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 测定骨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 揭示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食谱特征, 探索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研究结果发现: 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8.96‰~-17.74‰范围内, 样品的δ15N值均较高, 分布在12.64‰~14.33‰范围内, 表明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是肉类食物在日常饮食生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 肉类的获取应来源于驯养的牛、羊等或部分狩猎所得的鹿等动物, 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大麦、小麦等C3类作物, 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以游牧为主, 农业和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男性与女性的食物结构相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部分墓葬和灰坑中出土的人骨的牙齿病理和头骨创伤进行了观察。病理观察项目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三个指标, 还对稳定同位素15N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研究结果指出, 牙齿的龋齿率处于较低水平,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相当低; 二是与陶寺人群的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肉食量有关。这一认识得到陶寺早期人群牙齿磨耗速率的研究和对稳定同位素δ15N数据的再分析的支持。另外, 牙周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墓葬和灰坑人骨半数以上个体都有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调查显示, 约三分之一的陶寺人群在其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体代谢压力的影响, 如常患感染性疾病、发烧或营养失调等。灰坑再现的乱骨现象以及头骨片上多见的创缘和裂缝反映出人群之间的暴力色彩, 折射出陶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动荡。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古代人群的食谱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技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前沿性课题。人类骨骼的化学元素分析为重建古代居民的食谱提供了大量信息。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新疆和静县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出土人骨中的Sr、P、Zn、Ca、Cu、Mg、Fe、Ba、Mn等8种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中以肉类食物为主,植物类食物为辅。  相似文献   

4.
张雅军  张旭 《人类学学报》2021,40(6):981-992
本文通过对新疆且末县托乎拉克勒克乡加瓦艾日克村29座墓地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共鉴定出150例个体,其中男性73例、女性50例、性别不明者27例。男性、女性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36.3岁和35.6岁。形态学的分析指出且末人群更多地具有欧洲人种的特点,如鼻根凹陷深、鼻骨明显突起及犬齿窝深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且末人群与新疆古代人群焉布拉克C组、察吾呼四号组、多岗等人群较为接近。文章还根据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讨论了且末古代人群的种族属性,古DNA的分析揭示出且末人群存在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基因交流,并进一步指出其西部类型的成分来源极有可能来自西伯利亚,其东部成分可能来自西伯利亚或中国甘肃,只是东西方人群的基因融合规模小而且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并未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有大规模明显的改变。此外,本文从考古学文化、体质人类学研究以及古DNA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疆地区古代人群的种族成分来源。本文还对且末人群的身高进行了推算,对一例变形颅骨以及骨骼上的创伤作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的明代人骨进行了多方面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包括性别、年龄的分布,身高的复原以及古病理的观察。牙病方面,对龋病、牙釉质发育不全和错(牙合)畸形进行了观察记录,从性别、年龄、龋患程度及好发牙位等方面对该人群的龋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牙齿患龋率不具备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变化也无显著相关性,好发牙位多为臼齿。此外,还观察到多孔性骨肥厚、骨关节疾病等病理现象以及一处愈合较好的骨折创伤。  相似文献   

6.
转换分析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的人骨年龄鉴定新方法,具有综合多种年龄标志物、不受参考样本影响、适用于老年个体等优势。本文将其用于陕西洛川月家庄墓地人骨年龄鉴定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构建出的人群死亡年龄结构、生存过程有显著差异:转换分析得到的最高寿命、平均死亡年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更多个体可存活至中老年。两种方法鉴定出的年龄差值受样本保存状况、年龄阶段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别。转换分析是人骨年龄鉴定方法的重大创新,使鉴定过程标准化、鉴定误差定量化。未来需使用一些年龄已知的个体开展更多验证研究,以评估该方法对我国人骨样本的适用性及不同软件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磨盘山遗址是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盆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磨盘山组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扁平度;磨盘山组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在次级分类比较中与南亚类型在鼻眶形态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广西壮族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蒙古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其他新石器对比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代表"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鲤鱼墩组和昙石山组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与"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8.
邵会秋 《人类学学报》2018,37(3):496-497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如此,从考古发现来看,丝绸之路部分路段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疆与中亚和中国内地的联系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来自甘青地区的古代人群很早就进入该地区,同时也融入了部分来自西方的  相似文献   

