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4株4b亚型福氏志贺氏菌中检查出11株溶原菌。由其中10株得到的温和型噬菌体具有相同的抗原转换能力。当这些噬菌体作用于2a、X、Y变种时,可以使这些菌株溶原化,并发生抗原结构上的改变,三种细菌均增加了群6及Ⅲ型抗原,2a亚型菌株并失去与Ⅱ型血清的凝集性,这些细菌分别转变成为3a或3c亚型。作用于4a亚型菌株时可以使其增加群6抗原而转变为4b亚型。这些变化均属于溶原转换作用。 对有关问题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自302株福氏志贺氏菌中发现了37株溶原菌,其中有11株得自福氏5型志贺氏菌的温和型噬菌体,可以使1a,2a,2b,x,y诸亚型福氏志贺氏菌发生溶原转换,从而变为5型福氏志贺氏菌株。变异是稳定的,所获得的V型抗原在血清上可以得到证实。 由5型福氏志贺氏菌得到的温和型噬菌体还可以使1a,2a,2b诸亚型菌株的部份个体发生丧失变异,失去型特异抗原而变为x或y变株。这种丧失变异后的个体也是稳定的,同时,继续对5型温和型菌体敏感,因而,它似乎是菌株在发生溶原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中间(过渡)类型,此外,丧失变异产生的x或y变株对另外的温和型噬菌体敏感(如FTP60299),可以经其作用后发生溶原转换,变为3a或3c亚型福氏志贺氏菌,而丧失变异前的原始菌株(如1a,2a,2b)却对这种噬菌体全无作用,这说明了一种可能的新的型间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痢疾桿菌的分型鑑定中骚现福氏痢疾捍菌第5型中有33%的菌株在福氏痢疾桿菌型因子V血清内及族因子3,4的血清中凝集,但不在族因子7,8,9血清内凝集。用吸收试验封其中1750菌株的晃疫血清作了抗原分析,得出该型菌株的抗原筒式为V:4(7)…。今建议将福氏痢疾桿菌第5型分为二个亚型,Va的抗原棒造为V:4(7)…,Vb者则为V:7…。  相似文献   

4.
1.根据吸收试验的结果,证明了福氏痢疾桿菌第4型的菌株在型抗原上可以有不同的结,并在所研究的菌株中鑑别出三獯型抗原成分。按其型抗原桔棒可以将福氏痢疾捍菌第4型分为三类:即型抗原祜耩合IVA成分者,型抗原秸棒含IVA及IVC成分者和型抗原结耩含IVB和IVC成分者。 2.41佃在北京分雕的福氏痢疾棹菌第4型菌株中型抗‘原霜IVA者有28株,其中27株没有用凝集反应可榆出的族抗原,1株的族抗原为4……;型抗原秸棒为IVB IVC者有13株,其中10株具有族抗原6,2株具有族抗原4,1株没有用凝集反臆可榆出的族抗原。4株由圆内其它地区送来的福氏痢疾桿菌第4型中有3株的型抗原是IVB IVC,它们的族抗原都是4……,1株的型抗原是IVA IVC,用族因子血清没有查出族抗原。 3.福氏痢疾桿菌第4型的分型血清中至少应含有对抗型抗原IVA和IVC成分的抗體。 4.发现了雨株福氏痢疾桦菌箭4型菌在实验室传代培养后喪失了原有的型抗原而变成了只有族抗原的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沈阳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B′亚型毒株抗原表位的变异特征。方法 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纯化和测序分析后,将所得病毒核苷酸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和分析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型别限制的CTL表位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HIV-1 gag蛋白P24编码区,有4个抗原表位相当保守,且P17部分的抗原表位的变异率高于P24部分。结论 HIV-1 B′亚型毒株P24部分的4个抗原表位适合于抗原表位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沈阳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B'亚型毒株抗原表位的变异特征.方法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纯化和测序分析后,将所得病毒核苷酸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和分析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型别限制的CTL表位的突变情况.结果在HIV-1 gag蛋白P24编码区,有4个抗原表位相当保守,且P17部分的抗原表位的变异率高于P24部分.结论 HIV-1 B'亚型毒株P24部分的4个抗原表位适合于抗原表位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发现的流感病毒—H5N1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 5月 ,香港首次分离到一种新的A型流感病毒———H5N1[1,2 ] ,至该年底共有 18位患者确诊被H5N1感染 ,其中 6人死亡[3 ,4 ] 。这是对人类具强毒性的流感病毒新亚型首次被确定。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中 ,流感病毒因其有抗原性变异而不同于其它病毒 ,特别是它的表面抗原如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 (neu raminidase ,NA)。主要有两种类型变异 :抗原性漂离(因编码基因点突变的累积导致少量氨基酸改变 )和抗原性转移 (由于不同A型流感病毒亚型的抗原基因的重配引起表面抗原分子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HCV的不同亚型(不同型别之间的不同亚型)及同一亚型之间E蛋白基因的变异及变异的意义。方法使用GenBank公开发表的不同来源HCV的不同亚型及同一亚型之间全基因序列为材料,用CLustalw2软件分析序列之间的同源性。结果不同亚型之间E蛋白基因变异达到了70.5%(E1蛋白基因)和59.8%(E2蛋白基因);不同亚型的E2蛋白基因有两个高度变异区,相同的亚型之间只有一个高变区;伺一亚型之间E蛋白基因的变异率为11.8%-16.8%(E1蛋白基因)和18.4~29.9%(E2蛋白基因)。结论根据相同亚型之间E蛋白基因的变异较小的特点,可以利用不同亚型病毒的抗原表位发展多价混合多肽疫苗或多基因混合疫苗,可能会对多种不同亚型病毒的感染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忠 《微生物学报》1966,6(1):112-113
