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火棘(火把果)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国际上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重视 ,火棘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野生植物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发利用潜力。1 .形态特征与分布火棘PyracanthaangustifoliaSchneid系蔷薇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高可达 4m。短侧枝常成刺状 ,小枝细长 ,水平延展或平卧。叶倒卵形至倒卵长圆形 ,先端圆钝微凹 ,基部楔形 ,叶缘有圆钝齿 ,齿尖内弯 ,近基部全缘 ,表面暗绿色 ,两面无毛。复伞房花序 ,花白色 ,径约 1cm ,花期 5~ 6月 ,果熟期 9~ 1 2月。火棘主产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北、西藏等省区 ,分布于亚洲东部至欧… 相似文献
2.
野生火棘在贵州省的资源分布广泛,由于省内各地区气候因子的不同,导致野生火棘果实的营养性成分存在差异。为探究贵州省野生火棘果的营养性成分差异,明确影响营养成分积累的气候因子,筛选出适宜生长区域,采用硫酸-苯酚法、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索氏提取法和福林-酚比色法对火棘果粗多糖、总蛋白、总脂肪和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之间4种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可将10个不同产地火棘分成3大类;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相对湿度是影响贵州野生火棘果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降低相对湿度利于火棘果中营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火棘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贵州野生火棘果为原料,首先,以柠檬酸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在400~800nm范围内对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进行扫描,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然后,以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衡量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剂;再次,探讨了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单因素对火棘果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后,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1.在400~800nm范围内,火棘果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2.最佳提取剂为9%柠檬酸乙醇溶液;3.火棘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40℃。 相似文献
6.
7.
8.
火棘属果实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棘属植物的托附杯呈深杯状,具有5个分离心皮,子房半不位。托附杯发育成肉质果壁,主要藉细胞体积增大,子房壁全部石细胞化,发育成骨质瘦果状小果的果皮。火棘属的果实不是典型和梨果,是蔷薇科果实在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类型。火棘属肉质果壁的厚角组织经过角隅减薄后再转变成厚壁组织。 相似文献
9.
火棘(pyracantha)属蔷薇科灌木,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至欧洲南部,在我国则主要产于南方各省区,是一种储量十分丰富而尚未开发的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表明,火棘果中各种营养成份丰富,其中八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V_C、V_B族、V_K、K、Ca、P、Zn、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利用有机膜过滤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提取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方法:通过有机膜过滤,除去发酵液中的菌体及蛋白,滤液浓缩结晶获得L-缬氨酸产品,通过离子交换法从结晶母液中回收部分L-缬氨酸。结果:确定了有机微滤膜和超滤膜去除发酵液中菌体蛋白和色素的操作条件;确定了采用离子交换法提取L-缬氨酸的操作条件:选择732强酸性阳离子树脂,料液pH值为3.0左右,用0.4 mol/L的氨水以1.0 mL/min的速度洗脱,L-缬氨酸的收率为89.2%。结论:通过有机膜过滤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提取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可以提高提取收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湘西自治州不同产地火棘果实的营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产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永顺县和凤凰县3个居群火棘果实的部分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吉首产火棘最高,分别为5.47%和7.13%,粗纤维含量以凤凰产火棘最高,为5.86%,维生素C含量以永顺县产火棘最高,为43.49 mg/100g。在吉首产同一居群火棘果实的不同采收期,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随采摘期的延长而上升,粗纤维含量则下降。 相似文献
14.
L-精氨酸应用很广泛,但受到溶解性差及味感差的限制,其应用领域无法再拓宽。与L-焦谷氨酸配伍,制成L-精氨酸-L-焦谷氨酸复合盐,可应用在医疗、保健、化妆品等行业,并可使得单体的精氨酸和焦谷氨酸的应用功效增强。 相似文献
15.
火棘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火棘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使用维生素C和BHT为阳性对照,以DPPH自由基、亚硝酸钠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从挥发油中鉴定了7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以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50.31%)、烷烃(18.52%)、醛(5.54%)为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亚硝酸钠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为50%时,其体积分别为43.51、79.48μL,样品量与清除率间呈量效关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略低于1 mg·mL-1维生素C,对亚硝酸钠的清除效果优于1 mg·mL-1的BHT。 相似文献
16.
用阳离子铵型树脂分离苯丙氨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铵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L 苯丙氨酸 ,确定了溶液在pH 1.0的条件下上铵型柱 ,用 0 .15mol L氨水解析 ,解析液对上柱液的苯丙氨酸收率为 95 %。 相似文献
17.
Motoi Watanabe Yasushige Ishikawa William Campbell Hidechika Okada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8,42(5):393-397
Arginine carboxypeptidase (CPR) is a novel carboxypeptidase which was first described by Campbell and Okada. CPR is generated from a stable precursor of CPR (proCPR) during coagulation or under other circumstances and is promptly inactivated at 37 C. Therefore, it is not easy to determine CPR in blood samples. Since proCPR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 basic carboxypeptidase (carboxypeptidase N; CPN) by passing plasma through DEAE gel, we have establish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proCPR after converting it to active CPR by trypsin treatment. We first separated the proCPR from CPN using a filter cup tube (FC tube) packed with DEAE Sephadex, and measured activity after conversion of the enzyme to its active form using trypsin. With this method,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oCPR was noted in the plasma of patients including those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lthough CPR activity in fresh sera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decreased. This discrepancy suggests that proCPR is not depleted in most patient sera, but that the level of activity of the enzyme which converts proCPR into active CPR may be compromised in R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发育是由基因的特定时空表达模式来调控的,其表观遗传机制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由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酶催化产生,对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不同位点的精氨酸甲基化与其相邻位点的翻译后修饰具有复杂的对话机制,并可招募或阻碍相关效应分子的结合,进而导致转录激活或抑制。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模式动物,已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酶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该文对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的产生、对话调控机制及其对斑马鱼早期发育调控功能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