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述了产自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具蜥脚类幼年个体材料。根据枢椎极短而高,颈神经棘低、上缘平直、前后延长,背神经棘呈横宽的板状,中部颈肋的前突分叉等特征将它命名为一新属新种——张氏大安龙Daanosaurus zhangi gen.etsp.nov.,并将它归入巧龙亚科Bellusaurinae。  相似文献   

2.
四川宜宾的一种新蜥脚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1952年四川川南区宜塘公路民工巩路指挥部在修巩公路的时候,于宜宾县马门溪附近的侏羅纪地层中,发现了大批脊椎动物化石。这个发见很快的就反映到宜宾人民文化馆,得到有关人的注意,并且很正确的认为可能是恐龙化石,有学术上的价值。宜宾人民文化馆把这发现通知地质部,经过联(?)之后,先寄来一个爪骨,经作者断定为恐龙的骨骼,于是就决定把全部材料运京研究。宜宾人民文化馆很小心的把全部材料予以包装,运到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经过好几月之久,这批材料已修理完毕,有可能加以研究。这就是这篇报告所根据的材料。全部材料都是零散的,也没有其他任何记录。但由于化石保存得相当的好,所以大部材料修理得很好,证明为一蜥脚类骨骼之一部分。计能够辨别的为14个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人们一直认为新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晚期演化分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四川会理下侏罗统益门组的蜥脚类化石。经研究,将化石归于马门溪龙科,建立新属新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et sp.nov.。通安龙具有进步蜥脚类的特点:颈椎细长、荐前椎发育侧凹、前肢较长,为后肢的0.80等;同时,通安龙也具有原始蜥脚类的特点:脊椎骨组织坚实不中空、肱骨和股骨骨干粗而圆。从国内外已有的资料看,原始蜥脚类主要发现于侏罗纪早期,而进步蜥脚类则主要发现于侏罗纪中晚期。由于通安龙兼具原始蜥脚类和进步蜥脚类的特点,且时代为早侏罗世,因此,通安龙化石材料的发现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蜥脚类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自贡大山铺蜀龙动物群——简报Ⅲ.蜥脚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记述了中侏罗世蜥脚类一新属种——巴山酋龙(Datousaurus bashanensts gen. et sp. nov.)对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的特征进行了补充,讨论了它们在蜥脚类进化过程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新疆一新蜥脚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新疆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的克拉美丽龙新亚科的一新属种——戈壁克拉美丽龙,并对新亚科的建立及其所属地质时代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化石》2015,(3)
<正>蜥脚类恐龙,曾是地球上陆生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类,不可一世,引人注目(见题图)。它们修长的脖子上顶着相对娇小的脑袋,庞大的身躯后拖着粗扁的尾巴。不过,尽管它们的体躯非常庞大,但它们的脑量商极低,据说只有0.2~0.35,还不到霸王龙的1/10、一般人的1/25,难怪看起来都傻乎乎的!多数的复原图里,这些庞然大物要么躺在水中,要么游在河湖里,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岸边的肉食龙。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毫无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蜥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晚侏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gen. et sp. 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内所记述的四川中生代爬行类动物化石,主要是在1951年成渝铁路修筑工程进行时,在铁路沿线各地所发现的;另外小部分是在重庆市郊大田湾开辟建筑基地时所采集。成渝路管理当局和重庆市文教局认识到这些发现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故除在成渝路沿线文物展览上作短期展览外,希望能将这些材料送交科学研究机构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这批标本曾先后由西南博物馆及重庆大学地质系保管,并作初步研究,但未完成其正式报告。1952年,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裴文中教授赴四川参加土地改革时,始与有关当局商妥后,将全部标本(包括“资阳人”头骨化石),一并运京。最后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由本文著者从事这些标本的研究工作。我们除向上述各有关单位的领导当局,将这些贵重标本交我们研究,表示无限谢意外,并向发现这些标本的成渝铁路工人  相似文献   

