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PA高产菌的繁殖体诱导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诱导介质、处理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高产EPA、A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菌株--轮梗霉(Diasporangium sp.)产游动孢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胡萝卜片介质上、25℃诱导6d,要得到最大数量的孢子。同一条件下游动孢子量则在第8d达到最高。进一步探讨孢子的萌发条件发现:25℃、营养琼脂上孢子的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及荧光染色技术,对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Puccinia xanthii sp.ambrosiae-trifidae冬孢子的萌发过程和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堆成熟时突破寄主表皮外露;在寄主上冬孢子萌发时由上细胞顶部出现皱褶和帽状物,由帽状物下伸出担子。冬孢子的上细胞和下细胞都可萌发;冬孢子在水中于25℃2h即可萌发,24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12%;温度20-25℃、相对湿度97%以上、pH5-7的条件利于冬孢子萌发,光照对冬孢子萌发没有影响,木糖和乳糖对冬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无机氮源营养对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肌醇、烟酸、核黄素及三裂叶豚草叶汁对冬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温度、pH和后熟处理对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 Trappe)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从云南热带植物河口观音座莲(Angiopteris hokouensis, Ching)根际土壤中采集的缩球囊霉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最适pH在5~6之间,后熟处理明显能提高缩球囊霉孢子的萌发率;同时还观察到缩球囊霉孢子萌发时只产生一根芽管;缩球囊霉孢子的萌发率较其他一些VA菌根真菌孢子的萌发率低,不同季节采集到的孢子其萌发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企村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2):77-80
在宁夏灌区,春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分生孢子在-3-29℃温度范围都可萌发。温度达33℃时不能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分生孢子虽然在0—100%的湿度下都可以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最适。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的杀伤作用。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陶伟  王娜  闫淑珍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6,35(2):138-146
本文应用悬滴培养、燕麦-琼脂培养等方法及显微成像技术对绒泡菌科Physaraceae 4种黏菌(黄头绒泡菌Physarum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针箍菌Physarella oblonga)的个体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首次实现了垂头绒泡菌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循环。4种黏菌孢子萌发均为V-型开裂,但萌发时间有所不同,黄头绒泡菌萌发所需时间最短,仅需5h,而针箍菌萌发所需时间最长,需要2d;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形成的黏变形体均可转变为游动胞,而相同条件下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并未有游动胞形成;4种黏菌原生质团的生长速率不同,在光照刺激下针箍菌、淡黄绒泡菌、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的原生质团分别经过2-3d、2-3d、7d和13d,发育成子实体;完成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活史,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需要25-30d,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需要40-45d。  相似文献   

6.
从北京土壤中分离出5株放线菌,经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细胞壁组份及DNA中GC%含量的研究,这5株菌都形成孢囊,孢囊孢子有鞭毛,能游动,细胞壁组份11型,属于游动放线菌科中游动放线菌属。经与国内外已知种比较,定为三个新种:丛鞭毛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tuftoflagellus n. sp.);梨形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pyriforinis n. sp.)绛红褐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purpeobrunneus n. sp.)。  相似文献   

