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是1901年由杜伦(Doflein)发现,属于寄生于血液及组织内的鞭毛虫,其寄主包括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定居于脊椎动物的锥虫有时可导致严重的锥虫病,甚至可使动物死亡,因此在发展经济上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家畜中有牛、马、骡等被感染的报告。鼠类血液寄生的路氏(T.lewisi Kent)锥虫在1949年Hoare介绍一例人受感染的报告,1976年Elmer等报告路氏锥虫对乳鼠可以致死,文献介绍该虫分布广泛,但我国各地调查报告不多,河南平顶山地区至今未见报告,最近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是一类微小的鞭毛虫 ,寄生于人体的有 3种——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巴西利什曼原虫。在其发现之前 ,临床上发现其致病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印加前期陶制人佣上所绘的鼻咽病灶 ,据鉴定就是美洲利什曼病。 1898年 ,一俄国军医已作过精确描述。这 3种原虫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危害最大。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腺等细胞之内 ,虫体圆形或卵圆形 ,只有 4 .2μm× 2 .8μm大小 ,它能引起黑热病 ,又名黑热病原虫。其生活史有 2个阶段 :一个阶段寄生于人体 (或狗 ) ,另一个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  相似文献   

3.
黄正美 《四川动物》1996,15(2):82-82
云南省玉溪地区鼠类感染路氏锥虫的初步调查黄正美玉溪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溪653100路氏锥虫(Tmpnosoma山W0i)是寄生在鼠类血液中的一种常见鞭毛虫,国外已有人体感染病例报道,国内刘俊华等(门亦从人群中查出该虫抗体。为了解玉溪地区不同鼠种中路氏锥...  相似文献   

4.
贾第鞭毛虫(Giardia)是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可引起贾第鞭毛虫病。而金丝猴(Rhinopthecus roxellanae)的贾第鞭毛虫感染,迄今尚未见报道。1986年在武汉动物园检查来自湖北神农架林区的金丝猴肠道寄生虫时,发现该猴有贾第鞭毛虫(Giardia sp.)感染,现予报道。此次检查,未能从金丝猴排出的粪便中找到贾第鞭毛虫的滋养体。光镜下包囊呈卵圆形,大小均匀,折光性较强。经卢戈氏碘液着色后,呈棕黄色,可见囊内虫体的部分结构。采用肖丁氏液固定、铁苏木素染色后,油镜下呈椭圆形。大小为10.00~11.50×5.00~7.00微米。囊内虫体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5.
Science2005年7月15日404-442页报道:非洲锥虫菊、南美洲锥虫病和利什曼病是三种致命的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这三种病。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斯氏锥虫,可引起神经疾患,从而影响睡眠周期。南美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克鲁斯氏锥虫,可严重损害心、胃和脑。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是各种利什曼原虫,可侵犯肝脾。对于这三种寄生虫病目前没有预防性疫苗,已有的药物不仅有毒性副作用,而且寄生虫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波豆类鞭毛虫(动基体目)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原生动物,结构独特,分布广泛.但是,这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尚存有很多争议.为了更好的了解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分离、纯化并培养了Bodo designis DH,测定了它的SSU rRNA序列.根据该序列和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分别构建了基于全序列和保守区序列的系统树.结果如下:1)波豆属是多系发育的;2)波豆类鞭毛虫和锥虫类鞭毛虫的系统发育关系仍有待于深入研究;3)虽然所得的系统树都显示出一种基本的双歧式树型结构,但采用不同方法所构建的系统树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似乎表明,就波豆类鞭毛虫而言,SSU rRNA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系统发育标记.  相似文献   

