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枯草芽胞杆菌 ,以玉米废渣为原料发酵生产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结果发酵产品的活菌数为 1.76× 10 1 1 个 /kg,粗蛋白质含量为 5 2 % ,比原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2 8% ;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设计四种酵母菌混合发酵模式 ,以啤酒糟为原料 ,生产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结果四种酵母菌的最佳接种量比例为 :酿酒酵母 :红酵母 :热带假丝酵母 :白地霉 =5 :0 :0 :5 ;发酵产品的最高活菌数为 2 .77× 10 1 1个 /kg,最高粗蛋白含量为 6 2 .81%。  相似文献   

2.
郑泽权  付巧妹  刘逸宸 《遗传》2022,(5):414-423
发酵生产是人类最原始的对微生物的应用和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分子证据的匮乏,人类发酵生产的演变历程及相关发酵微生物的演化和驯化历史尚不清楚。本文以目前最常见的两类发酵食品——酒及发酵乳品为例介绍了发酵食品考古和相关发酵微生物的演化和驯化研究,以及古微生物学和发酵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将微生物古DNA技术应用于古代发酵微生物研究的可行性和难点,展示了古DNA捕获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发酵微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春笋  郭顺星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3):156-161
由于不同微生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人们发现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混合发酵能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在过去几年中,对微生物的混合发酵的应用以及其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对生物质的降解利用;(2)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3)生产特定的代谢产物;(4)混合发酵的工艺。综述了微生物混合发酵的应用及相关机理、涉及的微生物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东旭  堵国成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2010,26(11):1473-1481
微生物过氧化氢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可以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这一酶制剂在食品、纺织、医药等领域表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微生物过氧化氢酶的发酵生产。以下综述了微生物过氧化氢酶发酵生产的进展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同时讨论了微生物过氧化氢酶的发酵生产和纺织工业应用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动力学模式及其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岁楼  李志 《工业微生物》1995,25(1):30-32,40
发酵动力学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根据微生物生长与产物形成有否偶联,一般可将其分成偶联型、非偶联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对一个发酵过程进行动力学特别是秘学类型的研究,可为发酵过程的控制、小型试验数据的放大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有关普洱茶后发酵生产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指出加强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础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普洱茶后发酵菌物库,重视对影响普洱茶品质的菌物开展系统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植物性微生物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地均有植物性微生物发酵食品,水果、蔬菜、谷类、块根、豆类和油籽都用于发酵食品生产。果蔬发酵的重要之处在于获得能保藏的制品并用作非收获季节的食品供应。谷类和种子可以干制品形式得到良好保藏,延长存放期不是这类食物发酵的主要目的。由发酵引起的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8.
烟叶微生物及其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微生物在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烟叶微生物概况及其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烟叶微生物的区系划分、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外源添加微生物的应用方法。阐述了微生物在缩短烟叶发酵和醇化周期、改善烟叶品质、降低烟叶有害物质和提高烟叶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廉价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是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复杂的成分和较多的杂质使传统的单菌发酵方式难以应对,成为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文中从微生物菌群的工业应用、微生物菌群发酵与纯种发酵的比较、微生物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发酵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菌群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展望。微生物菌群发酵可以充分利用廉价生物质基质、生产多个产品或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在生物基化学品和燃料的生产中将是一种有前景的发酵技术。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微生物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化研究现状,着重从高产菌株的筛选、工程菌株的构建、发酵条件及产业化现状等方面论述微生物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研究进展;概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制备技术,并对发酵法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目标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曲酒微生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云英  李能树 《生物学杂志》1996,13(3):19-21,15
通过对四个酒厂发酵料的分离、培养,共获得霉菌56种;细菌34种;酵母菌21种;放线菌3种。确定了优势菌株。发现在大曲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发酵期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单细胞油——一类有待开发的微生物产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戴传超  袁生 《生物技术》1995,5(6):44-46
单细胞油──一类有待开发的微生物产品戴传超,袁生,窦洁,鲁仲谋(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从微生物中发酵生产蛋白质,早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近来人们认识到不饱和脂肪酸大多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等重要作用。尤其对二十碳五烯酸(E...  相似文献   

13.
天然碱泥絮凝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内蒙天然碱碱泥絮凝用微生物絮凝剂适宜产生条件的研究结果。高糖低氮培养基有利于絮凝剂的产生。适宜摇床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7.5-8.5,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发酵60h;在摇床优化的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5L罐放大试验,发酵周期缩短12h,絮凝活性提高了14.45%。  相似文献   

14.
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酵法生产表面活性剂相对于化工法而言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综述了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源、发酵机理、发酵条件和产物分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了其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作为发酵菌株,以纯木糖溶液为油脂发酵原料,对L.starkeyi利用木糖积累油脂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L.starkeyi于斜面培养基中活化后,接种于YPD液体培养基,于30℃、200 r/min摇床培养。在摇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发酵液细胞浓度,离心发酵液收集细胞。将离心后得到的菌体加入木糖溶液重悬,并转接于含50 mL木糖溶液的250 mL摇瓶中进行发酵生产。结果相比一阶段法,两阶段发酵方法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油脂含量,油脂含量能够达到细胞自身干重的60%以上。实验发现高菌龄酵母产油速度更快;并且初始木糖浓度高达120 g/L时,酵母细胞仍然能够高效合成油脂。结论 L.starkeyi能够有效利用木糖进行发酵产生油脂,是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微生物油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微生物来源在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的发酵生产状况。重点论述了微生物PUFAs的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代谢产物抑制是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有效地消除或减轻这种抑制是提高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酒精发酵是一个典型的代谢产物抑制过程,本文以其为基础,介绍了这一领域消除代谢产物抑制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和评述,类似的方法或研究在其它发酵(微生物培养)过程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液相体系强化氧传递促进微生物油脂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添加氧载体正十二烷进行双液相发酵来提高发酵性丝孢酵母利用木薯淀粉水解液生产微生物油脂的产量。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液中添加氧载体,能明显缓解发酵过程中的氧限制程度。在2 L发酵罐中添加1%正十二烷进行双液相高密度发酵,其发酵生物量和油脂产量分别达到101.2 g/L和50.28 g/L。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添加了氧载体发酵的微生物油脂中含有更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土霉素残留对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和代谢产物动力学的影响,为评估抗生素残留对蔬菜发酵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霉素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挥发性成分和高通量技术测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土霉素残留从4.00 mg/L下降到2.53 mg/L;不含抗生素残留的蔬菜发酵含有同型和异型乳酸发酵,而土霉素残留的蔬菜发酵仅含有同型乳酸发酵;同时,其特征微生物由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转变为Lactobacillus paratarrginis、Lactobacillus buchneri和Lactobacillus kisonensis;土霉素残留明显影响了乳酸、柠檬酸、乙酸、香茅醇、3-辛醇、异硫氰酸烯丙酯、乙酸香叶酯、乙烯基硬脂醚和异硫氰酸苯乙酯等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土霉素残留影响了蔬菜乳酸发酵的类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有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因此应将抗生素残留纳入发酵蔬菜原料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酵微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单叙述了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再针对性的叙述了有代表性的发酵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苏云金杆菌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年产值约为18亿元,约占农药总产值的9%;其中发酵微生物农药年产值约为14亿元,占农药总产值的7%。预计发酵微生物农药将以7%-10%的速度增长壮大,5年后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可占到农药总产值的10%左右;其中农用抗生素类可占到农药总产值的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