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对比白茶、绿茶和红茶粗制多糖(crude tea polysaccharides,CTPs)的降血糖效果及机理。方法:分别选取寿眉、龙井、白琳工夫作为白茶、绿茶和红茶的代表,制备粗多糖。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研究粗制茶多糖对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葡萄糖耐量和胰腺组织病变情况的影响,qPCR测定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CTPs均具有降血糖功效,白茶、绿茶、红茶多糖的空腹血糖下降率分别为47.0%、47.8%、36.7%;CTPs均可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下调Foxo1、G6Pc、PEPCK和TXNIP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本实验剂量条件下,研究所选粗制茶多糖提取物均具有降血糖效果,其中绿茶多糖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白茶与绿茶、红茶生化成分的差异,探讨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以寿眉、安吉白茶及白琳工夫分别为白茶、绿茶、红茶代表,分析茶叶成分,测定茶汤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黄酮含量与年份呈正相关关系,而咖啡碱则相对稳定;白茶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均低于绿茶,但其酯型儿茶素所占比重显著高于绿茶,且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及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茶类;EGC所占比重与酯型儿茶素均与茶汤抗氧化活性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白茶与其他茶在成分和抗氧化性上均有显著差异;EGCG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绿茶对人胃癌细胞株中p21,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SGC—7901胃癌细胞株中p21、p53蛋白的表达,以探讨绿茶的抗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明显抑制SGC—7901胃癌细胞株中p21ras、p53蛋白的表达,并有剂量效应。提示绿茶对p21、p53基因突变可能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黄瓜、绿茶为主要原料,配以适当的白砂糖、柠檬酸和食盐,研制出口感清爽、风味独特、清凉降火、营养丰富的黄瓜绿茶保健饮料。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黄瓜绿茶保健饮料的最佳配方,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饮料稳定剂的选择。结果表明:黄瓜绿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黄瓜汁25%、绿茶汁45%、白砂糖8%、柠檬酸02%、食盐01%,稳定剂选用02%的海藻酸钠、CMC Na、黄原胶的复合溶液(1∶1∶1)。  相似文献   

5.
综述山绿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山绿茶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山绿茶富含黄酮类、三萜及其皂苷类、咖啡酰奎宁酸类、半萜苷(酯)类等化学成分,这些化合物可能与上述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利用山绿茶药材资源,应对其具体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绿茶氨基酸对滋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绿茶17种氨基酸与滋味进行了简单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简单相关分析难以表述氨基酸对滋味的影响;应用多远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氨基酸与绿茶滋味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模型拟合非常有效。多元回归分析选取的因子与主成分分析的四个主成分基本一致。并就绿茶滋味的化学评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两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的快速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绿茶和桑叶提取物在不同浓度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D值计算法快速评价了它们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0.034%,0.42%;而桑叶提取物分别为0.86%,1.54%。绿茶的抑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于洁 《生理通讯》2005,24(2):46-46
2005年2月15日,由美籍华人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膀胱癌的研究,证实了绿茶提取物能有效遏制癌肿瘤发展,同时不损害健康细胞,绿茶提取物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绿茶中分离纯化阿拉伯半乳糖蛋白(AGPs),对其肝脏靶向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脱色后的绿茶粉末在80 7℃加水(1:20,w/v)浸提1.5 h,获得的上清浓缩后用乙醇沉淀,收集重新溶解后在离子交换色谱Q Sepharose Fast Flow柱(20 mm×60cm)和Sephadex G100柱(16mm×60cm)纯化,收集主要含糖组分,冷冻干燥后获得绿茶AGPs,对其进行单糖组成、氨基酸组成、蛋白含量、糖醛酸含量分析.分别以200、400和800 mg/kg.d 3种剂量的绿茶AGPs灌胃昆明小鼠,2周后处死.取肝脏测定湿重和肝糖元含量.结果:分离纯化获得的绿茶AGPs分子量约为100kDa,是一种主要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和半乳糖、舍有一定量糖醛酸、蛋白含量低于10%的水溶性糖蛋白.初步研究发现绿茶AGPs与其它来源的AGPs一样具有肝脏靶向性.结论:绿茶AGPs的安全性和肝脏靶向性使其在药品输送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信息库     
1.绿茶中非多酚部分的脱镁叶绿素a和b的作用绿茶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过去的报道认为,茶叶中多酚部分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而非多酚部分的药理性质则研究很少。作者最近发现绿茶(Cameliasinensis)中的非多酚部分能抑制测试细菌中各种基因毒素诱导...  相似文献   

