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松乳菇组织分离菌株的rDNA ITS序列分子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松乳菇子实体和组织分离菌株rDNA ITS区域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和GenBank中已知的乳菇属的种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分离菌株就是松乳菇的纯菌种。  相似文献   

2.
分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与红汁乳菇L.hatsudake子实体内可培养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为后期细菌与乳菇的相互作用研究奠定基础。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乳菇子实体内的细菌,进行16S r DNA片段的扩增和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从松乳菇中获得66株细菌,红汁乳菇中获得48株细菌。松乳菇子实体内细菌隶属于3个门6个属10个种,其中变形菌门的γ-变型菌纲为优势类群,占细菌总数的77.28%,β-变形菌纲的Pandoraea和拟杆菌门的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分别占细菌总数的12.12%和10.6%。红汁乳菇子实体内共分离、鉴定出细菌3个门7个属7个种,其中变形菌门中的γ-变型菌纲为优势类群,占细菌总数的77.09%,厚壁菌门的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拟杆菌门的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分别占细菌总数的14.58%和8.33%。松乳菇与红汁乳菇子实体内存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其中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和美洲爱文氏菌Ewingella americana为优势细菌。  相似文献   

3.
两种乳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与菌根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量菌丝直径和干重对松乳菇(rcb-74)和靓丽乳菇(rll-107,rmsh-118)进行最适菌丝生长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在改良的biotin-aneurine-folic acid(BAF)培养基上表现出较大的菌丝直径以及最大菌丝干重。用改良的BAF培养基制备乳菇液体菌丝,接种云南松、马尾松和油松,并在13-30d后发现rcb-74与云南松和油松形成菌根,rll-107与马尾松形成菌根,rmsh-118与云南松形成菌根。  相似文献   

4.
松乳菇 Lactarius delicious( L.ex Fr.) Gray隶属红菇目、红菇科、乳菇属 ,常于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散生于马尾松林地上。其营养丰富 ,鲜香味美 ,并可制作菌油 ,是国内外著名的野生食用菌 ,长期以来吸引了不少人对其进行人工栽培研究 ,但现在尚未获得成功。分离制作母种 ,是野生菇人工栽培的首要环节。由于松乳菇菌肉组织泡囊化 ,不易用一般组织分离法制取母种。为此 ,笔者经多年的探索研究 ,终于找到了一种简便可行的组织分离新法 ,现介绍如下。1 种菇选择用作组织分离的种菇必须是菌盖尚未完全展开、菌柄完好无损的新鲜幼菇。2 组织分…  相似文献   

5.
4种外生菌根真菌吸收氮素营养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利用从我国西南林区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rius 715)、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为供试菌种,研究它们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氮营养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能较好地吸收3种氮源,其中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的优势氮源为NO3--N,Lactarius delicious-1、Lactarius delicious-2和Lactarius delicious-3的优势氮源为NH4+-N.Lactarius delicious-3吸收NH4+-N和Glu-N的Km和Cmin值最小,能适应低养分的土壤环境,是供试松乳菇株系中吸收NH4+-N和Glu-N效率最高的菌株,因此该菌株对在贫瘠土壤上植树造林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松乳菇菌丝生长营养需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进行初步研究。试验表明,松乳菇菌丝生长最佳碳源是蔗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对菌丝生长,微量元素有抑制作用,而维生素则稍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涛  凌晓霏  杨慧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1333-1340
【目的】探讨获取裸盖菇属及斑褶菇属真菌纯培养的有效分离方法。【方法】采用菌褶接种法和孢子弹射法进行分离,以形态鉴定为基础,通过ITS区测序并与DNA序列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的分子鉴定方法鉴别分离培养物的真伪,以确定分离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对采自云南的28个裸盖菇属和斑褶菇属菌株进行了分离,菌褶接种法有24个菌株分离纯化成功,成功率达86%,而孢子弹射法仅有7个菌株分离成功,成功率为25%。【结论】菌褶接种法对于裸盖菇属和斑褶菇属真菌是一种有效而简便易行的分离方法,该法利用菌褶为产孢组织的优势,无需对菌褶进行表面消毒,易于纯化成功,值得在其他类似的腐生小型薄盖伞菌类群的分离中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白玉菇10个菌株菌丝生长的情况,筛选马尾松木屑培养白玉菇适用型菌株。结果表明:在含松脂及松节油PDA培养基上,5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均最快,分别为5.01 mm/d和2.82 mm/d。马尾松木屑的用量越高对白玉菇菌丝的抑制越明显。5号菌株在马尾松为中低用量时,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2.89 mm/d和2.86 mm/d。3、8、9号菌株在30%马尾松木屑培养基的上层含漆酶活性较高,约10 U/g,5号菌株漆酶活性为5.54 U/g。综合各菌株的生长情况,5号菌株对马尾松木屑适应性最佳,可初步选为适用型菌株。  相似文献   

9.
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乳菇 (Laclariusdeliciosus) ,又名美味松乳菇 ,雁鹅菌 ,松杉菌 ,松菌 ,茶花菌 ,系红乳菇科(Russnlaceae) ,乳菇属 (Lactarius)真菌。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独特 ,营养丰富 ,不仅可食用 ,也可药用。在湖南等地被视为山中珍品 ,市场上十分走俏。松乳菇与松口磨、美味牛肝菌等菌一样 ,都属于菌根菌 ,与松、杉、柏等树种形成菌根菌。这类菌与植物共生 ,有特殊的生态条件、营养方式和子实体分化发育条件 ,对它的研究与驯化有很大难度。因此 ,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 ,市场供应全依赖于野生采集 ,由于市场紧…  相似文献   

