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LI)常引起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血样下痢或突然死亡,严重损害养猪业。猪群感染该菌在肠道诱导免疫应答的研究较少。因该菌胞内寄生,基于细菌不同感染阶段动物免疫应答特点,检测方法会有所侧重。本文重点阐述了胞内劳森菌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特点,并对其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检测技术研发及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培养法、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免疫传感器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整合光学、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本文对比食源性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免疫传感...  相似文献   

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和精准的固相标记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检测快捷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具有在短时间内灵敏、准确地定性检测出相关病毒的潜在能力,有效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在医学、兽医、动植物病毒检测和农药残留检测等领域存在检测时间长、设备不便和专业性强的弊端。目前在检测领域,该技术在检测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预防传染性疾病大面积扩散等方面都有应用,因此,该技术在检验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文中主要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进行综述,并对该技术在生物病毒检测方面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LAMP-LFD技术及其在生物快检方面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MP-LFD技术是环介导横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相结合的一种新颖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将核酸横温扩增和可视化试纸条检测有机地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只需要在恒温(60℃~65℃)条件下保温几十分钟,即可将所需目的基因扩增到109水平。横向流动试纸条(LFD),融合了免疫层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能在纸条上形成有颜色的检测线从而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出该目标产物。环介导横温扩增技术(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FD)相互结合的技术,使LAMP扩增产物现场检测可视化,检测结果明显直观,通过肉眼即可辨认,并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简便、安全及成本低的特点,一度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环介导横温扩增方法与横向流动试纸条相结合(LAMP-LFD)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其在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等,并指出了LAMP-LFD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催化信号放大系统在原位杂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CSA ( 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催化信号放大 )法首次由 Bobrow等 [1]报道应用免疫酶联和蛋白电泳转移膜的检测 ,1 992年 Adams等[2 ] 将该方法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中 ,Kerstens等 [3 ]又将该方法应用于原位杂交 ( ISH)。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较传统的 PAP、ABC、LSAB和 En Vision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比 LSAB法要敏感 50 0~1 0 0 0倍 ,较 En Viion法敏感 50~ 1 0 0倍 ,而且稳定性高 ,背景低等特点。本实验室已引进该方法 ,应用于免疫组化和原位分子杂交组化 ,其原理 :杂交后 ,经洗 ,Dig标记探针接生物素化抗 D…  相似文献   

6.
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高效快捷、操作简便、容易学习的特点。近年来,快速检测在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量子点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当前应用较成熟的水产品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概述,进而从标准体系、产品质量、配套设施、队伍力量、经费保障这5个方面对其在基层监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快检体系建设、强化基层能力提升、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推广信息化应用平台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基层水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利用快检技术提升监管效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蛇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放射免疫测定法,凝集测定法,免疫电泳检测,荧光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在蛇毒检测中的应用,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种子的胚乳中提取的一种核糖体失活蛋白。基于其潜在的威胁,建立快速、灵敏的蓖麻毒素检测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根据蓖麻毒素的理化性质、免疫原性,已经建立了免疫荧光技术、夹心免疫PCR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蛋白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用于检测蓖麻毒素。  相似文献   

9.
陈钰  刘仲明  王捷 《生物磁学》2009,(16):3166-3168,3197
联合检测几种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纳米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微流控技术以及丝网印刷术的迅猛发展,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可以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肿瘤蛋白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纳米材料、流动注射分析、微流控等技术在肿瘤标志物免疫传感器中的运用,展望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肠道致病菌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自动化、快速检测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如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细菌基因鉴定、致病分子机理、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表达谱分析、DNA测序和药物筛选等。现介绍基因芯片检测肠道致病菌方面的国外研究进展,基因芯片应用于检测肠道致病菌的3个方面:结合多重PCR对致病菌的毒力因子或者特异性基因进行鉴定;直接检测细菌的DNA或者RNA;以致病细菌核糖体RNA作为检测的靶基因同时检测多种肠道致病菌。由于其检测的高效率,该技术要优于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肠道致病菌检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原位PCR的主要进展、基本步骤,并对其在外源基因检测、基因变异、基因表达及定位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相似文献   