7.
土壤pH值是影响AM真菌的生理与生态过程的重要因子之一,本试验在培养基上接种Gigasporamargarita的孢子,研究了pH值分别为5.2、6.0和6.8时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和菌丝中聚磷酸盐(polyP)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差异,培养12d后的萌发率为70%左右;随着pH的升高,菌丝的长度逐渐增加,表明低pH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培养12d后,孢子中polyP含量低于菌丝中polyP含量,pH6.0和pH6.8的条件下菌丝中polyP含量明显高于pH5.2的含量,表明低pH也能降低菌丝中的聚磷酸盐含量。认为低pH对菌丝生长和polyP含量的抑制可能是其限制AM真菌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生长速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产孢能力、耐35℃高温生长、致病力等生物学性状在自交S1代的遗传与变异。2个掘氏疫霉野生型菌株(A1、A2各1株)经聚碳膜间隔配对诱导自交产生的卵孢子(保存110天左右)在S+L培养基上萌发,分别获得30和35个单卵孢株(萌发率10%左右)。测定结果表明,上述生物学性状在2个亲本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部分单卵孢株生长速度减慢、菌落形态明显改变、孢子囊和菌丝畸形、产孢能力增强、在35℃中弱生长或不生长,或致病力减弱直至无致病力。在亲本的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未观察到上述变异,说明上述生物学性状变异主要因亲本遗传因子的杂合性所致。从遗传学角度探讨了在自然条件下掘氏疫霉生物学性状的变异性以及某些分类依据不稳定的原因,指出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能是引起掘氏疫霉生物学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修  戴绍军 《生态学报》2010,30(7):1882-1893
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萌发形成独立生活的配子体,配子体能够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进而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孢子体。孢子萌发是蕨类植物生活史过程中配子体世代向孢子体世代转变的关键步骤。同时,此过程不仅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研究细胞核极性移动、细胞不对称分裂、假根极性生长等独特的细胞学事件的良好模型。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研究发现多种环境因子对约200余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有影响。总结了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规律如下:(1)孢子萌发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影响外,主要受光质的影响,光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种方式:①孢子萌发受红光刺激与远红光抑制像开关一样调控;②孢子萌发不受远红光抑制;③孢子萌发受蓝光抑制;④孢子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萌发。(2)重力作用会影响孢子细胞核移动,进而影响孢子细胞发育的极性。(3)赤霉素(GA)能增加孢子萌发率或帮助孢子打破休眠。成精子囊素与GA作用相似,启动或促进孢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乙烯等其它激素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4)不同植物孢子有着各自最适的萌发培养基条件,如不同种类孢子对MS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蔗糖含量、pH值的要求不同。孢子外被中的Ca2+、Mn2+和Mg2+,培养基中的Cd2+和La3+,以及孢子接种密度、萌发空间CO2含量也会对孢子萌发造成影响。(5)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在15-30℃可以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6)4℃和液氮储藏可以延长孢子寿命并保持较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0.
大叶黑桫椤孢子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叶黑桫椤孢子在液氮中长期保存的结果表明:(1)大叶黑桫椤孢子可以保存于液氮中;(2)液氮保存后的孢子萌发率比未用液氮保存的普遍下降,保存90d的用室温慢速化冻的孢子萌发率最高(65.3%),相对保持率最高可达79.3%;(3)采用室温(22~25℃)慢速化冻的效果优于37℃温水浴快速化冻的。据此认为,液氮超低温长期保存大叶黑桫椤孢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哈茨木霉的培养及其对烟草疫霉生长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哈茨木霉是一类重要的植病生防因子。哈茨木霉TH-1分别在PDA培养基、麦芽糖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均能产孢,其中PDA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7.5℃~35℃,最适温度32.5℃,产孢最适温度27.5℃。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3~7,产孢适宜pH值为5-9,生长与产孢最适pH值为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明显影响菌株的产孢数量,光照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大。对峙培养试验表明TH-1明显抑制疫霉菌的生长速率,其无菌滤液明显抑制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的萌发,并抑制游动孢子芽管的伸长,TH-1对游动孢子萌发的相对抑制率为12.7%,对芽管生长长度的相对抑制率为63.1%。水解酶平板活性测定显示,TH-1产生β-1,3葡聚糖酶与纤维素酶,从而使烟草疫霉菌细胞壁的消解,产生非挥发性抗生素抑制烟草疫霉菌孢子萌发,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松毛虫的侵染致病效应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和电镜扫描技术 ,对 33个温湿度组合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孢子在马尾松毛虫活体上的萌发、侵染进程和致病效果进行了观察与测定 ,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孢子萌发速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V =(T - 4.2 5) /2 7.2 .其中 ,孢子萌发的起点温度为 4.2 5℃ ,有效积温为 2 7.2日度 .湿度是孢子萌发和侵染致病的主要制约因子 ,且温度和湿度具有互补与综合作用 .温度达 1 0℃以上 ,相对湿度达 95% ,侵染致病效应更为显著 .  相似文献   