7.
于国内五个常见白蚁种肠道内共记录到十七个鞭毛虫种。鞭毛虫种群具特异性和稳定性。群落相的变异度反映了宿主白蚁亲缘关系的离散度。异域同种白蚁肠道鞭毛虫群落显示稳定的同一相,同属异种白蚁的鞭毛虫群落部分相同;异科异属或同科异属白蚁的鞭毛虫群落绝然相异。 鉴于传统的生物分类法已明显地显示出其片面性及局限性,为此,人们正试图从其它学科领域,各个不同角度去探索能更客观反映各物种在系统发生上关系的新分类法。迄今,精确定性的生化分类、免疫分类和以群体力对象的定量的数量分类等已倪露头角,从而为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经典生物分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试图通过对白蚁肠道鞭毛虫群落及种群的研究而借以探讨其在宿主白蚁系统分类研究中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出版的最新分类方案,六鞭毛虫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 (Protozoa)六鞭毛虫科 (Hexamitidae) 1,2.    相似文献   

9.
鱼类寄生六鞭毛虫五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鞭毛科(Hexamitidae)属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双体目(Diplomonadida).自Moore首次报道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始,到目前为止,已报道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共计30余种,分别隶属于六鞭毛虫属(Hexamit a)和旋核鞭毛虫属(Spironucleus).作者发现五新种,它们是寄生于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的关桥六鞭毛虫(Hexamit a guanqiaoensis sp. nov.)、寄生于黄尾鲴(Xenocypris dividi Bleeker)的梁子湖六鞭毛虫(Hexamita liangzihuensis sp. nov.)和微小旋核鞭毛虫(Spironucleus mi nutus sp. nov.)、寄生于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ünther)的多形六鞭毛虫(He xamita varformis sp. nov.)和粒状旋核鞭毛虫(Spironucleus granularis sp. nov.).采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对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81年11月,在昆明地区的水池中采集到一种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细胞核的淡水涡鞭毛虫,并且在实验室中首次长期培养成功。这种涡鞭毛虫经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魏印心及倪达书鉴定后,定为光薄甲藻(Glenodinium gymnodinium Penard)。 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细胞核的涡鞭毛虫,在世界上是很为罕见的,国外发现的两个种 (叶状光甲藻Glenodinium foliaceum和波罗的海多甲藻Peridinium balticum)都为海产种,另外的两个种(蓝裸甲藻Gymnodinium  相似文献   

11.
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是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抗氰呼吸途径的末端氧化酶,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部分真菌及原生生物中。同时,AOX也被发现存在于某些人体寄生虫中,如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等。布氏锥虫可引起人类"嗜睡病",不经治疗往往有致命的危险。据统计,在非洲地区每年有高达7 000多万人存在感染布氏锥虫病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细胞中不含有AOX。因此,AOX可能是治疗该类疾病最有效的潜在靶标。现主要就布氏锥虫交替氧化酶的特点及其抑制剂的设计和作用效果进行阐述,并展望AOX抑制剂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挑战。  相似文献   

12.
锥虫(trypanosome)是最早在鱼类血液中发现、随后在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血液里都有发现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它主要通过水蛭和吸血昆虫传播,使宿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锥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锥虫系统发育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锥虫的起源(介绍了锥虫起源于脊椎动物和起源于无脊椎动物的两种不同观点);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单系发育);锥虫的进化是否与寄主存在协同性及进化史上分歧时间的差异性;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斜眼长蝽属(Harmostica Bergroth)一新种。该属为地长蝽亚科(Rhypa-rochrominae)吸血族(Cleradini)的一个成员。吸血族是长蝽科中唯一的吸血性类群,根据已有关于生活习性的资料,此族成员均生活于树栖的啮齿动物(松鼠等)及有袋类(袋鼯科Phalangeridae)等的巢穴中,屡次发现成、若虫消化道内有吸入的血块,并有一些直接观察到吸食脊椎动物血液和传播锥虫的报导。  相似文献   

14.
在尺蠖蛾科(Ceometridae)中,截至1977年报道,在不同种类的幼虫体内已发现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36种。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在三种尺蠖蛾中分离到了这种病毒。1977年九月中、下旬,在皖南的宣城、郎溪、广德及屯溪等茶区,在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中连续发生了一种能自行蔓延的流行病,流行期内可以造成茶园内的第五代幼虫大量死亡。幼虫感病初期病症不明显,稍后幼虫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阻抑,取食呆滞,续而停止进食,对外界刺激也失去反应,其  相似文献   

