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鸭儿芹种子具有休眠特性,且休眠期长,不经任何处理的种子很难萌发,影响其人工种植。研究了鸭儿芹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我国人工种植野生鸭儿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TTC法对种子活力的测定表明有活力的种子为(55.33±3.71)%;切破种皮种子与完整种子吸水率在前12 h相差较大,但最终吸水率相差不大,分别达到(70.00±1)%和(68.32±0.32)%,表明种皮并不阻碍种子吸水;种子中存在内源抑制物,其粗提液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抑制芹菜种子的萌发;鸭儿芹种子成熟时胚未分化完全,胚率为(28.65±2.488)%,经过低温处理后完成后熟,胚率达到(65.93±3.86)%,萌发率达到100%,因此鸭儿芹种子具有形态生理休眠特性。清水浸种和低温冷藏共同处理可有效解除其休眠,浸种和低温冷藏具有交互效应,浸种36 h、5℃冷藏30d即可解除其休眠,萌发率达到100%,发芽势达到(91.11±0.91)%。已破除休眠的种子适宜其萌发的温度范围扩大(15.0—27.5℃),而且在土壤中也可较好地萌发,萌发率达到(96.67±3.33)%,发芽势达到(71.11±1.93)%。  相似文献   

2.
刘安韬  张婷  梁杏梅 《广西植物》2018,38(4):469-474
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色谱方法,对鸭儿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化合物结构,进而采用噻唑蓝(MTT)法,对鸭儿芹化合物抗Hep G2细胞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共从鸭儿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p-(acetylamino)phenol(1),辛酸甲酯(2),丁酸异戊酯(3),N,N-二甲基-苯并咪唑-2胺(4),5-羟基-1-(4-羟基-3-甲氧苯基)庚3酮(5),3,5二丁基六氢吡咯里嗪(6),(S)-4-(1-hydroxyallyl)phenyl acetate(7)。其中,化合物6对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89.1%。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鸭儿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对Hep G2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气蒸溜法提取其根、茎、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鸭儿芹根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1个峰,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8.61%,主要成分为α-芹子烯、γ-芹子烯等;茎中共分离出25个峰,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100.00%,主要成分为...  相似文献   

