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发作,免疫功能混乱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患者不稳定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病情不稳定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而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研究结果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临床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及激素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及护理资料;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对症处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强调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分别给予耐心解释和心理疏导。结果:改变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使病人保持平和心态,树立坚持长期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45例病人中除3例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均达到临床缓解。经定期复查,70%的病人得到长期缓解。结论:本组病例采取的护理措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合性多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近几年对SLE候选基因(经典的和新发现的候选基因)的研究成果;分析遗传因素与疾病的易感性、临床表型和病程进展的密切关系,为SL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BLyS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对于B细胞的发育增殖具有重要的作用。狼疮小鼠及系统性狼疮患体内BLys水平增高,阻断BLys的作用可以使使狼疮小鼠的病情缓解,存活时间延长。因此,BLys拮抗剂可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1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IL-17水平,并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SLE非活动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SLE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水平在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表达明显增高,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IL-17可能参与了SLE疾病的病理过程,可能与疾病活动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09~2010年我科收治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卫生宣教的128例SLE患者为对照组;将2011~2012 年收治行规范化治疗和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的13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即将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身心需求,实施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两组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随访1年,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坚持服药、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定期来院复查和化疗,仅3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2.2%;对照组仅76%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和化疗,复发16例,复发率为12.5%,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对SLE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定期随访,可有效的预防和减少SLE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NPSLE)是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神经系统发生损害的后果.目前,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NPSLE动物模型,可以观察到局部脑组织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园二色谱和萤光光谱的研究表明,SLE患者和正常人血清IgG分子以及IgG-F(ab')2片段在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gG园二色谱中213nm处负峰的椭园值比正常人的高出近一倍,IgG分子中的疏水基团(如Trp等)处于正电区,并且趋向于分布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DNA时IgG空间结构影响很小,虽然高浓度的DNA有熄灭IgG分子萤光的作用,但是低浓度DNA对正常人血清IgG的萤光几乎没有影响.Fe2+引起SLE患者和正常人IgG的紫外吸收光谱出现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消化道损害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LE合并消化道损害的患者,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食道受累者7例(21.9%),胃肠道受累者25例(78.1%)其中假性肠梗阻10例(31.2%),且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2例均误诊为急腹症收住外科,肾脏受累14例(43.8%)。治疗后,24例好转。4例死亡。结论: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SLE极易误诊,特别是以吞咽障碍,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最易误诊。对有消化道受损表现同时伴有其它脏器受损者应排除有无SLE可能。SLE消化道损害发生率高,对此应提高认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B淋巴细胞高度活化为特征,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与免疫复合物导致组织器官损害,但其致病机制仍未阐明.研究发现Th1/Th2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在其发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将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程度及指导临床免疫治疗.本文就以下几种细胞因子IL-10,IL-12,IL-18,IFN-γ,IL-17,IL-6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及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上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19+/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LE非活动期患者(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PD-L1表达异常增加,其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崔咏望  曾华松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06-6108,6168
