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发现玉米中的“跳跃基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巴培拉·麦克林托克博士(Dr.BarbaraMcClintock)于1992年9月2日逝世,终年90岁。麦克林托克是20世纪世界领先的遗传学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麦克林托克就开始通过观察玉米籽粒的颜色变化来研究基因的行为。她的主要发现是DNA小片段可  相似文献   

2.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本命 《遗传》2003,25(4):0-x
20世纪前半期,遗传学界有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姓氏都以一个大写的字母M开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孟德尔(Mendel G.J.)、摩尔根(Mor-gan T.H.)和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 B.)。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一位女科学家。她于1902年6月16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1923年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植物学博士学位。在20世纪20~30年代,麦克林托克主要在康乃尔大学从事玉米遗传学  相似文献   

3.
奇云 《生命世界》2013,(12):44-47
2013年10月7日,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布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拉开序幕,西装革履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汉松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研究中做出的革命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对于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这样一个科学“怪人”,一直心存敬畏,不曾走近去发现她的魅力。因为《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的讲座,让我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充满虔诚地阅读了伊夫林·凯勒关于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的传记《情有独钟》。读罢掩卷而思,不能安寝。我被强烈的感情指引着,巴巴  相似文献   

5.
今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己有得主瑞典卡罗林医学院10月9日决定把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美国生理学家爱德华·刘易斯、埃里克·维绍斯和德国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尼斯莱因一福尔哈德,以表彰他们在“早期胚胎发育基因控制”方面的科学发现。这三位生物学家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1998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现任主席、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StainGrilner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了题为“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的报告。在会上,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起源和诺贝尔的生平等背景知识。他强调指出诺贝尔...  相似文献   

7.
McClintock博士和转座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决定授与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博士1983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金时,竟然不能用电话通知她,因为她所住的公寓没有电话.过着快乐的独身生活的McClintock博士,在80岁时才用所得的六万美元终身年金买了一辆汽车.她的私人生活是朴素与充实的,伴随她一生的装饰品是一件用硫黄熏黑了的银器. McClintock博士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第三.不顾母亲的反对硬是上了大学.在大学选择了对玉米的研究,六十年来玉米成了她的终身伴侣.现已82岁高龄的她,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玉米的研究,以至这位独身博士有着“玉米夫人”的美称. 所有认识她的人无不认为她思维敏捷,雷励风行.她学生时代的成绩是超群的.康纳尔大学的大遗传学家R.A.Emerson教授在学生成绩表中记载着:Barbara McClintock——A~+,GeorgeW.Beadle——A,Marcus Rhoades——A~-.这三位学生后来都成了著名的遗传学家,Beadle还曾获1958年度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8.
生长因子     
1986年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宣布,把一九八六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同时授予发现“生长因子”的美国生物化学家Stanley Cohen和意大利女生物学家Rita Levi-Montaleini。他们的发现对于人们从分子水平了解细胞的调节,以及人为地控制细胞生长具有根本的意义,并为基础科学打开了广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于10月8日在瑞典卡罗林医学院,将1990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瑟夫·默里和多纳尔·托马斯。约瑟夫·默里1919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他发现了控制器官移置后引起呕吐的方法。多纳尔·托马斯,现年60岁,出生于得克萨斯。在减轻器官和细胞移植所引起的剧烈反应上取得了成功。他们的发现给那些用其它方法无法治愈的严重疾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07,(11):59-59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名美国科学家卡佩奇、史密斯与英国科学家埃文斯分享此殊荣。决定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并为其颁奖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表示,这三名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在干细胞研究领域所取得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耐逝世二百周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今年5月21日至27日举办了第41次诺贝尔学术讨论会,议题为“早期人类的现代论证”。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的古人类学家,除我国外,包括美、英、法、苏、捷克、芬兰、坦桑尼亚、肯尼亚、印尼等国和南非。会议在瑞典中部的卡尔斯柯加城举行。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瑞典著名的博物学家林耐逝世二百周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今年5月21日至27日在瑞典中部的卡尔斯柯加城举办了第41次诺贝尔国际学术讨论会,议题为“早期人类的现代论证”。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应邀参加了讨论会,此外,还有美、苏、英、法、捷克、芬兰、坦桑尼亚、肯尼亚、南非和印尼等国的古人类学家参加。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8日,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研究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Mario R.Capecchi、Oliver Smithies和英国科学家Martin J.Evans在"涉及使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小鼠特定基因修饰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1]而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1).  相似文献   

14.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遵照“欧洲最富有的单身汉”、发明家诺贝尔的遗嘱,将他的巨大财产三干一百六十多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把每年的利息平分五份,奖给世界各国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利益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它从1901年开始颁发,每年十二月十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发布各项奖金。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市大厅隆重授奖。  相似文献   

15.
瑞典Karolinska学院10月9日宣布 ,把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ArvidCarlsson ,美国科学家PaulGreengard及EricKandel,以表彰他们在“神经细胞中的信号转导”方面开创性发现。这些发现对“理解脑的正常功能及信号转导的紊乱怎样引发神经与精神疾病至关重要”。依据这些发现 ,已成功开发了一些新药。ArvidCarlsson,瑞典Gothenburg 大学药理学系教授。他发现多巴胺是脑的一种递质 ,对于控制运动能力有极大重要性。他的研究启示 :Parkins…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0月8日,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Leland H. Hartwell及英国科学家R Timothy Hunt 和 Paul M. Nurse(图1)在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因子(key regulators of the cell cycle)"这一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Bruce Beutler(布鲁斯·比特勒)、法国科学家Jules Hoffmann(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Ralph Steinman(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免疫系统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胡伶莉 《生命科学》2002,14(6):383-384
2002年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宣布,将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调节”。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0月5日,在获得“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4年后,屠呦呦研究员再次给全国人民一个惊喜,给今年的国庆增添光彩,真正成为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也就此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5点30分,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因为“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新编程获得多能性”,英国科学家JohnB.Gurdon爵士和日本科学家ShinyaYamanaka教授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