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研究壬基酚对雄性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成体的精子和精巢的影响,探讨壬基酚对黑斑蛙的生殖毒性.用不同剂量的壬基酚对雄性黑斑蛙进行处理,对黑斑蛙的精巢系数、精子数、形态结构、畸形率和精巢显微结构等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染毒组黑斑蛙的精巢系数下降,精子数减少,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大;畸形精子主要表现为其头部出现肥大、弯曲和圆形等现象;精巢显微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生精小管萎缩,生精细胞层次减少,间质区不明显.说明壬基酚对雄性黑斑蛙生殖系统具有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壬基酚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血浆渗透压以及血细胞的影响,探讨壬基酚对黑斑蛙血液的毒性效应。用200、400和600mg/kg壬基酚分别对黑斑蛙腹部淋巴囊注射染毒,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利用渗透压仪测量各组血浆渗透压,同时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的异常现象。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时间内,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黑斑蛙血浆渗透压值上升,血细胞膨大,血细胞核分裂以及核质不均匀现象明显;在相同浓度处理组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黑斑蛙血浆渗透压上升,血细胞膨大,细胞核损害严重。壬基酚可诱发红细胞出现微核现象,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同一处理时间内黑斑蛙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黑斑蛙小观察吕秀芬,李春林(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张兰萍,邢俊(北京崖头镇邹家完小学)黑斑蛙是青蛙的一种,在我国分布很广,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好材料。引导学生做些这方面的实验和观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搞科学实验的兴趣。现就黑斑蛙胚胎...  相似文献   

4.
镉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动物幼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变化和化学污染物都很敏感,为研究镉对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将37—38期黑王证蛙(Rana.nigromaculata)蝌蚪暴露于含不同浓度镉的水中饲养,直至完全变态,观察幼体生长发育过程,记录蝌蚪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平均体重和平均长度增长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啤均体重和平均长度的增长率降低,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增长。说明Cd^2+污染可抑制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延缓变态。  相似文献   

5.
几种农药对黑斑蛙黑斑蛙胚胎及蝌蚪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常用的几种农药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发育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 :农药对黑斑蛙胚胎、蝌蚪期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使它隆 >多效唑 >多菌灵 >异丙隆 >甲胺磷。胚胎期死亡时表现为胚体腐烂 ;蝌蚪期死亡时则表现为头部膨大 ,尾部缩小 ,弯曲。畸形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腹部膨大呈透明状和尾部弯曲  相似文献   

6.
黑斑蛙繁殖期血浆性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在繁殖期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雄蛙在繁殖期吋,精巢饱满,活动精子多、血浆雄激素含量高;繁殖期过后,精巢萎缩,活动精子数少、血浆雄激素含量低。说明雄激素影响精子的形成与成熟;2.雌蛙在排卵前,卵巢较重、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血浆雌激素含量高;排卵后,卵巢较轻,有残留小卵和残留物,血浆雌激素含量低。说明雌激素对卵和副性征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7.
棘胸蛙、虎纹蛙、黑斑蛙血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知渊  来雅萍  陈文静 《四川动物》2005,24(1):5-8,F004
应用Giemsa染色法对棘胸蛙、虎纹蛙和黑斑蛙的血细胞进行显微观察和各形态参数测定,并对各类细胞作了图示和描述。结果表明,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比例有一定属和种的特征,并与其生长环境和进化地位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黑斑蛙光感受器计数和分类—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俊凤  吴奇久 《动物学报》1989,35(2):113-117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黑斑蛙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类型、直径和密度。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光感受器进行了计数。六个视网膜的光感受器计数平均为2,120,000±230,000(P<0.05)。可以见到两类视锥细胞和两类视杆细胞:单视锥,外段为锥形,最粗处直径约6微米;双视锥,由一主锥和一附锥构成,外段直径最粗处约7微米;红视杆,外段圆柱形,直径约6微米,其内段短粗,数目比绿视杆多;绿视杆,外段与红视杆极相似,但内段细长。视锥和视杆的外段上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几种农药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的毒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报道了常用的几种农药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发育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农药对黑斑蛙胚胎、蝌蚪期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使它隆>多效唑>多菌灵>异丙隆>甲胺磷。胚胎期死亡时表现为胚体腐烂;蝌蚪期死亡时则表现为头部膨大,虱部缩小,弯曲。畸形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腹部膨大呈透明状和尾部弯曲。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肾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黑斑蛙的肾除具有肾单位和集合小管外,还见有淋巴样组织分散于肾实质中。在肾腹侧发现有与真骨鱼类斯坦尼斯小体相似的结构,其中聚集有较多的肥大细胞。说明黑斑蛙的肾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绿洲农业不同种植方式防止土壤风蚀和保持土壤水分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01年~2002年,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结果表明,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减少了土壤风蚀.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量的同时,提高了土壤蓄水量,比春耕裸露农田蓄水量增加了35.6%.目前.春耕播种裸地是形成沙尘暴和浮尘的粉尘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黑河中、上游农田耕地每年产生的粉尘输移量达4.8×10^6~6.0×10^6t,高于同区域沙漠粉尘输移量.河西走廊粉尘输移量1hm^2农田相当于1.5hm^2沙漠.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选取天然草场、旱作农田(马铃薯)和退耕人工灌木林3类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土壤风蚀的气候、植被覆盖度、土壤特性等若干因子进行了野外实测、室内分析及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少、风大、风多、土壤质地粗糙以及冬春冻融交替作用造成土壤表层疏松干燥等原因,决定了春季是该地区土壤风蚀的易发期.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子.在冬春风蚀季节覆盖度高低依次为灌木地>天然草地>旱作农田,此时缺少地表覆盖物保护的旱作农田最易受到风蚀危害.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风蚀的另一个重要因子.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风蚀率与含水量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启动风速越大,风蚀率越小.6%土壤含水量是旱作农田风蚀强度由强变弱的一个转折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上表现为天然草地>旱作农田>灌木林.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水分和风速的定量化研究表明,土壤风蚀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幂函数关系.在净风吹蚀的条件下,18 m·s-1风速是风蚀强度急剧增加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镉致黑斑蛙肝脏氧化损伤与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镉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将黑斑蛙暴露于10.0mg·mL-1浓度的镉溶液中30d,分别测定了黑斑蛙在暴露4、10d和30d时肝脏组织中镉(C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金属硫蛋白(MT)和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黑斑蛙肝脏中镉的积累量、GSH和MT含量均随着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在镉暴露的第10天,肝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镉可对黑斑蛙肝脏造成氧化损伤,而GSH、MT含量的升高则可能是机体抗氧化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镉对黑斑蛙精巢组织结构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镉对两栖动物精巢组织结构的影响,用不同浓度Cd2 溶液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成体隔日皮下注射染毒,光镜下观察精巢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镉具有毒性效应,可以导致处理后的黑斑蛙精巢组织中的各级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受到损伤。对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精巢组织分别用金属硫蛋白(MT)进行免疫组化定位观察,MT阳性颗粒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有表达,表达随处理组镉浓度的增大而减弱。  相似文献   