目的:观察水痘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水痘患者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水痘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水痘患者共66例,同时设21例正常对照组;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红蛋白含量(HGB);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水痘组、SLE组以及SLE合并水痘组WBC、PLT和HGB含量下降,其中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WBC、PL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痘组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下降,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上升,其中水痘组血清中IgA含量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血清中IgG、IgA含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痘组血清中补体C3、C4含量增加,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血清中补体C3、C4含量减少,其中SLE合并水痘组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LE组比较,SLE合并水痘组WBC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IgG、IgA和补体C3、C4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系统相关指标的改变并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薛玉玮  王照艳  栾琳  宋卫青 《生物磁学》2009,(16):3095-309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水平与SLE的临床表现、经典的血清学指标及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4例(其中活动期39例、缓解期15例)SLE患者和4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MBL水平,同时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抗dsDNA抗体、C3补体、白细胞计数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水平,并记录SLE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肾脏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受累、严重感染等),疾病活动度用SLEDAI记分。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MBL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1);特别是活动期SLE患者血清MBL水平明显降低,与缓解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血清MBL水平与SLEDAI、抗dsDNA抗体、CICs水平呈负相关,与白细胞计数及C3补体水平呈正相关;并发严重感染的SLE患者组血清MBL水平显著低于无受累组(P〈0.01)。结论:SLE患者血清MBL水平明显降低,血清MBL水平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水平、CIC水平、白细胞水平之间明显相关,血清MBL水平较低的患者更易发生比较严重的感染,血清MBL水平可能是SLE潜在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Survivin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Survivin基因在SL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32例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和26例SLE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以GAPDH基因为内对照,结果以Survivin基因与GAPDH基因的RT-PCR产物的灰度比值表示。同时分析Survivin基因与SLE患者病情活动度的三个实验室指标dsDNA、补体C3和C4的相关性。结果:半定量RT-PCR显示Survivin基因mR- NA表达在SLE患者组为0.83±0.61,正常对照组为0.49±0.59,SLE患者的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的抗dsDNA抗体水平与Survivin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62,P<0.01),C3水平则与Survivin基因表达呈负相关(R=-0.41,P<0.05),而C4水平则与Survivin基因表达无显著相关(R=-0.28,P>0.05)。结论:Survivin基因在SLE患者外周血中异常高表达,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且其高表达与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关节痛、口腔溃疡4年,头痛10d”于2008年1月急诊入院,患者4a前因反复关节痛、口腔溃疡,当地医院查自身抗体:ANA(+),nRNP/Sm、SSA、组蛋白均阳性。血常规中白细胞2.4×10^9/L,红细胞3.42×10^12/L,血红蛋白73g/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强的松40mg/d口服1个月后病情好转,3a内逐渐将强的松减量为10mg/d维持已1a。  相似文献   

18.
朱建明 《生命的化学》2000,20(4):182-183
Fas系统参与淋巴细胞凋亡及自身免疫耐受维持 ,所以 ,Fas和FasL基因改变引起的相应蛋白质分子变化所导致的功能丧失 ,可能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密切相关。Fas基因和FasL基因的功能缺失会引起小鼠产生淋巴增生 (lymphoproliferation ,lpr)和广泛性淋巴增生病 (generalizedlymphoprolif erationdisease ,gld)两种类似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自身免疫病[1] 。这两种小鼠出现淋巴结病和脾肿大 ,产生大量的IgG和IgM型自身抗体 ,包括抗DNA抗体和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CD83(soluble CD 83,sCD 83)和多种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ELISA检测患者可溶性CD 83和AnuA的表达,应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抗cmDNA抗体,应用乳凝法检测血清中的DNP,采用胶体金标记和快速膜渗滤技术测定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表达为(0.26±0.10)ng/ml,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表达为(5.56±0.72)ng/m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平均浓度明显升高。在抗dsDNA抗体阴性的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Anu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NP抗体和抗cmDNA抗体,同样在抗DNP抗体阴性的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Anu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dsDNA抗体和抗cmD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溶性CD83的水平(〈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抗DNP抗体和抗cmDNA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2,0.613,0.489和0.367)。具有高水平可溶性CD83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抗DNP抗体和抗cmDNA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1,P〈0.05)、(r=0.845,P〈0.01)、(r=0.862,P〈0.01)和(r=0.724,P〈0.051)。结论:可溶性CD83通过活化DC细胞并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联合可溶性CD83和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能更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SLE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ET)的定量评估功能,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吸烟因素对颈动脉弹性的影响程度。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量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6例吸烟人群及30例正常人群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测量血管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性红斑狼疮组Ep、β、PWV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2.吸烟组Ep、β、PWV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3.系统性红斑狼疮组Ep、β、PWVβ较吸烟组明显增高,AC较吸烟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全身免疫性疾病较吸烟因素对颈动脉弹性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