10.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坑中出土的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和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tianfuensis)均发现由尾端脊椎愈合膨大而成之纺锤形骨质尾锤。这一特征在蜥脚类中尚属首次记述。骨质尾锤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之特殊构造。它作为一种防御武器,主要起防卫身体的作用。它的存在说明R.T.Bakker提出的蜥脚类是一类营陆地生活的恐龙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蜥脚类恐龙在自然博物馆里往往以它庞大的身躯、长长的脖子,小小的脑袋引起学生和游客的兴趣。可是这一古老而曾经统治过地球大陆的庞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准葛尔盆地将军戈壁已发掘出一条完整的食肉龙化石,另一条大型蜥脚类恐龙已挖掘出一部分。科学家们十分肯定地认为,这条蜥脚类恐龙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大蜥脚类恐龙之一。同时,在准葛尔盆地五彩湾地区还发现了鸟脚类、兽  相似文献   

13.
浙江江山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记述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一新属种———礼贤江山龙 (Jiangshanosauruslixianensisgen .etsp .nov .)产自浙江江山的金华组下部 ,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lbian期。化石保存了部分头后骨骼 ,经过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蜥脚类化石的对比表明 ,新属的尾椎特征与巨龙科较为相似 ,肩胛骨、乌喙骨与巨龙科中的阿拉蒙龙属 (Alamosaurus)最为接近 ,但新属的前部尾椎较大 ,前凹后突的程度较不明显。新属种保存的背椎和中部尾椎的部分特征与我国晚侏罗世马门溪龙科也很相近。新属种是在我国首次记述的巨龙科化石 ,为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在我国的演化分布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     
《化石》1987,(4)
加拿大皇家博物馆最近在美国地质学会上宣布寒武纪地层中化石的新发现,引起许多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蜥脚类恐龙是至今地球上陆生动物中最大的一类,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群。它们那硕长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小小的脑袋,庞大的身躯拖着一条粗扁的尾巴。在漫画家的笔下,它们总是显得笨头笨脑;多数复原图将这庞然巨物描绘成躺卧在水中,漫游在河湖里,瞪着一双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岸边凶暴的捕食者——肉食龙。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们一直相信这类巨大的动物毫无防御能力,只有靠逃避在水中才能安然无事。它们巨大的体重使那扁直的四肢无法承受。另一个因素却是至关重要的证据:在多数蜥脚类中的外鼻孔移到了头顶,在两眼的中间。古生物学家断定这是为了适应水中呼吸的一种特征。近来发现的一群涉水而过的蜥脚类足印,更加深这种传统的观点。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是巴克。他是一位思想敏捷,被人称为好标新立异的人。他首先论证了恐龙是热血的动物。他提出,蜥脚类是一种营陆地生活  相似文献   

16.
螲蟷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蜘蛛之一.<尔雅>(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的<释虫>,就有关于螲蟷的记载.作为药用动物,古代文献中也多次涉及螲蟷.如"螲蟷者音窒当,尔雅作跌蜴,音迭当,今转为颠当虫","螲蟷是处有之,形似蜘蛛,穴土为窝,穴上有盖覆穴口"(唐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跌蜴既尔雅土蜘蛛也,土中有网,,(明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具体药效方面,李时珍认为螲蟷"主一切疔肿,附骨疽蚀等疮,宿肉赘瘤,烧为末,和腊月猪脂敷之,亦可同诸药为膏,主疔肿出根".  相似文献   

17.
蝰蟷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蜘蛛之一。《尔雅》(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的《释虫》,就有关于蝰蟷的记载。作为药用动物,古代文献中也多次涉及蝰蟷。如“蝰蟷者音窒当,尔雅作跌蜴,音迭当,今转为颠当虫”,“蝰蟷是处有之,形似蜘蛛,穴土为窝,穴上有盖覆穴口”(唐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跌蜴既尔雅土蜘蛛也,土中有网”(明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发现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侏罗统洪琴组的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徽黄山龙Huangshanlong anhuiensis gen.et sp.nov.。黄山龙保存了右侧肱骨和桡尺骨,对比研究发现可以将其归入马门溪龙科。黄山龙和马门溪龙科其他成员一样肱骨远端向外侧扭转25°并在其上有发育的附突,尺骨两前臂突发育并形成90°或略小的夹角。与马门溪龙科其他属种相比,黄山龙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肱骨近端长为肱骨长的36%,远端附突位于中部;桡骨为肱骨长的58%;尺骨为肱骨长的2/3,尺骨两臂突中的内前突更长,尺骨远端前面、外后面和内后面上都有棱嵴发育。黄山龙是安徽境内发现的第一个侏罗纪也是第2个恐龙化石种。  相似文献   

19.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