9.
河南长葛石固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含有前仰韶文化期和仰韶文化期人类骨骼并存的地点,为研究这两期人类的体质类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头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的分析表明,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许多特征上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其中一小部分特点使得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与南亚人种相接近。  相似文献   

10.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纳林套海汉代墓葬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纳林套海汉代居民日常饮食结构中保持着非常高的动物性食物摄入, 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4类植物为主。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西汉王朝通过实施移民屯垦和属国等政策, 大力推动了河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改变了河套地区原有的经济模式和人们的饮食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汉代北部边疆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on health are examined in prehistoric populations of the Valley of Oaxaca, Mexico. Agriculture was practiced in the Valley of Oaxaca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Formative period (ca. 1400 B.C.), and had intensified by the Late Formative (ca. 500 B.C.). Skeletal remains from 14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Valley are pooled by temporal affiliation into a nonintensive agriculture group (1400-500 B.C.) and an intensive agriculture group (500 B.C.-1400 A.D.). The health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re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frequency of periosteal reactions, cribra orbitalia, and enamel hypoplasia between the intensive and nonintensive agricultural groups. Overal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pha = 0.05) are found between the nonintensive and intensive groups. Power analyses of the chi-square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tests have a high probability of rejecting a false null hypothesi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had a deleterious effect on the health of the prehistoric population of the Valle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study and previous studies of health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ay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inten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r by differences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enter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一处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墓地。本文主要对该墓地出土颅骨所附牙齿的磨耗程度及牙结石沉积状况进行了观察、量化统计和分析,同时也对该人群其他的口腔疾病如根尖脓肿、颞下颌关节病变、生前牙齿脱落等做了简单的统计,以期从古病理学的角度获取当时居民的口腔健康、食物类型和饮食习惯等信息。本研究发现:1)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对比组的古代居民,其上腭圆枕及颞下颌关节炎出现率较高,存在牙齿崩裂现象,且其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异不大。这一方面说明其食物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另一方面小河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构成都比较复杂,不同的食物对前部和后部牙齿磨耗的程度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此外,小河人群风沙肆虐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严重牙齿磨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2)小河人群异常严重的牙结石沉积归功于其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以及生活用水的水质。3)统计分析发现两性存在上、下颌犬齿的磨耗差异,而这一情况可能暗示了在家庭手工业方面存在男女分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关于萨拉乌苏遗址地层及人类化石年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与人类化石相关的萨拉乌苏河晚更新世地层及文化层的年代学研究,经过14C测年和相关证据认为,采集的萨拉乌苏PA.62号股骨不属于萨拉乌苏遗址的原生地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出土的人头骨材料, 这些材料大部分属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的墓葬。通过观察其颅、面部特点,对其颅、面部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显示萨恩萨依墓地出土头骨的人种总体来说属于蒙古人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陈靓  汪洋 《人类学学报》2005,24(3):188-197
本文研究了出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晚期青铜时代的人骨材料。根据形态观察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克孜尔墓地居民的种系特征归属于欧洲人种的一支——地中海类型。  相似文献   

17.
身高、体重、颅容量等是反映人类身体大小,探讨人类体质特征、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对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9500年的奇和洞II号女性个体的身高、体重、颅容量等身体大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奇和洞II号的身高和体重约为160.3cm和59.9kg,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属于较高水平,同时高于福建地区现代成年女性的平均水平;颅容量约为1369m L,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处于中间水平。奇和洞II号较好的身体特征发育,提示处于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这一时期的奇和洞人可能具有较好的营养状况;与新、旧石器时代各组的比较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身体大小、形状特征已经形成;我国南、北方地区人群身高、体重差异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