在1955—1956年福州市痢疾杆菌分型研究工作中,发现所分离的福氏4型菌株,用标准4a菌血清作吸收试验时,有的菌株能完全吸收该血清的凝集素,有的菌株则不能完全吸收。据方纲认为福氏4型菌的型抗原尚可再分为A、B、C3个成分。兹选取1955—1956年分离的福氏4型菌27株,进行血清学研究,以了解福氏4型菌的型抗原特性,并追证方纲的发现。首先以能完全吸收标准4a菌(No.51305,捷克)血清凝集素的菌株9308制备免疫血清。  相似文献   

10.
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giihn)和禾谷丝核菌(R.E erealis Vande r Hoeven)的16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及来自}工苏大麦纹枯病的9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共68个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立枯丝核菌主酶带数的变幅范围比禾谷丝核菌大;2.无论禾谷丝核菌,还是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或亚群之间的电泳图谱都有显著差异,但与各自对应的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的图谱则相似;3.44个大麦禾谷丝核菌CAG一1群菌株间的图谱也有差异,但都有一条共同的主酶带(E.);4.据主副酶带数目和位置,将禾谷丝核菌CAG一1群菌株再分为2个类型(1型和II型)和5个亚型(1a、Ib、Ic和Iia、Iib);酶谱类型与菌株的采集品种和致病性无关,但与采集地点似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陈影  姚方杰  张友民  方明 《菌物学报》2014,33(5):984-996
在木耳栽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法对20个木耳菌株进行分类研究,并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Q型聚类将20个木耳菌株在欧氏距离6.29处依据子实体朵型性状分为簇生型菌株和菊花型菌株两大类群,菊花型类群在欧式距离4.79处依据生育期性状的原基发生类型划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个亚群;R型聚类表明菌丝体性状(1个)、生育期性状(2个)、子实体性状(8个)等11个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较强;主成分分析中,发现子实体背面皱褶、耳片数、原基发生时间、子实体朵型、干耳背面颜色等5个性状是14个农艺性状的第1主成分,贡献率高达62.26%,把第1主成分命名为朵型-生育期构成因子,作为种质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2008~2009年珠海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HA1基因变异情况,选择珠海市2008~2009年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经狗肾传代细胞(MDCK)培养分离的H3N2亚型流感毒株20株,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HA1基因片段,将产物纯化并测序,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与同时期的疫苗株比较,2008年珠海市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毒株HA1区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位点变异数少于4个;2009年珠海市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毒株除09-0056外,HA1区存在5个位于抗原决定簇内的变异氨基酸位点。2008年H3N2亚型流感毒株的HA1区的糖基化位点与疫苗株一致;2009年H3N2亚型流感毒株HA1区丢失第144位糖基化位点。2008~2009年H3N2亚型流感毒株RBS氨基酸序列未见明显变异。与2008年H3N2亚型流感毒株比较,2009年H3N2亚型流感毒株HA1区抗原决定簇内存在多个位点的氨基酸替换。这些说明2008年珠海市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不是新变种;2009年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新的变异株,这可能是H3N2亚型流感病毒在2009年6-9月为珠海地区季节性流感流行优势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比较基因重组卡介苗Aeras-422与传统卡介苗的主要分泌型抗原Ag85复合体成分。方法分别提取基因重组卡介苗Aeras-422与传统卡介苗培养上清中的分泌蛋白,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进行分离,并将最终得到的目的蛋白峰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 ReflexⅢ)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基因重组卡介苗Aeras-422与传统卡介苗培养上清分泌蛋白Ag85复合体成分有所不同,Aeras-422表达的Ag85复合体成分包括Ag85A和Ag85B两种抗原,传统卡介苗菌株仅分泌表达Ag85A抗原。