11.
科学快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6):I0001-I0006
日本调查表明多喝绿茶可大幅降低脑梗塞死亡风险新华网东京5月6日报道:日本新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喝绿茶:有益健康,适当多喝绿茶甚至可大幅降低脑梗塞的死亡风险。据共同社目前报道,日本东北大学公共卫生学副教授栗山进一等人从1994年起,以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宫城县4万多名40岁至79岁的中老年人为对象,实施跟踪调查。研究人员按照调查对象每天喝绿茶的量,将他们分成4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茶树专用特效叶面肥在春茶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茶园喷施茶叶专用特效叶面肥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越冬芽早发多发,春茶提早开采,春茶增值。绿茶感官品质及与品质密切相关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有提高且效果显著。茶叶专用特效叶面肥值得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肠道微生态角度研究绿茶摄入量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探析饮茶(绿茶)有益健康的机制,为饮茶做出科学指导。方法将SPF级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绿茶摄入组、中浓度绿茶摄入组和高浓度绿茶摄入组。低、中、高浓度绿茶摄入组分别给予10%、20%和30%(g/g)的茶水溶液,连续灌胃1个月后采集空肠至回肠段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同时观察实验动物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绿茶摄入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降低而细菌数升高,中浓度摄入组乳酸菌数、细菌以及双歧杆菌数显著降低,高浓度摄入组细菌数、双歧杆菌数升高而乳酸菌数显降低著,且中浓度摄入组乳酸菌数和细菌数均极显著地低于低浓度摄入组;由酶活性分析可看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各实验组小鼠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升高而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摄入一定量的绿茶对肠道微生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提高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而益于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茶绿色素的制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彦  袁艺 《生物学杂志》1999,16(1):20-22
本文以低档绿茶为原料,用含水乙醇提取出天然茶绿色素,并对其制取工艺流程及产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绿色素的稳定性较好,并含有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保健成分,是颇具开发应用价值的一种天然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5.
绿茶多酚是绿茶的主要组份,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绿茶多酚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改善大脑功能,对抗有毒物质引起的神经毒性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提示该类物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相似文献   

17.
比较研究了16种花茶对DPPH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红茶、玫瑰花和桂花都有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其清除率分别为59.21%、50.70%、42.72%和24.09%.选用绿茶、玫瑰花、桂花和茉莉花为原料,以DPPH的清除能力为考察指标,采用L16(45)正交实验,研究了玫瑰花茶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玫瑰花的比例对DPPH清除能力影响最显著(P<0.05),玫瑰花∶绿茶∶桂花∶茉莉花=2∶6∶0.8∶0.3为优化配比,其提取液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对绿杨春茶社的绿茶进行了体外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含有很高的酚(单宁酸,576 mg/g)和类黄酮(儿茶酚,108.77 mg/g),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对DPPH·和超氧分子清除能力为IC50值8.79和62.86μg/mL;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也很显著,总抗氧化能力超过了正对照BHT;绿茶能很好地保护由自由基所引起的蛋白损伤,并且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其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可以和天然氧化物维生素C相抗衡。该结果表明了绿杨春茶社的绿茶是一个很好的抗氧化剂,并且对美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7,23(5):793-793
绿茶是我国传统饮料,已有悠久历史。喝绿茶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有防病防癌之功效,它的防病制癌作用已引起国际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喝绿茶有助于防癌,如膀胱癌等,其原因在于绿茶中含有儿茶酚,它的含量非常高,能起抗氧化剂作用,抑制人体内氧自由基的活动,此其一;其次,它能抑制高致癌物即亚硝基混化合物(如亚硝酸胺)的形成;第三,茶多酚抑制肿瘤生长明显,能破坏或杀死膀胱癌细胞;第四,茶多酚能对许多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比较研究了16种花茶对DPPH.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红茶、玫瑰花和桂花都有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其清除率分别为59.21%、50.70%、42.72%和24.09%。选用绿茶、玫瑰花、桂花和茉莉花为原料,以DPPH.的清除能力为考察指标,采用L16(45)正交实验,研究了玫瑰花茶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玫瑰花的比例对DPPH.清除能力影响最显著(P<0.05),玫瑰花:绿茶:桂花:茉莉花=2:6:0.8:0.3为优化配比,其提取液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