15.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分子杂交技术对8株中国伊氏锥虫动基体DNA微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仅限制酶AluI,HinfI及MblI的酶解结果显示少数虫株的kDNA微环存在异源序列。这种异源性可以作为伊氏锥虫种内分类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台湾乳白蚁肠道鞭毛虫群落结构及三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磊  刘宁  黄勇平  王倩 《昆虫学报》2011,54(10):1140-1146
大量鞭毛虫栖息在低等白蚁肠道内, 是白蚁赖以生存的共生微生物。不同种类的鞭毛虫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降解食物的系统, 为宿主提供营养和能量。研究鞭毛虫群落结构是揭示其各组成种类生理功能的基础。利用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受鞭毛虫生长发育阶段、 样品制备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基于分子标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来研究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肠道鞭毛虫群落结构,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鉴定, 确定了台湾乳白蚁肠道内的3种鞭毛虫, 分别为伪披发虫Pseudotrichonympha grassii、 全鞭毛虫Holomastigotoides mirabile和旋披发虫Spirotrichonympha leidyi。18S rDNA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较形态鉴定能够反映群落更复杂的物种多样性。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较18S rDNA文库克隆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各种鞭毛虫数量, 每头工蚁肠道内平均含伪披发虫780±179头, 全鞭毛虫1 630±391头, 旋披发虫2 950±1 003头。本研究建立了光学显微镜形态鉴定和18S rDNA分子标记相结合调查鞭毛虫多样性和数量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白蚁肠道共生生物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稻草秸秆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化感作用时,偶然发现一株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强烈的取食作用的鞭毛虫,能有效抑制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经形态学观察,该种鞭毛虫具有2片淡黄色色素体,片状、周生;虫体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形,能变形,具2根不等长的鞭毛,从细胞顶部伸出;长鞭毛约为虫体的1.5倍,短鞭毛约为虫体的0.5倍;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吞噬能力极强,每个虫体可以吞噬3~4个小球藻,虫体大小因吞噬物的多少变化较大。初步确定这种鞭毛虫为棕鞭藻(Ochromonas sp.)。在SE、稻草以及麦粒3种培养基中的种群生长表明,这种棕鞭藻在麦粒培养基最易培养,生长速度最快。结果表明,这种棕鞭藻为混合营养类型,但以吞噬营养为主。  相似文献   

18.
国外对蝙蝠锥虫的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记录的锥虫约20种(Hoare,1972)。我国仅秦耀庭(1938)在沈阳的一种蝙蝠中发现有类似Trypanosoma vespertilionis的锥虫存在。作者于1980—1981年检查了广州地区蝙蝠血寄生原虫,于大黄幅血中发现一种大锥虫,和前人描述过的蝙蝠血中的大锥虫亚属(Subgenus Megatrypanum)的各种锥虫不同,应是一新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安永统男先生(Norio Yasunaga, 1981)报道在日本长崎五岛一些养殖场饲养的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发生一种粘孢子虫病,引起严重死亡。他从病鱼脑腔里找到这种病原体的孢囊标本,赠给作者两块,以研究它的形态结构和分类问题。通过对标本的详细观察、研究,认为这种粘孢子虫的孢子,形态结构比较特殊,不仅足以作为独立的属,而且是一新科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到目前为止所有培养毛滴鞭毛虫(Trichomonades)的培养基都不能缺少人或动物的血清。Riedmuller氏在1936年首先指出在肉汤加全血的培养基中,血清是促进牛胎毛滴虫在玻皿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而经洗涤或是经溶血后的血球就没有这种促进生长的作用。Sprince和Kupferberg 1947年以及Kupferberg,Johnson和Sprince 1948年研究阴道毛滴鞭毛虫(T.vaginalis)的营养要素时发现在人血清中具有两种促进生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