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植物种类丰富,仅研究得比较清楚的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但是不包括藻类植物、菌物和地衣)就多达35 784种,为公认的北半球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世界上也名列前茅,特别是具有丰富的特有类群.《中国植物志》(1959-2004)和英文版《中国植物志》(Flora ofChina,1995-2013)... 相似文献
2.
3.
由于我国现代植物学起步晚,当代早期的植物学家几乎都是出国留学的,开始时是留学日本,后期转为留学欧美为主,而且这一现象至今如此.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共有百余位留学海外的植物分类学者,其中70人左右获得了博士学位.初期留学回国之后的老一辈们建立研究机构、采集标本、创建标本馆、培养人才、编写教科书、创刊出版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该文是夏武平先生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应祥研究员的著作<中国哺乳动物物种纲要>作的序,由王应祥研究员根据夏先生的口述录音整理. 相似文献
6.
荞麦是一种蓼科(Polygonaceae family)荞麦属(Fagopyrum Mill)的古老作物,在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及东欧地区广泛种植。数千年以来,荞麦都是中国凉山等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营养丰富,其中富含的芦丁等生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的功效。荞麦的栽培种甜荞和苦荞已经被广泛传播,但野生荞麦却只在特定区域分布。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各省以及西藏自治区,是公认的世界荞麦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荞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有文献报导的荞麦属植物超过20种,其绝大多数已在中国西南地区被发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孕育了极具多样性的野生荞麦资源。但截至目前,这些已报导的种还没有经过科学的归类,同种异名的现象比较严重,本研究团队从2004年至今,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多年多次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工作,并在室内进行花和果实的解剖观察,获得了大量的荞麦属植物分类学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和荞麦染色体数量分析,经馆藏标本和模式照片的对比,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荞麦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将产自中国的荞麦属28个种归并为21个:即将Fagopyrum megaspartanium Q. F.Chen,F. pilus Q. F. Chen并入F. cymosum (Trrev)Meisn作为异名;F. pleioramosum Ohnishi,F. wenchuanense J.R.Shao并入F.caudatum (Samuelsson) A. J. Li作为异名;F. callianthum Ohnishi并入F.qiangcai D.Q.Ba作为异名;F. zuogongense Q.F.Chen并入F. homotropicum Ohnishi作为异名;F. longzhoushanense J.R.Shao并入F. pugense T.Yu作为异名。重新制定了21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文将有助于重新认识荞麦属植物的进化地位,并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属中各个种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植物科学学报》2019,(6)
白玉山蔷薇(Rosa baiyushanensis Q. L. Wang)为中国特有植物,仅分布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被列为辽宁省二级保护植物。本种发表于1984年,模式标本是1957年6月由朱有昌采自大连旅顺白玉山。笔者通过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发现,由于模式产地生境被破坏,未见到白玉山蔷薇的分布,但是在旅顺范围内距离白玉山不远的郭家沟、对庄沟一带均见到此植物。考虑到上述地方均是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区域,而且还发现此植物与原产欧洲的犬蔷薇(Rosa canina L.)同时出现,加之该地区的历史原因,笔者推断白玉山蔷薇与犬蔷薇类似,均是外来植物。通过野外观察、查阅中外植物志和比对模式标本,对其外部形态进行仔细对照研究发现,白玉山蔷薇与原产欧洲的锈红蔷薇(Rosa rubiginosa L.)没有本质区别,故将白玉山蔷薇处理为锈红蔷薇的异名。同时,考虑到白玉山蔷薇(锈红蔷薇)在某些国家被列为外来入侵种,笔者建议将白玉山蔷薇从保护名单上删除。此外,根据Rehder蔷薇属分类系统白玉山蔷薇(锈红蔷薇)和犬蔷薇在分类上均属于蔷薇属(Rosa L.)蔷薇亚属(Subgen. Eurosa)犬齿组(Sect. Caninae),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植物志》未收录犬齿组植物的空白。同时,笔者也纠正了Flora of China将白玉山蔷薇(锈红蔷薇)划分到桂味组(Sect. Cinnamomeae)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1984年11月1—6日,中国植物学会在苏州召开了中国首次植物化学分类学学术讨论会。同时,还召开了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会议和编写《中国植物芳香油成分志》筹备会。代表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冶区。共43人。大会共收到论文31篇。在会上,有五位代表作了专题报告,17位代表作了学术交流报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