4.
鸭儿芹及制品中矿质元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鸭儿芹及制品中钾、钙、钠、镁、铁、锌、锰、铜等8种矿质元素.对测定分析条件进行了实验,以氯化铯为电离抑制剂,用氯化锶消除磷对钙的干扰,盐酸浓度控制在2%以内,获得了满意效果.实验加标回收率为90.5%~108.2%,相对偏差为0.3%~0.7%,适合于植物材料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鲜鸭儿芹中钾含量很高,达到44.774 mg/g,钙含量达到11.296 mg/g,同一元素在不同制品中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鸭儿芹的综合利用及其栽培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儿芹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因其特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现在药用、食用以及园林中得到开发利用。文中介绍了鸭儿芹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与食用价值,繁殖和栽培技术,以及园林造景的应用,为今后更好的开发利用该种植物提供全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 )全株不同器官分泌道的结构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鸭儿芹的根、茎、叶和果实各部位均有分泌道,其中果实分泌道特化为油管.分泌道多由1层明显小于周围薄壁细胞的分泌细胞组成,不同器官中分泌道的管腔和分泌细胞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组成根中分泌道的分泌细胞较少,多为4~5个;茎中较多,为6~9个,有时多达12~14个;组成叶片分泌道的分泌细胞数差异最大,叶脉中多达22个,叶肉中仅为3个.从横切面上看,根系中的分泌道仅分布在主根和一级侧根的近周皮处,以及主根的韧皮部外侧和髓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近表皮处的厚角组织之间、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靠近木质部的髓部;叶鞘和叶柄的分泌道位于小厚角组织内侧的顶端、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木质部周围,其中在叶鞘中的2个厚角组织之间也有分泌道分布;在叶片的主脉及大侧脉中,分泌道分布于维管束与上下表皮的厚角组织之间,栅栏组织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在果实中,油管分布于内果皮与中果皮之间,多位于棱槽和合生面部位.此外,根和茎中的分泌道具有2种明显不同的分布式样;叶鞘远、近轴面部位分泌道的分布式样分别兼有茎近表皮皮层部位和叶柄维管束木质部部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从茎向叶柄的过渡性;在果实的果棱维管束下方和2个油管之间还有2层油细胞几乎环果体分布,这种结构在伞形科种类中比较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伞形科鸭儿芹属植物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儿芹属(Cryptotaenia DC.)隶属于伞形科(Apiaceae),全世界有5或6种,均为草本植物,其中部分种类可供食用。鸭儿芹(C. japonica Hassk.)自然分布于中国[1],别名三叶芹、鸭脚板、鸭掌菜或野芹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在中国广东(佛山)、湖南、湖北、贵州和江苏等地均有一定种植面积,也是日本设施农业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目前有关鸭儿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产量、栽培措施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鸭儿芹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以贵州省野生鸭儿芹为研究对象,克隆到1条1 631bp长的肉桂酸4-羟化酶(C4H)基因(CjC4 H),并以鸭儿芹生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4种不同温度(10℃、18℃、30℃和38℃)处理0、0.5、1、2、4、8、12和24h,考察鸭儿芹木质素合成基因CjC4 H的表达情况,探讨鸭儿芹木质素合成基因受温度的调控关系,为鸭儿芹适宜生长温度的选择提供参考。开放阅读框(ORF)分析显示,CjC4 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521bp,可编码50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58.13kD,等电点为9.38。进化树分析表明,同科植物之间C4H进化上相对保守。实时定量PCR检测鸭儿芹中CjC4 H基因与温度的响应表达,结果表明38℃高温处理4h时,CjC4 H基因表达量远高于其他温度处理;而10℃和18℃相对低温处理,CjC4 H基因表达在24h时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1植物名称短果茴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Kom.)Nakai]. 2材料类别小苗茎尖. 3培养条件(1)芽诱导培养基:MS 6-BA 2 mg·L-1(单位下同) NAA 0.01 IBA 1 KT 2;(2)继代培养基:MS 6-BA 2 IBA 0.1;(3)生根培养基:1/2MS NAA 0.5 IBA 0.3.上述培养基均附加30 g·L-1蔗糖和6.8 g·L-1琼脂,pH 5.8~6.0.室温20~25℃,自然光照10~12 h·d-1.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野生鸭儿芹为研究对象,用RT-PCR克隆获得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羟基肉桂酸转移酶基因(CjHCT),并分析CjHCT基因对不同温度的响应,探索人工栽培鸭儿芹的适宜温度。结果表明:(1)CjHCT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90bp,编码42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7.58kD,等电点为6.67;进化树分析表明,CjHCT与茄科植物的HCT亲缘关系最近。(2)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jHCT基因在贵州鸭儿芹根、叶柄、叶及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根中CjHCT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叶中表达量最低,花与叶中该基因表达量相近。(3)对鸭儿芹生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4种不同温度(10℃、18℃、30℃和38℃)分别处理0、0.5、1、2、4、8、12、24h,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CjHCT基因的表达量(以0h处理作为对照,表达量为1)在高温(30℃和38℃)处理下于0.5h时最高,其中30℃处理的CjHCT基因表达量高于38℃处理;在低温(10℃和18℃)下鸭儿芹CjHCT基因表达量于12h时最高,其中10℃处理0.5h时CjHCT基因较对照表现为下调;高温(30℃和38℃)下CjHCT基因表达量峰值比低温(10℃和18℃)下表达量峰值高,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较早。该实验意义在于初步研究发现低温栽培鸭儿芹能抑制CjHCT基因的表达,为人工栽培鸭儿芹温度调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虎杖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培君  李会宁  赵桦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192-2195
以虎杖茎段、叶柄、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植株再生的条件,筛选出茎段生长培养基为1/2MS+BA1.0mg·L-1+KT0.5mg·L-1+NAA0.2mg·L-1,茎段、叶柄和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BA1.0~2.0mg·L-1+KT0.2~0.5mg·L-1+NAA0.2~0.5mg·L-1或MS+BA2.0~3.0mg·L-1+KT0.2~0.5mg·L-1+2,4-D0.5mg·L-1;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BA2.0mg·L-1+KT0.5mg·L-1+IBA0.2mg·L-1+LH1000;不定根及根状茎诱导培养基为1/2MS+IBA0.2mg·L-1.  相似文献   