13.
光照和温度对尖叶拟船叶藓孢子萌发及原丝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尖叶拟船叶藓孢子萌发及原丝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20℃环境下,24h光照4d的孢子萌发率达83.3%;温度下黑暗培养的孢子30d也不能萌发,转光照后4d的萌发率可达84.6%;(2)温度是影响原丝体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连续光照下,20℃的原丝体生长最快、分枝最多、分化最早,第31天可长达651.64μm;25℃次之,只有379.12μm;而自然光照下5-10℃环境下的孢子萌发率(18d为70.2%)和原丝体生长速度(127.44μm)均最慢;(3)原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断裂为单个细胞,单个细胞再萌芽出新原丝体。  相似文献   

14.
粗茎鳞毛蕨孢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禾  冯玉兰  黄笛  董丽 《植物研究》2012,(3):270-274
以经过3年低温储藏的粗茎鳞毛蕨孢子为实验材料,从孢子离心、孢子消毒、培养基种类、光质等4方面对孢子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离心转数≤14 000 r.min-1、离心时间≤30 min条件下,离心处理对孢子萌发基本无影响;对孢子进行1%NaClO水溶液浸泡处理20~30 min为最佳消毒条件;改良Knop’s培养基为最佳孢子萌发培养基;黑暗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但是黑暗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孢子萌发整齐性;红光比白光能促进孢子提早萌发1 d左右,但对提高萌发率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肖崇刚  郭向华 《菌物学报》2002,21(4):597-603
对甘蓝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4℃,最适pH值6.0~6.7,致死温度45℃,肿根腐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萌发率,光对休眠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休眠孢子在感病寄主的根分泌物溶液中萌发率最高,达75%。耐病甘蓝品种及番茄的根分泌物均能刺激休眠孢子萌发。通过电镜观察,根肿病菌休眠孢子为近球形,孢壁有乳状突起,直径2.1~3.1mm(平均直径2.5mm)。游动孢子为近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3.6m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  相似文献   

16.
芹菜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奎华 《菌物研究》2009,7(3):169-179
以沈阳地区芹菜斑枯病菌的纯培养菌株为试材,通过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多因子试验,明确了芹菜斑枯病菌菌丝生长以在CDAMS—VI培养基上最好,其次是CSA、CCSA和PDA,菌丝生长及产孢对碳源、氮源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39℃(处理40min),光照明显抑制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水和芹菜汁中不能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4.6~6.6,适温为17—25℃,致死温度为42℃(处理20min),RH100%最适宜孢子萌发。光照和变温处理可促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病菌在PDA上从孢子萌发到分生孢子器形成并释放出分生孢子需要16~18d。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细柄半网菌在无饲培养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史过程,描述了孢子萌发、游动胞、黏变形体、原质团及孢囊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孢子预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游动胞鱼形,具有一根较短的鞭毛;黏变形体前缘具有较厚的透明外质,滑动运动方式。原质团属于“发达的中间类型”原质团。  相似文献   

18.
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肖崇刚  郭向华 《菌物系统》2002,21(4):597-603
对甘蓝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4℃,最适pH值6.0-6.7,致死温度45℃,肿根腐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萌发率,光对休眠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休眠孢子在感病寄主的根分泌物溶液中萌发率最高,达75%,耐病甘蓝品种及番茄的根分泌物均能刺激休眠孢子萌发。通过电镜观察,根肿病菌休眠孢子为近球形,孢壁有乳状突起,直径2.1-3.1μm(平均直径2.5μm)。游动孢子为近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3.6μ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  相似文献   

19.
以球子蕨成熟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对其孢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MS+2%蔗糖,20d后萌发率达55.7%;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1 KT+0.5mg·L~2,4-D,诱导率达36%,愈伤组织为绿色颗粒状;颗粒状愈伤组织在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出大量丛生芽,转化率可达49.3%;低浓度(0.2mg·L-1)的IAA可有效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相似文献   

20.
放线菌3945是从山东济南土壤中分离出来的,产生一种新的抗菌素——创新霉素,形成孢囊,孢囊孢子微游动,极生鞭毛。在合成与有机培养基上,基内菌丝为紫色到深褐紫,培养基染成相应颜色。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特性及抗菌性质的研究,放线菌3945有别于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cs)中的已知种,经鉴定认为是个新种,名之为济南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tainanensis n.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