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胃和近端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的返流症状、体力状况、并发症和体重的变化,为选择合理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胃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西京医院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的胃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术后生存患者分别采用(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Q)问卷评价返流症状,采用(Zubrod-ECOG-WHOPerformance Status,ZPSQ)问卷评价体力状况,同时收集术后1年并发症和体重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全胃组317例,生存138例(62.4%),死亡83例(37.6%),失访96例(30.3%);近端胃组113例,生存63例(76.8%),死亡19例(23.2%),失访31例(27.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全胃组在肿瘤的TNM分期、病理分期、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有显著差于近端胃组,P<0.05。发生返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全胃组20例(14.5%),近端胃组26例(41.3%),P<0.01;体力状况ZPSQ≤1分,全胃组118例(85.5%),近端胃组46例(73%),P=0.034;术后伴有并发症,全胃组31例(22.5%),近端胃组38例(60.3%),P<0.01;两组体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482;结论:位于胃上1/3的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术,比近端胃切除术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比较28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近端胃切除28例患者与100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观察近端胃切除是否优于全胃切除。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没有差异。两组患者胃切除后的代谢变化结果相似,体重,血清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浓度变化相近。近端胃切除后腹泻(32%)和胃食管返流(28%)最为常见,而全胃切除后餐后腹胀(21%)最为常见。二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近端胃切除不会由于残余胃的生理优势而优于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胃切除术后常常会发生明显的营养不良、各种术后不良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比全胃切除术后四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选取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我院行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患者196例,分为A组(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B组(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C组(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D组(改良Longmire法空肠代胃术)4种消化道重建术.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以及术后1年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Roux-en-Y滞留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1%(1/48)、4.2%(2/48)和2.1%(1/48),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均P<0.05).术后1年生活质量(Visick分级指数)的比较,A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均P<0.05).术后1年营养预后指数(PNI)分别为55.40± 3.6,52.30± 2.8,41.5±4.3和40.7±5.5,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组和B组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术后消化道重建应保持空肠的连续性并保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安全可靠,对于减少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全肠外营养(PN)对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等状况恢复的影响.方法:50例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每组各25例.EN组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术后24 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PN,总热量为125 kJ/(kg·d)术前1d、术后第1、10d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白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同时住院时间短.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又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贲门癌三种手术路径的选择并对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7例贲门癌手术患者。对三种手术路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胸、胸腹联合、单纯经腹三种手术路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2.7%、100%和94.1%(x2=2.452,P0.05),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1.4±4.3)、(15.3±4.1)和(14.6±4.7)(F=3.732,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3.6%、2.9%和2.9%(x2=0.056,P0.05),切缘癌残留率分别为1.8%、0和2.9%(x2=1.050,P0.05),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5.9%和4.4%(x2=0.124,P0.05),三组患者在手术切除率、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发生率、切缘癌残留率和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手术路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14.6±5.6)d、(15.1±4.3)d、(9.7±2.5)d,单纯经腹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最短(F=8.962,P0.05)。结论:三种贲门癌的手术路径各有利弊,临床实际应用中要在确保原发肿瘤得以根治切除及清扫周围淋巴结的前提下依据病人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全胃切除术术后患者腹腔引流多数是放置普通单管引流,然而术后预防性放置滴水双套管的价值还存在争议。现对滴水双套管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开腹全胃切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毕放置两根滴水双套管,左右各一根,对照组常规放置普通橡胶引流管两根,比较两组术后退烧药物应用次数,平均每日引流量,腹腔感染发生率,置管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合并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3例腹腔积液。实验组50例中,有1例出现胃食管吻合口瘘并切口感染。术后前7天应用退烧药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用)的平均次数(1.85±1.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日引流量(145.50±15.4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拔管时间(9.90±2.75)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3.98±2.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对于全胃切除患者,术后预防性放置滴水双套管,可明显减轻术后腹腔积液产生的体温升高,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腹腔感染的发生,虽不能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以起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作用,避免二次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吴启才  谢崇  倪周勇 《蛇志》2001,13(2):32-34
目的 观察、总结和分析全胃切除后Lahey术式与Nadrowsdi推荐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医师直接随访复查6个月至1年的全胃切除后饮食量、体力恢复、后遗症及并发症等项目,然后评定疗效。结果 Lahey术式34例中,吻合口瘘2例,肺部感染3例,吻合口狭窄4例,腹壁剖开、腹腔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35.3%;Nadrowski推荐术式18例中仅吻合口瘘1例,经1周治疗痊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为5.5%,两者差异显著(P<0.05)。Lahey术式正常饮食量22例,体力恢复19例,反流性食管炎24例,营养不良18例,腹泻7例;Nadrowski推荐术式正常饮食量16例,体力恢复15例,营养不良1例,无反流性食管炎和腹泻病例,两者除体力恢复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Nadrowski推荐式术优于Lahey术式。Nadrowski推荐术式是本世纪初以来所介绍的最有营养前途而操作简单的一种替代胃手术。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和胃旁路术(LRYGB)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2月至 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3例肥胖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LRYGB组34例、LSG组29例。对比两组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糖脂代谢指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SG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LRYG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BMI、WHR均较术前下降(P<0.05)。两组术后6个月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 (2hPG)均较术前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SG、LRYGB治疗肥胖合并T2DM患者,均可有效控制患者体重,调节血糖血脂,两者近期疗效相当,但是LSG的手术操作相对更简单,可视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剂量多西紫杉醇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进展期贲门癌患者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到2009年5月38例不能手术的贲门癌患者行3DCRT,处方剂量62Gy,1.8Gy/次,5次/周;同时联合多西紫杉醇75mg/m2,每周1次,连续6周。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8例,30名患者缓解(78.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6.4个月。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轻,患者可以耐受。结论:周剂量多西紫杉醇化疗联合适形放疗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满晓辉  徐岩  王振宁  吕志  徐米多  姜莉  罗阳  徐惠绵  张学 《遗传》2006,28(6):641-645
目的 研究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杂合性丢失的情况。方法 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得均质的肿瘤细胞及正常的胃粘膜细胞,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扩增捕获细胞的基因组DNA。PCR结合硝酸银染色方法分析19例贲门癌染色体8p21-p23的杂合性丢失。结果 在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的缺失频率非常高(63.2%),我们确定了一个最小丢失区域. 结论 进一步明确此最小丢失区域内的抑癌基因将有助于贲门癌发生机制的阐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皂甙最佳的提取方法。方法:首先选用水、80%甲醇、75%乙醇和氯仿等作为溶剂提取绞股蓝总皂甙,从中选择出2种较优试剂,再以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法等提取方法对绞股蓝的总皂甙进行提取,从而选出一种优良的提取方法。并且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绞股蓝总皂甙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75%乙醇为绞股蓝总皂甙提取的最佳溶剂,乙醇回流提取法为最优方法。结论:以75%乙醇为提取溶剂的回流提取法是一种高效、简便、节能的绞股蓝总皂甙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