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念珠菌评分(CS)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6年6月某院ICU科收治的201例IFI高危患者的病例,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确诊9例,临床诊断73例,拟诊29例,非感染组90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1,3-β-D葡聚糖含量≥10pg/mL为阳性),并对201例高危患者进行念珠菌评分(评分结果≥3为阳性),计算G试验与CS单独或联合使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FI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有88例,念珠菌评分阳性者有85例。联合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71.1%、75.0%、94.1%;相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单独使用,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近。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独使用增高,联合应用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在本院肝、肾移植中心住院疑似IFI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G实验检测.其中64例最终确诊或临床诊断为IFI患者,设为IFI组,余66例为非IFI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 pg/mL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130例患者中,IFI组中G试验阳性57/64,阳性率89.1%;阴性7例,假阴性率10.9%.非IFI组G试验阳性15/66,假阳性率22.7%.G试验阳性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77.3%,79.2%和87.9%.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5(95% CI:0.813~0.937).结论 G试验对器官移植患者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及重复检测可较大程度地消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血浆β-1,3-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血浆β-1,3-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8月~2006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145例患者(标本182份)分为深部真菌感染组和无深部真菌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葡聚糖水平;使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64.7±86.0(25.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3±21.0(0.0)pg/ml(P<0.001);血浆葡聚糖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的置信区间为0.795~0.979),使用临界值13.7pg/ml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90.2%、50.0%和98.7%;Kappa值0.588(P<0.05)。结论血浆葡聚糖水平可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本研究中使用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葡聚糖水平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为13.7pg/ml,使用此临界值对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诊断在本研究中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6月间临床G试验的住院患者结果,分析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等能力指标。结果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228.4±250.1pg/mL,非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32.6±13.6pg/m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3%、92%、88%、89%、87%、0.75。结论 G试验是真菌感染的重要早期实验室指标之一,对其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特别是阴性结果对排除真菌感染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1,3)-β-D-葡聚糖(BG)检测试验并对国产试剂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4月~2009年5月我院203例(342份样本)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中同时进行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的100份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在不同的判断标准下计算国产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采用McNemar配对χ2检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国产和日本试剂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配对t检验结果分别为P=0.235,P=0.076;国产试剂以单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67.2%和56.5%,85.0%,双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25.0%,64.9%和25.0%,87.7%。结论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国产试剂单次≥50pg/mL为界值较20pg/mL可以明显提高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而不影响灵敏度。连续双份血清阴性(BG〈50pg/mL)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 868例住院患者,在其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痰、中段尿、脓等分泌物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 86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757例,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和临床未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缓解1 082例,无临床资料29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 839例。其中以2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778例,阴性1 061例,以5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623例,阴性1 216例;真菌培养阳性457例,阴性1 38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20 pg/mL和50 pg/m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89.3%,74.9%)和特异度(分别为90.6%,94.8%),阳性预测值(86.9%和91.0%)和阴性预测值(92.4%和84.4%)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别(P>0.05);真菌培养的敏感度(49.0%)较低但特异度较高(92.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和72.1%;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3.0%,特异度为88.9%。结论 G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但有时发生假阳性。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与尿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泌尿系IFI患者157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IFI组(48例)和非IFI组(109例),进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尿真菌培养,比较两种方法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泌尿系IF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结果 G试验和尿真菌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依次为(87.5%、89.6%)、(77.1%、78.9%)、(62.7%、65.2%)、(93.3%、94.5%)和(0.646、0.68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依次为79.2%、98.2%、95.0%、91.5%和0.774。