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旭满  何旭瑜 《蛇志》2009,21(4):295-297
急性肺梗塞属于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种类型,是各种栓子致使肺动脉支或其分支阻塞,24~48h后引起从栓子阻塞部位至血管末梢的出血性梗塞。急性肺梗塞约占肺血栓栓塞症的17%.国外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蛇毒纤溶酶对家兔实验性肺部血栓的溶解作用.方法采用Nowok氏改良法建立家兔肺部血栓动物模型,给药组注射蛇毒纤溶酶(60u/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栓的变化.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的血栓均减小,但给药组血栓减少量比对照组更加明显,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家兔本身对血栓有一定自溶功能,蛇毒纤溶酶可加速血栓在体内的溶解.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附着蛋白1(GPAA1)、铁蛋白(SF)、骨桥蛋白(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12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PAA1、SF、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5);在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发生血栓12例,占1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PAA1、SF、OPN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PAA1、SF联合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AUC为0.901。结论:血清GPAA1、SF、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较好,对此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裕泽毅血栓弹力图仪与美国血计公司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结果相关性,可信度与优劣。方法:根据美国NCCLS-EP9-A,从我院随机抽取60例病人,分别取静脉血2ml、枸橼酸抗凝处理充分混匀后进行测定。用裕泽毅血栓弹力图仪与TEG血栓弹力图仪及两家公司生产的试剂进行平行交叉测定,观察其相关性。结果:美国血技公司TEG血栓弹力图仪对于两家公司的试剂检测结果高度相关(r0.8);裕泽毅公司血栓弹力图仪和试剂对于TEG血栓弹力图仪和试剂检测结果高度相关(r0.8)。结论:裕泽毅公司机器和试剂可以替代TEG机器和试剂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准确、有价值的诊断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下,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发血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达到满意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可达到令人满意的血小板抑制率,并防止出血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新型手工血栓抽吸装置在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发现病变含有高血栓负荷后,采用新型ZEEK经皮血栓抽吸装置手工抽吸血栓,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采用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显像分级和血栓积分评价血栓抽吸装置的有效性。结果:38例患者中26例患者术前罪犯血管为完全闭塞,12例患者为次全闭塞病变,病变血管血栓抽吸后血栓积分较术前显著下降(3.2±0.7vsl.5±0.2,P<0.01),冠脉TIMI血流分级显著好转(0.8±0.5vs2.1±0.4,P<0.01),心肌灌注显像分级显著提高(0.7±0.5vsl.9±0.4,P<0.01),35例患者即刻植入支架。38例患者在血栓抽吸治疗中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手工血栓抽吸装置可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安全应用,并能有效降低血栓积分,改善冠脉血流,提高支架植入成功率,有助于达到理想的再灌注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相似文献   