12.
蒙花忍冬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金银花 蒙花 品系的茎段为外植体 ,于 MS和 B5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 ,探讨愈伤组织形成和丛生芽诱导及生根培养的条件 .诱导愈伤组织和丛生芽的培养基为 B5+BA2 .0 m g· L- 1 +KT0 .2~ 0 .5 mg· L- 1+IAA 0 .5~ 1 .0 mg· L- 1 +L H 1 0 0 0 m g· L- 1 ,继代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 B5+BA 2 .0 m g· L- 1 +KT 0 .5 m g·L- 1 +IAA1 .0 m g· L- 1 +L H1 0 0 0 m g· L- 1和 B5+BA2 .0 mg· L- 1 +KT0 .36 m g· L- 1 +IAA1 .0 mg· L- 1+CH 1 0 0 0 m g· L- 1 +1 / 2 MS :大量元素 ,生根培养基为 1 / 2 MS +IBA 0 .2 mg· L- 1 +L H 1 0 0 0 mg·L- 1 .结果表明 L H和 CH在金银花愈伤组织和丛生芽诱导方面具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观音莲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音莲的茎尖培养获得无菌试管苗,研究了生长调节剂和椰乳(CM)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探讨了生长调节剂和多效唑(MET)组合对生根的影响,并对移栽基质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观音莲增殖的适合培养基为MS+6-BA 4.0 mg/L+NAA 0.2 mg/L+CM 15%~20%;适合观音莲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MET 0.5 mg/L;最佳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移栽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是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几年来有关向日葵的研究很多,其中向日葵组织培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向日葵外植体培养、植株再生影响因素、组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鱼腥草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袁艺  李燕  应明 《激光生物学报》2004,13(6):414-417
通过对鱼腥草组织培养过程中激素配比、碳源的研究,得出适于鱼腥草侧芽分化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1.0~2.0mg/L NAA0.1—0.5mg/L。碳源以蔗糖浓度2%-3%最佳。适宜鱼腥草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 NAA1.0mg,L 6-BA0.25mg/L。  相似文献   

16.
比利时杜鹃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比利时杜鹃 (Rhododendronhybridun)的茎段、叶为材料 ,Read、Anderson和N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在 2 3± 0 .5℃ ,光照 12h/d ,光照强度 15 0 0lx下进行培养 ,诱导出芽。结果表明N培养基为比利时杜鹃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野生碧玉兰(Cymbidium lowianum)种子无菌萌发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进行其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1/2MS+6-BA 2.0 mg/L+KT 0.5 mg/L+NAA 0.2 mg/L,增殖率可达300%;生根培养基的配方为1/2MS+NAA 1.5 mg/L+6-BA 0.3 mg/L,其根数多,健壮。  相似文献   

18.
激素水平对84 K杨组培快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84K杨腋芽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水平对84K杨组织培养的影响,探讨84K杨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84K杨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2.0mg/L NAA0.5mg/L;叶片不定芽诱导初期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1.0mg/L NAA0.5mg/L,MS KT1.0mg/L NAA0.1mg,L为不定芽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从生根和移栽成活率上看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基本培养基和1/2MS NAA0.2mg/L IBA0.5mg/L为84K杨最佳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魔芋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可有效的简化步骤,降低生产成本。本试验对抑菌剂及其接种的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抑菌剂H198在稀释400倍、培养基pH值5.5时抑菌效果及分化状况最优,接种需在相对洁净的接种室进行,培养容器以传统组培容器最适合。  相似文献   

20.
组织灌流培养和静态培养是肠道组织体外培养最常见的两种方法,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培养方法哪种更适合用于体外胃肠激素分泌的研究.以猪十二指肠组织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L-精氨酸下两种体外培养方法对组织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分泌和组织活性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