三者均具有较高阴性预测值,而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明显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G试验与尿真菌培养联合检测诊断泌尿系IFI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减少了假阳性结果,较单独检测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 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的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剂进行检测,用ROC曲线比较G实验、真菌培养、G实验联合真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果 132例高危院内IFI感染的患者中,共有43例诊断为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培养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是0.72和0.80,G实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8%,PPV和NPV分别是0.73和0.86;G实验真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为84%,特异度提高为92%,阳性预测值0.78,阴性预测值0.92;G实验Youden指数0.58,真菌培养Youden指数0.63,联合检测Youden指数提高到0.76;G实验结果、真菌培养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7及0.798。结论 G实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联合传统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情况。同时送检(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共275例,重症医学科送检最多,共178例: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20.22%);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同时真菌培养阳性者25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阿萨希毛孢子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烟曲霉1例。11例(1,3)-β-D-葡聚糖假阳性,9例存在细菌菌血症。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应加强真菌感染监测。深部真菌感染中,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最多见。细菌菌血症可能造成(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肾移植受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应用血浆-β-D葡聚糖定量分析(G试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移植受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感染IPFI划分为IPFI组(n=16)与非IPFI组(n=30),均行G试验,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非IPFI组G试验结果为(9.7±2.5)pg/ml,明显低于IPFI组(78.5±6.1)pg/ml,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应用血浆-β-D葡聚糖定量分析诊断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脑脊液中(1,3)-β-D-葡聚糖(BDG)含量测定对颅内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价值,以及动态监测对病情变化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已确诊的真菌性脑膜炎10例作为观察组,平行设立非真菌感染对照组,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监测系统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脑脊液BDG含量测定,并动态监测BDG变化与临床病情转归的相关性。结果颅内真菌感染患者脑脊液BDG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改善,脑脊液BDG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结论脑脊液中BDG定量测定是颅内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敏感性指标,具有辅助诊断价值;BDG水平与疗效疗程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肺真菌感染居首位,己成为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宿主常见的死亡原因。艾滋病是经典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时需及时识别、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国内、外各种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的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该文就艾滋病常见侵袭性肺真菌病:肺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肺马内菲青霉病、肺隐球菌病、肺曲霉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相似文献   

16.
药用真菌β-(1,3)-D-葡聚糖构效关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抗烯醇化酶抗体(抗-Eno)检测与(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candidia-sis,IC)的诊断价值。方法留取临床为诊断IC而送检BG测定的患者血样,用ELISA法测定抗-Eno抗体,以真菌培养结果为基础,分析比较两种血清学方法诊断IC的效能。结果2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5例患者经念珠菌培养确诊IC,确诊感染率71%;BG阳性54例,阳性率为257%;抗-Eno阳性33例,检出阳性率为157%。抗-Eno和G试验诊断IC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7%、867%、212%、955%和333%、749%、93%、936%。两种血清学方法联合检测,敏感性提高至667%。结论抗-Eno对IC的诊断性能优于G试验;联合两种血清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反应温度对产物组分的影响,利用自制连续变化的温度梯度实验装置,研究了22 ℃~60 ℃ (±0.1 ℃) 区间内温度对一内切β-1,3-葡聚糖酶酶解酵母β-葡聚糖的影响,获得了酶解过程多点温度特性数据。分析表明:该酶酶解酵母β-葡聚糖的活化能为84.17 kJ/mol;以产物积累表示的最适酶解温度随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酶解产物组分受温度的影响,低温较高温获得的寡糖链长,高温区大于46 ℃可以获得以昆布二糖、昆布三糖为主的组分,而低温区小于30 ℃可以获得昆布五糖及更大分子量的产物。研究结果可为寡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1,3-β-D-葡聚糖和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试验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知网(CNKI)、WanFang(万方)、VIP(维普)和CBM(中国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截止2019年4月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合计359例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敏感性为0.75(95%CI 0.67-0.82),特异性为0.75(95%CI 0.68-0.80),阳性似然比为3.18(95%CI 1.76-5.75),阴性似然比为0.34(95%CI 0.21-0.56),SROC曲线面积AUC=0.824 3;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试验:敏感性为0.57(95%CI 0.48-0.65),特异性为0.78(95%CI 0.72-0.83),阳性似然比为3.07(95%CI 1.47-5.65),阴性似然比为0.59(95%CI 0.47-0.75),SROC曲线面积AUC=0.754 4;联合诊断:敏感性为0.93(95%CI 0.86-0.98),特异性为0.72(95%CI 0.64-0.80),阳性似然比为3.44(95%CI 1.63-7.29),阴性似然比为0.12(95%CI 0.06-0.25),SROC曲线面积AUC=0.928 3。结论 1,3-β-D-葡聚糖和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单独检测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但二者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比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单独检测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对改善临床预后极为重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功能和结构损害,并经常接受激素治疗等特点导致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时临床和CT表现不典型,有关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实验室诊断敏感性和(或)特异性降低,给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试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入手探讨其诊断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