12.
在荧光定量PCR基础上建立一种简单有效并且高度灵敏的TB-ARMSkras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针对kras基因8种常见的点突变类型,通过设计并优化突变特异性引物、野生型特异性封闭引物并综合应用突变富集扩增反应条件等多种手段,提高点突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采用已知野生型基因组样品和构建的突变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方法学评价;通过对临床样本的检测及与现有商品化试剂盒的比较进行性能验证;通过对术前血浆和配对组织样品的对比检测,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血液样本的检测。建立了TB-ARMS kras突变检测的新方法,能检测的最低突变率可达到0.01%。通过综合采用野生型特异性封闭引物和突变富集扩增条件等方法证明了其0.01%的突变检测灵敏度。检测准确性优于现有商品化试剂盒,血浆DNA TB-ARMS qPCR检测结果与配对组织DNA测序结果相符合。因此,TB-ARMS kras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既适用于临床组织样品的检测,也可应用于液体活检。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高致病性病原体、禽流感病毒、食源性微生物等引起的疾病随时大规模流行的背景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第一例或第一波病例的快速实验室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发展出多种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以便更加快速、高通量、敏感地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或预测。然而,在实际病原体检测中,常常出现灵敏度低、准确性差的结果。PCR增强剂是在PCR及PCR衍生技术中添加的一类物质,其可从产率、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提高核酸扩增性能,从而优化核酸检测,解决病原体检测的应用瓶颈,为第一例病原体检出节约宝贵的时间。结合以PCR为基础的核酸体外扩增检测技术对PCR增强剂在其中的应用、优缺点、作用机理进行介绍,以期为病原体核酸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不断引入,为生物传感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大大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其中,二硫化钼(MoS2)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带隙可调、电子迁移率高等独特性质,在生物传感器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MoS2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场效应晶体管、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比色、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及性能对比,重点分析了MoS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分等对传感器灵敏度、检测范围、检测限、特异性等性能的影响,总结了MoS2生物传感器的优势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MoS2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晨霞  韩琬  张和平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0):2269-2276
1977年Sanger发明的双末端终止法开启了测序之旅,而测序技术在30多年内不断革新。每种新技术的出现都有超过前代产品的独特之处,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自身局限性,关键在于掌握每种技术的优缺点并加以合理应用。第三代测序技术是一种集高通量、快速度、长读长及低成本等多种优点于一身的新型测序技术,它的出现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DNA甲基化等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在介绍基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着重概述了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从而揭示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链霉菌噬菌体 C31整合酶是一种位点性特异重组酶。它以单向整合方式进行重组,无须其他辅助因子,且整合效率高、表达稳定,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介导外源基因与宿主基因组的特异性整合,并被应用于哺乳动物的转基因整合技术中,它为攻克转基因动物研制过程中的随机整合、整合效率低、表达水平不高等技术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对链霉菌噬菌体 C31整合酶的作用机制和特点优势作简要的阐述,并对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7.
等温扩增技术因其对仪器依赖性低、核酸扩增高效等优势,非常适合于快速检测,已在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核酸提取、等温扩增(以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为例)和产物检测角度,就近年来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概述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与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这些新兴技术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兴芳  王云鹏  李岩  李慧 《生态科学》2009,28(6):557-561
珠三角是一个景观格局与过程变化极为复杂的区域,近30年来,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使珠三角的景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全世界对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视,该区域的景观变化研究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另外,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基于3S技术联合来监测和研究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也成为研究的主流。因此,基于3S技术对珠江三角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首先总结了基于3S技术监测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其次分析了这些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展望,旨在为珠三角今后的景观格局变化监测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环境DNA metabarcoding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炼  吴琳  刘燕  徐海根 《生态学报》2016,36(15):4573-4582
环境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是指利用环境样本(如土壤、水、粪便等)中分离的DNA进行高通量的多个物种(或高级分类单元)鉴定的方法。近年来,该方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物监测、珍稀濒危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检测等生态学领域。介绍环境DNA metabarcoding的含义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环境DNA metabarcoding在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食性分析等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总结环境DNA metabarcoding应用于生态学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方法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A wearable system for pre-impact fall de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ique features of body segment kinematics in fall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re applied to mak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a fall in its descending phase, prior to impact, possible. Fall-related injuries can thus be prevented or reduced by deploying fall impact reduction systems, such as an inflatable airbag for hip protection, before the impact. In this application,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Thigh segments normally do not exceed a certain threshold angle to the side and forward directions in ADL, whereas this abnormal behavior occurs during a fall activity”. Torso and thigh wearable inertial sensors (3D accelerometer and 2D gyroscope) are used and the whole system is based on a body area network (BAN) for the comfort of the wearer during a long term application. The hypothesis was validated in an experiment with 21 young healthy volunteers performing both normal ADL and fall activities. Results show that falls could be detected with an average lead-time of 700 ms before the impact occurs, with no false alarms (100% specificity), a sensitivity of 95.2%. This is the longest lead-time achieved so far in pre-impact fall de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