10.
松口蘑菌丝体的分离和RAPD-PCR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针对松口蘑 [Tricholomamatsutake(S .ItoetImai)Sing .]菌丝体分离培养困难和各种相关分离物目前难以用出菇试验鉴定的现实 ,采用 8种培养基配方 ,对 9个不同来源的松口蘑子实体的不同部位及菌根、菌土进行组织分离 ,计接种试管 81 0多支 ,结果从菌褶部位获得 94支慢生型的菌丝体分离菌株 ,从菌柄部位仅获得 1支快生型的菌丝体分离菌株。以马铃薯葡萄糖土壤滤液培养基 (PDAS)、马铃薯葡萄糖麦麸滤液培养基 (PDAW )、BM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对菌褶进行组织分离 ,获慢生型菌丝体的成功率依次为 74.4%、35.5%、156%和 8.9%。以各分离菌株的来源松口蘑子实体和中日两国松口蘑研究者提供的分离菌株作为DNA参照样品 ,对从供试子实体、菌根、菌土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各种相关纯培养物进行亲菌鉴定。采用筛选的 1 7个随机引物介导 2 5个供试松口蘑子实体及其分离菌体的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PCR反应 ,全部获得了清晰而稳定的DNA指纹图谱 ,结果一致表明 :每个松口蘑子实体的菌盖 (含菌褶…  相似文献   

11.
陈新  康恒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18,37(12):1562-1571
乳菇类资源分布广泛,且大多属于可食用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味乳菇组真菌。乳菇类真菌在传统分类中归于乳菇属Lactarius,但依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分别归于LactariusLactifluusMultifurca 3个属中。乳菇类真菌菌丝生长缓慢,无法采用死体有机质进行人工栽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与人工驯化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菇类真菌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菌丝分离培养、菌根化接种、种植园栽培管理技术及营养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其中松乳菇L. deliciosus菌根化和仿野生人工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并在新西兰等地开始商业化栽培。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乳菇类真菌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并对国内外乳菇类真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柱状田头菇白色变种的遗传,以白色变种Ag.c0002和野生型Ag.c0067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2个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白色变种Ag.c0002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2-2”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柱状田头菇子实体白色为隐性性状,且受单一位点基因控制,此外,菇体颜色基因与不亲和性因子A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中国垂幕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幕菇(Hypholoma tuberosum).对SWUST2007101001号标本的分离菌株Ht.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分类进行了讨论.将该菌株鉴定为瘤核垂幕菇,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Stropharia ambi...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一株从采自北京市房山区的野生血红铆钉菇中分离得到的丝状真菌,分析其遗传地位,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与血红铆钉菇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以血红铆钉菇为材料,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1株丝状真菌菌株,编号为JZB2120006,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提取了基因组DNA,进行了ITS片段的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与Penicillium sclerotiorum ZZ07-5菌株有99.3%的同源性。结论:结合形态学特征将该菌株鉴定为P.sclerotiorum,ITS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594044。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金针菇黄色菌株F19和白色菌株F8801为亲本,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菇体颜色受一对基因(Cc)控制,与不亲和性因子A或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16.
香菇原生质体分离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UV处理香菇原生质体后得到的105株再生菌株与它们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出菇期进行了比较。约有30%的再生菌株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早出菇期的优良特性、多次继代培养证明,这些再生菌株获得的优良特性稳定。研究结果表明,香菇原生质体分离诱变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食用菌菌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自主分离和鉴定的产荚膜多糖植物乳杆菌C88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基胍诱变、墨汁负染和显微镜观察筛选获得一株荚膜缺陷型突变株,命名为植物乳杆菌C88M3,经多次传代突变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生长曲线和RAPD分析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荚膜缺陷型菌株在遗传特性和产荚膜情况方面的差异。通过化学诱变方法获得了乳杆菌荚膜缺陷型菌株,对进一步研究荚膜多糖在乳杆菌益生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南省患暴发性疾病的罗非鱼(Tilapia)上分离出1株细菌HNLFYL4,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及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对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所得序列已登录到GenBank,登录号为HQ645983,与GenBank中收录的链球菌16S rRNA 基因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无乳链球菌同源性高达100%,进一步确定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显示分离菌株对小白鼠和罗非鱼均具有致病性,对小白鼠的LD50为1.0×104 CFU/mL,对体重为500g±20g的罗非鱼的LD50为1.729×109CFU/mL.分离菌株对氯霉素、青霉素G、呋喃妥因等敏感,对丁胺卡那、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临床潜在多重耐药患者粪便中分离获得乳杆菌,完成种属鉴定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临床患者粪便,在MRS和含碳酸钙的LBS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培养,挑取目的菌落反复分离获得纯化菌株,利用生化鉴定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结果 45份样本共得到7株乳杆菌,其中植物乳杆菌5株、鼠李糖乳杆菌2株。结论研究发现,分离到的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可能具有更强的耐受性与生物学活性。分离获得的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有待日后对其开展特性、耐受性及安全性等研究,以便对分离的菌株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豆豉菌曲中分离并鉴定其发酵菌株.方法 将豆豉菌曲采用平板稀释的方法进行菌种分离后,采用革兰染色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的鉴定.以黑豆为原料,分别接种分离的菌株进行豆豉的纯种发酵,观察并测定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的外观、温度、气味的变化.结果 筛选并鉴定获得10株分属魏斯菌、乳杆菌、芽胞杆菌和葡萄球菌等的菌株,且用枯草芽胞杆菌、发酵乳杆菌纯种发酵的豆豉在外观及气味等方面与自然发酵相近.结论 分离得到的枯草芽胞杆菌、发酵乳杆菌可取代自然发酵菌种,作为工业纯种发酵的参考菌株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