关这一地区的苔藓虫又陆续发现了不少新资料,经鉴定后,除上述各种外(Fistulipora yungchunensis Yang,Leptotrypella kwangsiensis Yang 二个种未见),还发现了10个新种,及在其他地区已发现的5个旧种,另外还有一个未定种名,分别属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砂壳虫属两新纪录种形态研究(表壳目,砂壳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首次在中国湖北七湖中鉴定到的隶属肉鞭门根足总纲叶足纲表壳目砂壳科砂壳虫属的2种中国新纪录种:大尖顶砂壳虫Difflugia acuminata magna Deflandre,1926和泡利砂壳虫D.paulii Ogden,1983.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砂壳虫壳体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大尖顶砂壳虫与指名亚种D.acuminata acuminata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机胶结物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新疆若羌地区玛列兹肯群下部Batostoma属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羌地区玛列兹肯群为一套绿色绢云母绿泥石化砂岩、粉砂岩及泥灰岩,深灰色灰岩、炭质灰岩及结晶灰岩,其下与含叠层石的震旦系白色厚层大理岩平行不整合接触,顶部未见。它自下至上可分为四部分,剖面叙述见刘第墉等文(1984,155页)。苔藓虫Batostoma Hnhongshanense. Ying et Xia sp. nov.和B. altunshanense Ying et Xia sp. nov.产于该群下部的泥质灰岩内。玛列兹肯群下部除含苔藓虫外,共生的化石有腕足类、腹足类、层孔虫和头足类等化石。腕足类有Anchigonites intermedia,Gon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