15.
16.
淮北平原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淮北平原的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与土壤水分的研究表明,在冬小麦发育的拔节期和灌浆期,林粮带状间作与对照地相比可以降低农田地面温度1-7℃,提高相对湿度2%-8%,农田日照时数减低量随间作为间距和时间而变化,在范围在4.1%-15.3%之间,农田林网可以提高相对湿度6.4%-11.6%,日照时数减少8.5%-11.75,农林 间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幅度随间作密度而定,一般可提高含水率0.67%-3.875,农田林网的土壤含率与林带的方位和离林带的距离有关,在各个方位上均与离林带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从不同遗传终点检测苯胺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0、3.45、17.26、34.53、69.06μg/L不同浓度的苯胺96 h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微核试验测定红细胞微核率,通过彗星试验测定彗星尾长和尾距的变化。从17.26μg/L浓度组开始出现红细胞变形拉长和细胞膜破裂,且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另外,各浓度组蝌蚪红细胞数目随着苯胺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由于苯胺所致的红细胞破裂和Heinz小体的影响,微核率和浓度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苯胺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蝌蚪红细胞尾长和尾距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苯胺可诱发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效应;苯胺最高浓度处理组69.06μg/L蝌蚪红细胞DNA损伤水平与5 mg/L环磷酰胺相近,显现明显的DNA损伤,因此建议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苯胺限量的规定不应高于此值。  相似文献   

18.
镉长期暴露对黑斑蛙的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条件下,将黑斑蛙暴露于12.5mg/L和25.0mg/L浓度的镉溶液中30d,分别测定了黑斑蛙在暴露10、20和30d时肝、肾组织中镉(Cd)含量、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探讨镉对机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机体的抗氧化损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黑斑蛙肝、肾镉含量、MDA含量均随着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肝MDA含量与镉在肝中的蓄积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643,n=9)。肝脏GSH含量随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被显著诱导,且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5933,n=9);肾GSH含量则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8609,n=9)。不同剂量组肝SOD活性随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肾SOD活性在高剂量组随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回落下降的趋势。可见,在镉的长期暴露下,细胞膜过氧化增强是镉伤害机体的主要原因,而GSH含量、SOD活性的升高则可能是机体抗过氧化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根系及其林地土壤水分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在阴坡立地上,刺槐细根在距树干2.0 m范围内的水平分布无明显差异,最大分布深度均为2.0 m;而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在距树干0.5 m处的垂直分布深度可达2.0 m,且阴坡立地上细根密度特征值明显大于阳坡.根系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影响范围因不同立地条件下根系分布空间差异而不同,在阳坡立地上,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可达2.7 m处的土层,而在阴坡立地上,这种影响范围可达3.3 m处的土层.  相似文献   

20.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刘全友  童依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1849-1852
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多伦县5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118个土壤样点分析表明,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最低,草地含量处中等,林地含量最高.分别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4种>15.坡的小流域进行布点采样,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由坡底到坡中到坡顶,对应的耕地-草地-林地土壤养分要比对应草地-林地-耕地这一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高出1倍左右,说明此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从而优化出最适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