8.
李辉  伍建中 《蛇志》1990,2(3):23-24
众所周知动脉血栓主要是白血栓,其中主要成份是血小板。在形成血栓时,分析血小板的结构、生化组成及形态学方面的变化,将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50例脑动脉血栓和3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形态进行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无创性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并于多种抗栓药物的药效观察。方法:用角叉菜胶建立了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潘生丁片,抗栓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央求地血栓和的影响。结果及结论:用角叉菜胶建立的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无创伤性、操作简易方便。并可应用于多种抗血栓药物的药效观察,剂量的选择,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0.
姜桂荣  吴丹  李佐刚 《生物技术》2004,14(Z1):13-14
目的探讨蝮蛇蛇毒纤溶酶对实验性动物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Chandler氏体外法形成大白鼠体外血栓和家兔半体内血栓,给药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蛇毒纤溶酶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测定两组动物体外形成的血栓重量和长度.结果给药组动物形成的血栓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蝮蛇蛇毒纤溶酶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满堂  高保国 《蛇志》1993,5(1):21-23
测定120例脑血栓患者和132例健康人体外血栓各值,并结合病情轻重及蝮蛇抗栓酶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体外血栓各值均高于健康人(P<0.001);病情不同,其体外血栓各值间有显著差异(P<0.002—0.001);治疗后体外血栓各位明显下降(P<0.001).表明体外血栓结果对脑血栓患者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与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228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分为血栓组146例和非血栓组82例,比较两组CHA_2DS_2-VASc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估二者结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CHA_2DS_2-VASc评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分、同型半胱氨酸15.0μmol/L是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95%CI:0.654-0.762)和0.797(95%CI:0.709-0.825),二者联合预测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827-0.918),显著高于二者单用(P0.05)。结论:CHA_2DS_2-VASc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HA_2DS_2-VASc评分≥2分且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发生血栓事件的极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4.
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Virchow血栓形成原理,采用机械性损伤内膜,同时降低血流速度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结果显示,利用此方法制备血栓模型成功率为78.4%,血栓平均长度8.53±1.42mm,血栓形成后,腹主动脉的收缩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房颤及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D-二聚体(D-dimer)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表达水平的关联性以及两者对房颤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组与房颤血栓组;对所有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情况、高血压病史、血糖等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D-dimer及BNP水平的数据采集。结果:(1)房颤血栓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单纯房颤组(P0.001);(2)房颤血栓组的D-dimer和BNP水平高于单纯房颤组(P0.05)和对照组(P0.001);(3)单纯房颤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507,P=0.004),房颤血栓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680,P0.001)。结论:(1)心房颤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血栓栓塞风险也增加,指导我们在临床治疗时需要重视年龄因素。(2)患者血浆中D-dimer和BNP水平的增高是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信号。(3)D-dimer和BNP检测在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溶血栓酶活性测定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血栓溶解会引起吸光度下降的特性,在细胞培养板上制作小血栓,利用酶标仪同时检测多个样品的吸光度变化.发现反应初期,血栓吸光度的降低同时间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的斜率k与酶活性成正比.因此可用k来表示酶活性.此方法与蛋白凝块溶解时间法(CLT法)相关性很好.该法省时,成本低,是一种较好的、实用的检测溶血栓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建  刘绍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8):1258-1260,1209
脑缺血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创伤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近期一些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创伤后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是脑外伤后普遍的反应,在创伤后脑缺血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微血栓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改善创伤后缺血患者的预后。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脑血管内微血栓的研究,时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微血栓的形成特点和机制及治疗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在其发生率以及治疗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对NS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是否需要早期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内科2014年1-12月诊断为原发性NS患者,并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血栓检查结果以及NS相关血液及尿液检查结果等在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讨论NS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措施。结果:NS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均为15.4%,两种血栓同时发生的概率为9.6%。NS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明显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显著相关,膜性肾病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最高。如NS患者合并高危因素,建议定期筛查,综合评估后预防性抗凝。  相似文献   

19.
血栓弹力图的新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弹力是动态凝血过程中切应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也是复旨性模量在小的直接反映。提出了一个新的三参数的数学模型表达血栓弹力图,研究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模型曲线的影响及模型参数与血栓弹力图章是的对应关系,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切的生理、病理意义。对西苑区院大量血栓弹力图的拟合表明,该模型能比较精确地表达正常及各种病理条件下不正常血栓弹力图的完整变化曲线,而且参数少,拟合出的参数值相当确定,提供了明确直观的凝血机  相似文献   

20.
蕲蛇酶对大白鼠和家兔实验性脑血栓的溶栓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广芬  王晴川 《蛇志》1997,9(3):6-8
采用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加肾上腺素(Ad)从家兔颈内动脉或大白鼠颈总动脉注入,以形成脑血栓,2h后各组动物分别从静脉给予不同剂量蕲蛇酶(150、300和600mg/kg),阳性对照药潘生丁(10mg/kg)及空白对照生理盐水(1ml/kg)。以脑组织对伊文思蓝通透性改变及脑组织切片计算血栓数目为指标,判断蕲蛇酶对血栓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蕲蛇酶组对大鼠或家兔的实验性脑血栓均比生理盐水组血栓消褪加快,形成的血栓数目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亦明显减少;潘生丁组亦显示促血栓消褪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