结论基因重组卡介苗Aeras-422分泌Ag85复合体的能力优于传统卡介苗。为建立新型结核病疫苗的质控方法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盐湖的中度嗜盐菌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新疆地区盐湖的 2 9株中度嗜盐菌与 9株相关的参比菌株进行了数值分类。这些菌株是革兰氏阴性菌 ,能在 0~ 2 5 %NaCl中生长。结果表明 ,所有菌株在 76 %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 2个表观群。群I为新分离的菌株共 2 5株 ,群II为 9株参比菌株和 4株新分离的菌株。在 86 %的相似性水平上 ,供试菌株分为 3个亚群。亚群 1由 1 0株新分离的菌株组成 ,亚群 2由 8株新分离的菌株组成 ,亚群 3由 1株新分离的菌株和 5株参比菌株组成。大部分新分离的菌株聚在独立的亚群中 ,说明分离  相似文献   

15.
以化学农药氯唑灵诱变天然同宗配合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 &Cohn) Schrot. 的5个野生型菌株,从其中4个菌株获得了异宗配合变异株。氯唑灵的有效诱变浓度为10~40μg/ml,以20μg/ml处理4~8周效果最好。所获得的异宗配合变异株在12℃、黑暗条件下保存,2个月内有40%左右的菌株保持异宗配合特性,7个月后仍有少数变异株保持异宗配合特性。异宗配合变异株的交配型在单游动孢子后代中发生分离,出现了A1、A2、A1,A2、A1.A2,A05种交配型的菌株。上述各交配型在单游动孢子后代中均持续分离,在其单孢后代中检测到3~5种交配型的个体。上述结果提示疫霉属卵菌性别的产生是由同宗配合演化为异宗配合并可能同时分化产生不同的变配型,从遗传学角度阐明了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疫霉菌交配型互变现象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6.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Ⅰ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Ⅰ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试验还明确了从貉分离的5株、水貂分离的4株、犬分离的2株阴道加德纳氏菌也属于血清Ⅰ型。将3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制成超声抗原,经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各型抗原与同型或异型免疫血清均可形成一条明显的融合沉淀线,表明各型菌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同型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各株菌形成的沉淀线完全融合,从而证实了血清分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Ⅰ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Ⅰ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试验还明确了从貉分离的5株、水貂分离的4株、犬分离的2株阴道加德纳氏菌也属于血清Ⅰ型。将3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制成超声抗原,经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各型抗原与同型或异型免疫血清均可形成一条明显的融合沉淀线,表明各型菌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同型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各株菌形成的沉淀线完全融合,从而证实了血清分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变异菌株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4对AFLP引物对3个起始菌株和9个致病性变异菌株进行分析,其中49对引物可以区别出不同菌株类型,辨别变异菌株与其起始菌株的关系,以及起始菌株间的亲缘关系。9个变异菌株中5个菌株的条带数减少1~3条,4个菌株条带数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还表明,致病性及其他特征变异似乎与条带数缺失多少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菌变异菌株的A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月秋  HeiLEUNG 《菌物系统》2002,21(3):363-369
利用94对AFLP引物对3个起始菌株和9个致病性变异菌株进行分析,其中49对引物可以区别出不同菌株类型,辨别变异菌株与其始菌株的关系,以及超始菌株间的亲缘关系。9个变异菌株中5个菌株的条带数减少1-3条,4个菌株条带数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还表明,致病性及其他特征变异似乎与条带数缺失多少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利用94对AFLP引物对3个起始菌株和9个致病性变异菌株进行分析,其中49对引物可以区别出不同菌株类型,辨别变异菌株与其起始菌株的关系,以及起始菌株间的亲缘关系。9个变异菌株中5个菌株的条带数减少1~3条,4个菌株条带数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还表明,致病性及其他特征变异似乎与条带数缺失多少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